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异种
28012600000006

第6章 上卷(5)

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底人”确实存在,它们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存,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存,是史前人类的另一分支,其理由是:人类起源于海洋,现代人类的许多习惯及器官明显地保留着这方面的痕迹,例如喜食盐,身无毛,会游泳,海生胎记,爱吃鱼腥等等,而这些特征则是陆上其它哺乳动物所不具备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很可能成了水中陆上两个分支,上岸的被称为“人类”,下水的则被称为“海怪”。有人说,也许“海怪”还把人类称为“陆怪”呢!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海底人”不是人类的水下分支,很可能是栖息于水下的特异外星人,理由是这些生物的智慧和科学水平远远超过了人类。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都不同意这两种观点,他们认为神秘的“海底人”的许多特征均符合地球的生存条件,他们只能是地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来自外星的生物。于是,海底不可能有另一支人类分支的说法就逐渐占了上风。

是否真的有“海底人”呢?这需要科学家们去进一步证实。但如果真的有“海底人”,对人类倒是一件好事,起码我们不是孤独地生活在地球这个宇宙的孤岛上。

不同寻常的鱼

人面鱼的头部隐约可看到有近乎人类之眼、鼻、嘴组成的样子;印度怪鱼的鱼鳞与鳍都大得出奇,与其体型根本不成比例,口大,可以一口吞下整个椰子;能发光的鱼,利用它们发出的光,把那些有趋光性的小动物引来,吞而食之……

(1)人面鱼

最近,“人面鱼”在日本相继被发现,吸引了不少人之注意。人面鱼的头部隐约可看到有近乎人类之眼、鼻、嘴组成的样子。新闻界就以被发现日期之先后而称之为人面鱼“一号”、“二号”,以此类推。

人面鱼四号就在同系山形市内系医院之池中被发现,过后人们又在福冈市立植物园之池中发现,12尾鲤鱼之中竟有5尾是人面鱼。原因不得而知。

善宝寺人面鱼一至三号被发现之池,日本人相传乃为龙王居住之地,这三尾鱼之出现是否是吉祥之预兆呢?反之,由于人面鱼四号乃在医院人工池发现,人们一提起医院,就想到那是与人的生死有关系的地方,该鱼可能是前世转生,故被形容为“非常可怕”之事。而植物园那5尾人面鱼,却被认为可为该温室带来良好之气氛。(2)印度怪鱼印度有一种怪鱼,最近被德国钓友在当地钓鱼时发现了。

它栖息于急湍洪流之中。印度山河常有300米宽河面在某一处急剧收缩成30米宽的水道,流速可达每小时20公里,在水雾弥漫、白沫四溅处。50磅至100磅重的巨型溪鱼竟生长在这里。

它的鱼鳞和鳍都大得出奇,与其体型根本不成比例。口大,可以一口吞下整个椰子。口有厚唇,利齿深藏喉部,锐可断钩。

此鱼之勇猛,溪鱼中罕见。用40磅线强力卷线器它一口气可拖出百余公尺。

(3)能闪光的鱼

千米以下的深海,几乎是漆黑一团。一种匁

却能在黑暗中挑灯前进。原来它头顶上有个由背鳍的第一鳍条转化而来的发光器,像竹竿挑着一盏小灯笼似的,能发出红、黄、白三种光。

这种闪光的鱼生长在大西洋里,是罕见的深海生物。1907年在牙买加海上曾发现一条,随即失踪。70年代,美国鱼类学家又在加勒比海活捉了几条。这种鱼的鱼眼下长有“探照灯”,能自动开关,吸引食物。

此外还有一些小型鱼类,在腹部两侧生有圆形发光器,能发出晶莹夺目的光彩。它们所属科的名字就叫灯笼鱼科。

这些能发光的鱼,利用它们发出的光,把那些有趋光性的小动物引来,吞而食之,或者把同伴招来,结队而行;或者把“对象”请来交配繁殖。而当遇险时,也靠这闪闪奇光,使敌不能接近,甚至受惊远逃。

