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虽然有荣华富贵摆在眼前,但圣人君子们仍能以超然清醒的心态看待。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有对天上掉下来的好处客观地保持一份冷静,做好接受后果的分析,才可以在以后的行事中勇往直前、无怨无悔。否则,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落,将会手足无措、丢失理想、消沉意志,进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老子总说福祸总是拴在一起的,祸中藏着走向福的种子,福中也有祸的萌芽。因此得利不要忘害,对轻易得到的好处要多加提防,很多时候,天上掉馅饼未必就是福气。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
列子穷困潦倒,脸上出现饥饿的颜色,但绝不接受郑国宰相子阳赠送的粮米。
因为,列子记得自己并没有和子阳打过交道,子阳为什么给自己送粮食?还不是听他手下的人说:“列子是个贤人,他就在您治理的国家里,他现在连饭都没吃的。这样,您岂不成了不爱贤才的宰相吗?”
子阳是为了自己获得好名声而给列子送吃的东西的,并非真正爱惜贤才。
列子谢绝了子阳派来送粮米的人,列子的妻子深深叹息。她埋怨说:
“只听说有道德有才学的人的老婆子女,都能过上快乐安逸的日子。可你,把我们一家子都养得皮包骨头了。当权的宰相既然已派人来慰问,又送粮米给我们,你为什么偏偏不接受呢?你自己不要紧,为何连家人的身家性命也不顾?”
列子笑着向妻子解释道:“宰相并不是真正了解我,只不过听别人讲我,他才叫人给我送粮食。现在救济我是如此,如果一天有人在他面前说我的坏话,他必然依别人的只言片语加罪于我。这怎么能行呢?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理由。”
原来,子阳为官确实为所欲为,不久老百姓起来反抗,杀死了子阳。列子虽然穷困,却依旧平安,道德学问依旧芳名远扬。
由此可见,凭空而降的荣华富贵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祸害,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了。
《史记·刺客列传》记录了五位刺客亡命行刺的事迹,其中有一段对荆轲的精彩描写:“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缶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缶,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个内心情感世界极为寂寞空旷的荆轲,就是得到从天上掉下来大馅饼的人。他的身份属于当时的士林阶层,依靠贵族供养,却想有所作为,因此经常改换门庭,寻找一展宏图的机遇。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对秦王嬴政夺去国土和吞并列国的野心恨之入骨,偷偷回国寻找可以行刺秦王的人,从老壮士田光那里认识了荆轲,看出了荆轲深藏着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个性,就为他精心制造了一个个诱人的馅饼。当时的荆轲本是个潦倒之士,一下子得到燕太子丹的竭力善待:“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如此天降的好事,其目的何在,对于荆轲来说,是一清二楚的。他能安然领受,无非是出于士的职业和个人的慷慨豪气。燕太子丹为达目的,还把“馅饼”制作得更加完美,荆轲拾瓦片投蛤蟆,太子看了,就捧了用金子做的弹丸供他使用;荆轲说一匹千里马的肝好,就命人把马杀了,取出肝来给他下酒;有美女弹琴,荆轲说那女子的手好,就马上砍下来用玉盘盛了送给他。荆轲知道要以命酬谢了,所以在出发时,和着高渐离击缶而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悲歌,然后“就车而去,终己不顾”。荆轲的“难得糊涂”,在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士林风范,追求生命之外的人生价值,虽然为飞来的好处付出了最为昂贵的代价,却还是个明白人。
当今社会生活中,凭空而降荣华富贵的事更是不胜枚举,让人眼花缭乱。而大多享用“天上掉下馅饼”的人,却没有荆轲做个明白人的福气,是迷迷糊糊上了圈套的。比较常见的有购物陷阱,即在商品上巧妙地设置一种奖项,让你即刻得到一点甜头,并让你觉得有更加诱人的利益在前边,使你欲罢不能,一直不停地掏腰包,结果是“更加诱人的利益”成为泡影,你也会因此付出惨重代价。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得到者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在碰上这样的“好事”时,请你在权衡利害后再下决心。
刻意求私,必不得果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说的“无知无为”,实在是要大家不要为了私利私欲而去刻意求知、作为;应该依照自然法则去行为、互相照顾,以求共生共存,所以不需去刻意求知。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过:“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他认为凡事都不能为了私利私欲而去刻意追求,而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而为,否则即便我们去刻意求私,也必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私心,可以说私欲伴随着人度过了一生——小时候,相差无几的兄弟间、姐妹间都会出现为了争夺一个玩具或美食而发生争执,当然《孔融让梨》那样的故事终究是少而又少的;长大后,为了争夺某个职位与同事明争暗斗、设计陷害等等行为,都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名和利;当我们老了,面对众多的儿孙,自然也会对某个有特殊的感情,心里的天平也会随之倾斜。
