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第三军自从第一次正面攻击失败后,休整了一个多月,补充人员、弹药。辽阳会战结束后,乃木司令马上展开了第二次总攻击。
3月5日起,在工兵部长神原大佐的建议下,乃木军司令官改变了正面猛冲的战术,采用堑壕掘进战术来重新进攻,以削弱守军密集火力对进攻方的杀伤力。
在长达10天的时间里,以工兵部队为先导,第三军全体开始挖堑壕,在西线203高地北部的南山坡山以及东线主阵地的盘龙山前沿,挖出了一道道之字形的平行壕与接近壕,深度达到1。6米,与倭国士兵的平均身高接近,挖出的泥土堆到敌方阵地的方向形成胸墙,进一步增强了掘进部队的安全。
炮兵联队的75毫米轻型山炮从最后方的平行壕沿着之字形接近壕逐步迂回,终于移动到最前沿的平行壕中,开始以高射角对阵地展开近距离炮击。由于一路都被堑壕掩护,守军无法实施准确的炮火拦截。
相对传统的在开阔地用密集队形正面强攻而言,采用新战术后倭军的战损率降低了95%以上。
天国守军指挥官们第一次遇到这种战术,一筹莫展。一人高的堑壕极大掩护了敌人,直瞄射击的火炮与马克沁重机枪都变得无效起来。看到不断被抛出的泥土以及越来越接近的敌人,指挥官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3月16日凌晨三点,天上还是一片漆黑,第三军第11师团的士兵从距离守军阵地仅三百米的接近壕里一跃而起,隐蔽地突击南山披山,为了保证隐蔽性,没有出动炮兵联队。
十分钟后,第11师团突击成功。守卫南山披山的第297步兵师二团一营猝不及防,只得全体退往南方的203高地。
习惯了在一千米之外炮击以及用重机枪扫射正面进攻的敌人,一下子在这么近的拼刺刀距离上交战,还不适应。
对于敌人突然改变战术采用沃邦攻城法,恩基有些意外。
这种新战术自从陆军元帅沃邦在马斯特会战中首次应用之后,已经有两百年未在战场上现身了。在那次会战中,进攻方仅用两周时间就攻克了坚固的马斯特要塞,战后沃邦被称为现代工兵之父。
但后来强调机动、侧翼迂回与奇袭为主的运动战思想主导军事理论界,这一攻城战术早就被人们遗忘,特别是热血的年轻一代军官中,很少有人知道。恩基也只是靠着博闻强记略知一二,从未真正见识过。
原来乃木司令也不知道这一战术,但在马克沁重机枪的神威之下正面强攻必定损兵折将而且收效甚微,不得不另寻良策。无奈之下只好接受工兵部长神原大佐的建议,采用沃邦攻城法。
战术调整后果然收到了奇效,守军在各个高地上的炮群以及重机枪都失去了效力,第三军的伤亡大减。
收到南山坡山沦陷的消息后,恩基心急如焚。敌人正加紧在盘龙山前沿挖掘接近壕,随时有可能展开突击。
但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破解这一战术。靠现有技术手段无法有效杀伤敌人,靠现有的这点兵力对堑壕实施反突击必败。
苦思之下,恩基依然没有破敌良策。
后来他脑中一亮,为何不向下级指挥官以及广大战士们征集点子呢?也许他们有好的主意也说不定。
战士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出来,踊跃提出建议,虽然不少都是异想天开,考虑不够周全,但还是涌现了一批好点子。
炮兵大尉戈比亚提出了雷击炮的设想,把一种已经淘汰的47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海军臼炮改装为一种高仰角的近距离支援火炮,通过带有轮子的炮架增强机动性,从炮口装填23斤重的超口径炮弹,牺牲弹道稳定性与射程来换取更小的发射距离与大威力。
恩基对此很感兴趣,马上让他着手实验,戈比亚大尉造出来样炮之后,马上以45度的大仰角对阵地前面400米处的敌人堑壕展开射击,一举炸死工兵三人。
经过试验,雷击炮以60度仰角发射时,可以打到50米的超近距离。这样一来,中距离的火力支援问题就解决了。
民兵黑土提出了燃烧瓶的设想,在瓶子里装满酒精,露出一条棉布,战斗时点燃棉布,然后用臂力把燃烧瓶扔出去,可以在5~30米的距离内杀伤敌人。
这两种武器都是成本较低,生产较快而比较有用的,射程互补,覆盖了5~400米的近距离,而且弹道都是弯曲的抛物线,对堑壕威胁极大。
恩基高兴地下令马上开始制造这两种新武器,其实都是在利用一些已经淘汰的老兵器或者一些不起眼的材料来改装。但不管新的老的,只要在眼下的危局中能派上用场就是好武器。
为了激励发明创造,恩基当着无数战士的面承诺道:“只要你们俩的新发明在战争中发挥奇效,等战斗结束了,马上记二等功一次!以后有晋升机会时有优先权。”
根据敌人堑壕的掘进速度以及敌人惯用的战术,恩基推断敌人即将对北部的盘龙山阵地发起夜袭。
盘龙山是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有失。
判明了敌人的主攻方向后,他把指挥部移往了盘龙山,要亲自指挥守军挫败堑壕掘进的狡猾敌人。随行的还有炮兵大尉戈比亚以及民兵黑土,以及训练一月有余的三个民兵小队,共三千人。他们带着刚生产完毕的二十门雷击炮以及五百个燃烧瓶前往盘龙山阵地,此刻已经是兵临城下。
这支增援部队极大增强了盘龙山的防御力量,守军共计五千人。
然而,这次的对手是在第三军乃至倭国最精锐的第1师团,共一万六千人,堪称精锐中的精锐。除了骑兵联队和炮兵联队大部外,其余部队全部投入此次奇袭,兵力对比是三比一。
这次,恩基的军队还会那么幸运吗?
次日凌晨,恩基下令全体守军进入阵地,防备近在咫尺的敌人夜袭。
然而,敌人始终没有进攻,只是在昼夜不停地挖掘壕沟。
在空前猛烈的火力袭击下,工兵的鹤嘴锄第一次取代了步枪、火炮,成了战争的绝对主角。
负责挖掘最后一道接近壕的是战斗力较弱的后备步兵第一旅团跟第四旅团,他们从盘龙山阵地北部400米之外的最后一道平行壕出发,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开始挖掘最后一道之字形接近壕。第一师团的十二个步兵大队在后方不远处的集结壕里整装待发。
一旦这道出口距离阵地仅一百米的接近壕挖掘完毕,后备步兵两个旅团就会沿着壕沟撤退。然后第一师团就会沿着接近壕隐蔽前进,在工兵支援下打开守军的铁丝网,沿着缺口向守军发起隐秘渗透与奇袭。
原本三百米就足够了,但为了最大的胜算,乃木军司令官下令继续掘进,把接敌距离缩短到一百米,最大限度地减轻现代火力带来的伤亡。
乃木中将相信,在一百米的距离内,守军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反抗,成败在此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