正是由于海下漆黑无光,为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很多鱼便天然地长成了一些会发光的系统,好吸引其它小鱼游近,充做它们的食物。还有一种鱼,唇上长长地伸出一条硬触须,尖端有一个“小灯泡”,亮着红光或蓝色的光,这也是用来诱捕小鱼的。此鱼异常狡猾,令其它鱼类防不胜防。但它却是辽阔海洋中许多珍奇鱼类中的一种。

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海洋里,会发光的鱼类就有上千种,但其中最罕见,最珍奇的要数眼睑发光鱼——光脸嗸。这种鱼的发光器并不大,可是发出的光,却比任何一种生物发的光要亮得多。

(4)四眼鱼

眼睛是极神奇的器官。无论人眼,有柄的蟹眼,或弯曲凸起、能朝后看的兔眼,都很巧妙。但是所有生物的眼睛都比不上“四眼鱼”。

四眼鱼生活在墨西哥的河口、中美洲的浅海湾和南美洲的海滨一带。无论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中,它们都具有良好的视觉。人们习惯把它们称作“四眼鱼”。

那么,四眼鱼果真有四只眼吗?不是的,它们同别的鱼类一样,只有两只眼睛。但是,每只眼睛却分为上下两半。上半只眼睛用于空中视物,下半只眼睛用于水中视物。这种鱼在水面游泳时,只有上半只眼睛露出水面,下半只眼睛留在水中。当它停留在两个地方时,上半只眼睛会不停地向下活动,为的是经常保持眼睛的湿润。这样,在它发现小昆虫时,就会闪电般地发起攻击,把昆虫一口吃掉。

(5)无眼鱼

1976年4月23日,我国云南建水县羊街坝农场的探水人员在寻找新水源时,从100米深处的地下水中捉到了一条34毫米的小鱼,当人们仔细观察这条小鱼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条鱼是没有眼睛的!

虽然,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闭塞,这条消息直到1978年才在媒体上对外公布,但仍然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经过专家们的努力,先后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一带和湖南等地又相继发现21种无眼鱼。这些无眼鱼从外形到颜色,与常见的有眼鱼完全不同。见到过无眼鱼标本的国内外专家无不感叹地说:“这是来自于另一个星球上的鱼类!”

人们都知道,眼睛作为动物的视觉器官,早在脊椎动物出现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来,可以说,至今所有的正常脊椎动物都是有眼睛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无眼的鱼呢?原来,这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生物演化的结果。这些无眼鱼全都生活在我国南部洞穴的地下河流中。洞穴内部是一个完全黑暗无光的世界。

对于在这里生活的鱼类而言,眼睛便成了一种多余的器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退化消失。这些无眼鱼在洞穴中至少生存了数万年之久,世世代代的繁衍,逐渐使它们的体态适应了洞穴中的环境,形成了与地面水体中的亲缘鱼类不同的种群。

由于洞内黑暗无光,又没有绿色植物,食物匮乏,水温恒定,环境封闭,无眼鱼在眼睛退化的同时,触须等感觉器官却进一步发展,一些高度特优的种类还生出了奇形怪状的派生感觉器官。如许多类无眼鱼头背部都生出锥状突,可能就是它们为适应新环境演化出来的特殊感觉器官。它们在失去了视觉能力的情况下,依靠这些感觉器官。探寻食物,寻找伴侣,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后代。

不容置疑的是,洞穴中的无眼鱼类因数量极为稀少和形态独特已经成为我国的珍稀鱼类。也是研究生物演化、生物形态与环境等等一系列问题最典型、最直接的范例。许多抽象的生物学原理,诸如“趋同现象”、动物器官的“用进废退”等,只要看看无眼鱼自然会一目了然。

但是,这些鱼类是怎样进入洞穴来的呢?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大生物界弱肉强食的压力下,一些本来生活在地面水体中的小鱼为寻找安全的环境而另找出路的一种选择。也有人认为,是由于环境的变迁,如本来通向地面的河流因洞口的崩塌而被隔离,于是河水中的鱼不得不在洞中生活并适应新的环境。对此,科学家们尚无一致的说法。