私心虽然是人的本能,然而有的人私心轻,在大事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些人虽有私心,但能顾全大局头脑比较清醒;另外一些人则私心过重,为了一己之私简直是不择手段,秦桧就是一个“私”字太重的人,因此他做出来的事不但令人厌恶,最终还害了他自己的性命。
秦桧的孙子秦埙,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所有孙子中,秦桧最宠的就是秦埙,从小秦桧对他就悉心调教,未尝离膝下。虽然在儿子秦熔面前,秦桧总是一副严肃古板的样子,可是,一见秦埙,马上就眉开眼笑,成了个慈祥的祖父了。
秦埙很聪明,自幼从师学习,虽然刚满十八岁,才学已经不错了。不过,科举考试集中了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其中人才济济,秦桧不能不为秦埙担心:毕竟他人小,见识少,阅历浅,落榜不是没有可能的。况且,秦桧不但想要秦埙高中,而且还要状元及第,这可不是一件易事了。秦桧为此事煞费了一番苦心,作了精心的筹划。
中书舍人程敦厚,是苏东坡的表兄程士元之孙,平日和秦桧关系不错。一日,秦桧招呼程敦厚至相府。
程敦厚奉命来到了望仙桥的秦桧府邸,在家奴的引导下来至内阁。程敦厚奉命而来,却不见秦桧,只得坐候,看着日影西移,百无聊赖。他四处张望,发现一室萧然,独案头上有书一册,以紫绫裱面,极为美观,就取来观看。
程敦厚打开一看,见书题为《圣人以日星为纪赋》,篇末有“学生类贡进士秦埙呈”九个字。其赋文采绮艳,程敦厚煞是喜爱,且因守候秦桧,遂兀坐窗下,仔细吟咏,几乎可以背诵下采。秦府的家奴不时送来酒肴茶点,往来服侍,殷勤异常。不知不觉,天色已是黄昏,程敦厚这才发觉自己在这里几乎等了一天,可是还是不见秦桧的影子。他不便再等,只得退离秦府,心内颇为诧异,不知秦桧是何用意,每一念及此事,便惴惴不安。
程敦厚心惊肉跳了好几日,朝廷有诏下,差程敦厚为知贡举,宣押人院,这时,程敦厚方才恍然大悟,遂以前几日在秦府所见的“圣人以日星为纪赋”命题。
原来,这都是秦桧一手在幕后导演的。他想为秦埙预备打通关节,自觉不便启齿,因此才想出此计。在考官人选的确定上,秦桧也花费了不少心思,选择了御史中丞魏师逊、右正言郑仲熊、吏部郎中、权太常少卿沈虚中、监察御史董德元等人为知贡举,都是秦桧的心腹,只有主考官陈之茂平日与自己没有什么来往。秦桧只好派人偷偷暗示他:将秦埙取为第十名。
进士考试分为省试和殿试。省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殿试,由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也称廷试。参详官董德元,于腾录处取号得到秦埙的试卷,喜形于色地说:“吾曹可以富贵矣!”又将试卷传与众人看,说:“此卷子高妙,魁等有余。”然而,主考官陈之茂却并不赏识秦埙之文,他看好了名为陆游的士子,不畏权势,不听别人的威胁之词,将其取为第一名。
早有心腹把这个消息传给秦桧,秦桧利用职权之便,硬把陆游刷掉,并要惩办陈之茂。(陆游,即后来的南宋爱国的大诗人。这年他二十九岁。从此他失去由科举博取功名的机会。直至秦桧死后三年,陆游才被任命为福州宁德县主簿,以后又调到京师临安任编修官。孝宗即位后,赐他进士出身。)
省试之后的廷试,秦桧又奏以汤思退为编排(负责考试的官员),以师逊为详定(调查、评定试卷的官员)。
高宗御射殿,策试正奏名进士,策问诸生以师友之渊源,志所钦慕,行何修而无为,心何治而克诚。秦埙和第二名曹冠早有准备,对答如流。曹冠是秦桧的馆客,曾教过秦埙。
高宗读了二人的策论,发觉通篇都是秦桧、秦嬉说过的话,无非是攻击程颐一派的学说,心中不悦。又读了其他几个的策论,发现其中一篇主张重用同心同德的元老旧臣,且提及存赵之事,字迹刚劲,文采斐然,一看,原来是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的士人张孝祥。高宗异常欣喜,认为张孝祥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提笔,钦定张孝祥为进士第一名,将秦埙定为第三名。
这一年的进士举,秦埙、秦桧的侄儿秦焯、秦熵,姻党周寅、沈兴杰、馆客曹冠皆登上第,士论大为不平。
秦埙没有高中状元,心中闷闷不乐。秦桧心中更要难过万分。宰相肚中能撑船。虽然对张孝祥恨之入骨,表面上却还得摆出宰辅的大度。他将张孝祥召至尚书省,殷切慰问。
张孝祥时年二十三岁,正是少年意气、血性方刚之时,加上他天性爽直,对秦桧的为人为政,早有满腔怨恨,一进来就绷着脸,一句话也不说。
秦桧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这位青年:面色白皙,下颏有点尖,显得清瘦,完全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但是他的一双剑眉和高耸的颧骨,宽阔的前额,以及紧闭的双唇,却带着沉着而刚毅的神气,更像是一个习武之人。秦桧干笑了两声,对张孝祥说:“不唯喜状元策,又喜状元诗与字,可谓三绝。”见他不答话,又问:“不知状元诗何所本,字何所法?”张孝祥见秦桧不住追问,就没好气地答道:“无师自通。”这更触怒了秦桧,好在秦桧未能着手迫害他,就先一命呜呼了。(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在中国词史上,上承苏轼之传统,下开辛弃疾之先路,词风豪放,深沉,慷慨悲凉,有《于湖词》一百七十余首留传至今。)
参与这次进士举的知贡举后来都得到了提拔,只有陈茂之因未顺承秦桧之意,贬官。
这些只是秦桧私心未果的事例,然而他栽赃陷害岳飞,最后却使他遗臭万年。
社会中的一些现象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为什么弟兄反目为仇;为什么一些拥有众多儿女的老人被赶逐大街;为什么有些政府官员被撤职查办;为什么有许多工厂破产倒毙……这都是私心在里面的原因——总是想多拥有、多霸占点儿,结果常常是一无所获。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人算不如天算。”不管你信不信这句话,这句话还是有它的道理——尤其是针对那些私心过重,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的人。面对这样或那样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的诱惑,我们不要失去应有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