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古才情千古对:智趣楹联
28006600000020

第20章 久传不衰的生肖风俗

十二生肖联

生肖的文化意义多见于民俗中。十二生肖便于数年纪岁,又寄托着吉祥的祝福,所以得以代代相传,相沿成习,至今仍盛行不衰,是我国影响最大的群众性传统民俗。尽管生肖民俗中也包含有迷信的成分,但迷信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消极的方面,事实上,生肖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生肖与取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名字,认为名字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十二生肖普遍使用后,古人更是将生肖与取名联系起来,于是寥寥数字的名字中,便有了多种玄机。

生肖有十二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地支也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依次对应,配搭成双。

按迷信说法,十二地支又有相冲、相害、相合的关系。地支六冲: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

地支六害:子未相害、丑午相害、寅巳相害、卯辰相害、申亥相害、酉戌相害。地支六合:子丑合土、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土。地支四合:申子辰合水、亥卯未合木、寅午戌合火、巳酉丑合金。

时至今日,这种宜忌讲究还影响着人们。我们还能听到这样的话:“属羊的占未,又是正午生人,就叫‘正午’,午未正相合。”“姓李占子,属牛占丑,小名叫‘牛牛’,子丑正相合,名字又可爱又吉利。”当然,这些说法并无科学依据,不宜提倡。其实,仔细斟酌孩子的姓名,不过是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希望孩子平安成长、早日成才的愿望的体现罢了。

由生肖动物衍生出的取名宜忌

各生肖因其先天习性或后天环境的不同而属性不同,有的动物喜欢海阔天空任遨游,有的喜欢住食无缺被豢养;有的是肉食性,有的是草食性,有的是杂食性;有的喜欢拱脚享福,有的喜欢驰骋沙场,有的喜欢田中耕作;有的昼行夜伏,有的昼伏夜行。

民俗认为,取名要考虑个人的生肖属相,与属性相合则吉,相悖则凶。

如此讲究让人不敢妄自起名。于是,古人干脆就用孩子出生的生肖为孩子命名,这样就不怕再有什么吉凶的忌讳了。如西汉时期,才子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179年,该年岁属壬戌年,为狗年,司马相如因此乳名叫“犬子”,类似今日的“小狗子”、“狗儿”等名。至今,这种观点仍在民间盛行。作家老舍生于戊戌年(1899年)腊月末,姑母就为他取名,亲昵地唤他“小狗尾巴”,其中寄托着姑母的一片爱心。与地支冲合宜忌一样,这种取名宜忌并无科学道理,它体现的其实是长辈对晚辈寄予的厚望和疼爱之情。

生肖与婚配的讲究

婚姻是人生头等大事,是两个人决定组建家庭,共度一生。它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幸福。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与心爱的人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人们也都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不知从何时起,男女婚姻之事和婚姻双方的属相关联起来,而本属浪漫单纯的感情之事,也因玄妙的属相冲合之说变得不再单纯。

古人认为,婚配上有“六合”与“六不合”。“六合”是指可以通婚的六对属相,即马和羊、蛇和猴、龙和鸡、兔和狗、虎和猪、牛和鼠。属相是“六合”之一的男女结合,才被认为是“最相和”、“能白头偕老”的“好婚”。“六不合”又称“六冲”,是指不可通婚的六对属相,即鸡和狗、猴和猪、羊和鼠、马和牛、蛇和虎、龙和兔。属相是“六冲”之一的男女结合,则被认为是“如刀切”、“不到头”的“断头婚”。民间甚至还流传着诸如“猪猴不到头,白马怕青牛;金鸡怕玉犬,龙兔泪交流;蛇虎一刀错,羊鼠一旦休”,以及“古来白马犯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猛虎见蛇如刀错,兔儿遇龙泪交流;金鸡玉犬莫相见,亥猪从来怕猿猴”之类的婚配禁忌歌。

在婚配习俗中,男女双方属相是冲是合,显然是由与属相对应的地支的冲合决定的。过去,人们在为子女物色结婚对象时,属相地支是否相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条目。因属相不合而隔断姻缘的事并不少见。1928年,北京《房又属相相冲的男女便想出一些“变通”方法,以免被生生拆散。如明代小说《金瓶梅》第九十一回中说得非常详细:“咱拿了这婚帖儿,交个过路的先生,算看年命妨碍不妨碍。若是不对,咱瞒他几岁儿,也不算说谎。”再有一个办法,就是“收买”算命先生,求他口下留情成全。其实,地支与哪个生肖动物相属配不过是人为规定的,地支中哪个与哪个相合、相冲也是人的主观看法,并无科学依据。以属相论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满显然不足取。

生肖与命运的说法

本命年与本命神

“本命年”的说法来源于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联系。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年”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神”的理论。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宋代著名将领岳飞生于公元1103年,这年是夏历癸未年,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应拜祭“本命神”,以消灾祈福、延年益寿。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本命年“穿红”

“本命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我国南北方的民俗中,都有本命年“穿红”避邪躲灾的传统,这应该是源于汉民族对于红色的崇拜。

古人认为,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吉祥的颜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汉民族还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因此在本命年,人们便穿上红色内衣,系上红色腰带,以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如今,这种“尚红”之风依然盛行,如新年贴红对联,婚礼中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等等,都是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

“老人坎”

一般,老人到了七十三岁以后,就很忌讳家人给自己过生日,因为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不少人认为,“七十三、八十四”是人进入老年之后的两道“坎”。这两个年龄的人,危险性大,死亡率高,出现“三长两短”的机会多。有的老年人对于这两道“坎”,就像西方忌讳“十三”这个数字一样,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在年龄的“说法”上或者“蹲它一年”或者“跳它一年”,对“七十三、八十四”采取一种“不承认主义”。过这两道“坎”时,有的老年人显得格外谨慎,甚至按照“传统”做法,扎上条红腰带,以求消灾避难、“平稳渡过”。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迷信,毫无科学根据。考证起来,“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数字,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两位“圣人”归天时的虚龄而已。

一位是春秋时的孔老夫子,活到七十三虚龄时去世。另一位是战国时的“亚圣”孟老夫子,八十四虚龄而终。孔子、孟子是历代尊奉的两位“圣人”,所以他们归天的年龄,也就被后人看成难以逾越的界限了。这就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句俗话的来历。解开了对两个数字的误解,“七十三、八十四”就显得既不神秘,也不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