(6)3亿5千万年前的矛尾鱼

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的海洋里,捕到了一只奇怪的鱼,鱼尾形状似矛,身体粗大,长约1.5米,通体披着蓝鳞,又大又圆,它约40公斤,人称矛尾鱼。经鉴定,这尾鱼是总鳍鱼类中现存的惟一的鱼。矛尾鱼的祖先大约在3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以后其家族逐渐衰退,到中生代末期,这个鱼类家族在地球上绝迹,鱼类工作者对它们的研究都是通过化石来进行。

矛尾鱼是怎么活下来的呢?经研究后认为,它们迁居到深海里去了。因为,深海里环境稳定,千百万年没有大的变化,也用不着被“进化”所淘汰,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保存着祖先的面貌。只有这一尾鱼,还不能说服人,如何才能捕到第二尾呢?于是,悬赏捉拿矛尾鱼的布告在世界各地张贴发布出来了,布告上还印了矛尾鱼的“玉照”。可是,第二尾鱼的消息如石沉大海,不幸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淹没了这则新闻。战后,史密斯教授专程来到非洲“捉拿”矛尾鱼,直到1952年底,他在非洲东海的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的科摩罗岛附近,捕到活的矛尾鱼,才把那些怀疑是否真的存在着矛尾鱼的迷雾一扫而光。1955年7月,在这一带又先后捕到了15条矛尾鱼。这时,人们才公认,3亿年前的“活化石”矛尾鱼真正地生活在地球上。后来才知道,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渔民生活十分穷困,压根儿不知道还有悬赏捕捉矛尾鱼的布告,不然的话,他们早就把自己饭桌上的矛尾鱼送去领赏了。

(7)怪异的热血鱼类

按照动物进化的一般过程,只有最高等的动物——哺乳类和鸟类,才是热血动物。而其余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形形色色的无脊椎动物,都是冷血动物。它们不能保持自己的体温、血液、温度,只能随着外界的温度变化。所以它们的生存范围和行为方式都受到很大限制。有的古生物学家曾猜想某些恐龙可能是热血动物,但也只是猜测,并未得到证实。

鱼类是远比爬行类的恐龙和两栖类如青蛙等进化程度更低的动物,因此动物学家们都理所当然地把它们划入冷血动物的族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动物学家发现有少数鱼类如蓝鳍金枪鱼、箭鱼和蝶形鲐鱼等,它们的血竟然是热的!

这些鱼类是怎样进化成热血动物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动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动物生理学家白劳克曾猜想,这些怪异的热血鱼类可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发展起来的。但检测的结果与他的推测相反,这三种鱼根本没有亲缘关系,它们都是独立进化成热血鱼类的。这说明不同的鱼类为了生存而对环境有一种共同的适应性。箭鱼和蝶形鲐鱼是靠位于大脑下方含有专用“加热细胞”的肌肉来保温,而蓝鳍金枪鱼则是靠位于身体中心的红色肌肉来加热。这些热血鱼类虽然在冷水域中为保持体温而增加了热能消耗,但它们开拓了生存的空间,也赢得了更多的捕猎机会,比冷血鱼类有着更多的优势。

这些奇特鱼类的出现打破了动物进化的常规,它使固守传统的动物学家们困惑,也告诉人们,生物进化的过程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神奇的大自然不会把本身的一切奥秘都断然显露出来,事实上,它其中蕴藏的奥妙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习性特异的鱼

“浮鱼”只能浮在水面上,否则它就会被淹死;尼日利亚湖泊里有一种用身上独有的许多针鳃来吃东西的鱼;黑狗鱼竟能像动物那样冬眠……

(1)怕淹死的鱼

在几内亚律骚的沙尔吉河里,有一种奇特的“浮鱼”,是极怕淹死的鱼。它只能浮在水面上,谁要将它的头浸在水里一两分钟,它就会被淹死。它的呼吸器官跟陆地上的动物相似。它全身银白,尖嘴圆尾,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水面上,喜欢在芦苇和苍茫(非洲水草)上产卵。不能食用、有毒、可供玩赏。

(2)吃东西不用口的鱼

多数动物用嘴吃东西,可是因食物入口还要用其他器官来帮忙,而这些器官的构造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动物摄食的方式也就各有千秋。

尼日利亚湖泊里,有种喜欢吃小鱼的鱼,嘴巴小得出奇,如果用口来吃东西,肚子很难填饱。所以它就改变方式,用身上独有的许多针鳃来吃东西。

这种针鳃样子有点像刺猬身上的针刺,但上面却有许多小孔。当小鱼游近它的身旁时。马上用锋利的针鳃把小鱼刺牢,然后通过小孔吸入吸管,再进入肠胃,消化吸收。

人们把它身上的那些针鳃看作牙齿,所以就叫它为“万齿鱼”。

(3)冬眠的黑狗鱼

一些动物具有冬眠的习性,可黑狗鱼竟能像动物那样冬眠,您就不曾听说了吧!

动物学家在前苏联北极水坡和美国阿拉斯加沿海发现一种十分珍贵的鱼种,叫黑狗鱼。发现时黑狗鱼冻得硬硬的,完全像死鱼一般。其实,它们并没有被冻死,而里正在冬眠。它们的冬眠期很长,一睡就是10个月,要睡到极地暂短的夏天来到时才苏醒过来。苏醒以后,便游到费科奇半岛沿海水域生活。

(4)护娘鱼

吉库拉河是玻利维亚的一条内河,在这条河里经常能看到一群群鱼在游动,每群鱼总有一二条大鱼被许多小鱼包围其中,向一个方向行进。这种成群而游的鱼叫“护娘鱼”。

那些小鱼总是围着母鱼行动。遇到强大的敌人时,子孙辈的小鱼群起而攻。保护母鱼的安全,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每当它们与别的大鱼交战时,往往有许多小鱼被咬死;尽管牺牲了许多小鱼,但敌人也被咬得稀烂,最后不得不逃遁,没来得及逃走的,就被护娘鱼的群鱼咬死,并且吃个精光。而作为“母”鱼的大鱼,在战斗中始终稳坐钓鱼台,只有在吃“战利品”时,母鱼才当仁不让地吃个痛快。

(5)3条腿的怪鱼

在动物界里,3条腿的怪鱼是罕见的。古代传说里,有一种两栖动物名叫“金蟾”,据说生着3条腿,但那只是在《刘海戏金瞻》的图画上看到过,实际却是不存在的。

海洋科学工作者使用潜水器,在2000米左右的深海底发现了一种怪鱼,长着“3条腿”。此鱼平时以3足鼎立的姿势站在海底,被称为“鼎足鱼”。实际上,鼎足鱼的三条“腿”是一对胸鳍和一个尾鳞发展起来的。这三条“腿”细长坚韧,既是鼎足鱼的运动器官,也是它的感觉器官。这种怪鱼浑身披着白色的素装,世代不见阳光,终生在深海的生活,黑暗的环境使它不需要用眼睛去看,久而久之,它的视觉功能逐渐地退化了。鼎足鱼为了探索外界环境,寻觅食物,胸鳍和尾鳍逐渐发达起来。它的这3条“腿”既可以爬行和跳跃,也可以发现和防御敌害,搜寻食物,代替了手臂和眼睛。

有特殊本领的鱼

印度洋有一种能吐火的鱼;海里还有一些站着走路的鱼;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缎鳍美洲,能够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飞鱼不安于游泳而能够飞起来……

(1)能吐火的鱼

在印度洋,有一种奇特的鱼,它能跃出水面,从口中喷出彤红的火焰来。此鱼身体不大,身长只有20厘米左右。这种鱼在遇到敌人时,能向空中吐出一束3米多长的火焰射向对方,当它们成群结队时,还能使过往的船只遭到不幸。

鱼为何能吐火呢?原来它能从食物中摄取一种含磷的有机物储存在体内,当它发现敌害时,就能把这些物质吐出来,磷遇到空气中的氧能立即发生自燃,故此形成一束火焰。

(2)站着走路的鱼

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用两条腿站着走路以外,还有鸟类是站着走路。动物界的绝大多数甚至包括鱼类,都是头在前尾在后地前进,少有直立着、头上腿下地走路的。

海底世界里稀奇的怪事多,就有那么一些鱼一反鱼类的常规,一不在海底爬行,二不跳跃前进,三不是头前尾后地游泳,而是昂首直立,肚子在前、背在后地前进。这类怪鱼有用作中药的海马、海龙。海马、海龙在鱼类学中属于硬骨鱼类中的海龙目的一些小型鱼。平时多生活在亚热带海藻丛生的浅海里,用卷曲的尾缠绕在海藻中,有时也昂首挺胸地扇动着小小的胸鳍,背鳍在海藻间缓慢地游动。

我国南海珊瑚礁中有一种甲香鱼,也是站着走路的鱼。它身长不到10厘米,全身的鳞片愈合成一块透明的甲壳,几乎覆盖着全身。在珊瑚礁间平静的海水中,甲香鱼往往成群结队排成行列分明的队伍,一条跟着一条地悠悠直立着向前游动,有时候它们会突然全体一致地转向另一个方向,犹如纪律严明的战士听到口令一样。甲香鱼站着“走路”,行动如此整齐划一,实在令人惊讶不已。

(3)会唱歌的鱼

斯里兰卡东海岸的某环礁湖前端,是美丽的巴提卡洛亚小港。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可以随着渔船在港面倾听鱼的歌声。你只要把竹竿的一端放入水中,另一端接触耳朵,就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美妙的“音乐”。音时高时低,犹如人的鼻音表演。

如果你从船上跳入水中,潜赏渔歌,其声却变得像一个管弦乐队在演奏,韵律颤动柔和,只是缺乏和声和旋律。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有迷人的“海妖之歌”。歌手是谁?就是这种奇妙的鱼——银牙(鱼式)发出的演奏之音。

据鱼类学家研究,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缎鳍美洲(鱼岁),能够发出三种不同的声音。当雄鱼之间为追逐雌鱼而搏斗时,它们发出的是敲击声。而呜呜的哭声,则是雄鱼求爱的情歌。

(4)会飞的鱼

在我国东海一带,生活着一种飞鱼。在阳光照耀下,飞鱼左来右往,飞出水面又消失在波浪之中。飞鱼为什么不安于游泳而飞向空中呢?原来,飞鱼被专捕它的鱼—蜞鳅追逐时,为了逃避敌害的袭击,在无法逃脱被体长1米左右凶猛而美丽的蜞鳅鱼吞食的命运时,只好用力甩起尾巴离开海洋,宽阔的胸鳍扩展开来像两个翅膀,暂时“飞”到空中去。

在飞鱼被蜞鳅鱼、金枪鱼追赶时,它以极快的速度冲出水面,长而有力的尾柄私尾鳍下叶猛击水面,使鱼体腾空而起,继而展开宽大的“双翅”——胸鳍,在空中“飞翔”,它们能以每秒18米的速度在海面上滑翔,高度可达8至10米,滑翔距离达200米或更远一些。这是飞鱼在漫长的物竞天择的作用下,练就的一身“飞行”本领。

(5)能游能走的四脚行鱼

“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至理名言。

四脚行鱼的发现,打破了动物界的自然规律,使人们开始对鱼类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四脚行鱼是一种两栖动物,既能够在水里游,也能在陆地上行走,它竟然还长着四只脚,和别的鱼类大相径庭。此鱼生长在北美洲的河流中,身长大约为30厘米,身体的颜色也是有很多种的。有的是灰色,有的是黄色,鱼头前端的6只触角上面长满了红色的须。它们的皮肤经常保持潮湿,有呼吸的功能。

北美洲的行鱼有很多种,单是墨西哥行鱼就有11个品种。新加坡水族馆大多数有这种鱼出售,每只最低价为25元新币,最高价的多高都有。

(6)在陆地上爬行的鱼

在西非和太平洋热带海岸,生活着一种会在陆地上爬行的鱼,这种鱼体型粗壮,依靠强有力的胸鳍支持,再运用身体弹跳力和尾部的推动,就可以在陆地上跳跃或匍伏爬行,它主要以寻觅小虫为食。

这种鱼叫“阿那巴斯”,此鱼无视在水中生活的自然法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跳出水面,登上堤坝,在干燥的地面上来回爬,有时竟爬到离开水边一公里半的地方去,一个星期与水隔绝,生命丝毫不受什么影响。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鱼。把这种鱼的头切开发现,原来里边有形状像蜗牛壳一样的骨头,储存大量的水,在离开水的时间里,靠贮存的水进行补充,所以它即使离开水一星期也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