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驾着他的小舢板,天天在黄浦江上风里来,雨里去,只能勉强图个温饱,与外国水手做买卖,还要付给翻译一笔中介费用。他发现,如果自己能讲英语,与外国人直接做买卖,生意会好做很多。
外国人到上海跟中国人做生意,肯定要学中国话,但主要还是学上海话。同样,中国人要跟外国人做生意,肯定要了解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制度,还有更重要的是语言。所以,在上海的租界里,形成了一种上海话和英文混杂在一起的一种语言。因为上海有一条河流叫洋泾浜,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所以这种语言,就被叫做“洋泾浜语”。叶澄衷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当时上海出版了一本《英语话注解》,这是用宁波方言来注音的,所以对叶澄衷来讲,学起来就更方便,他就买了一本,没事时就拿出来边看边练习。后来,他不用翻译就可以同外国人顺利地做成生意。
一个傍晚,在浦东的杨家渡口,有一位青年在小舢板旁焦急地四处张望。摇舢板的同伴经过这里,看着天色已晚就招呼他:“小宁波,该收工回去了,看你在这里站了大半天,生意也不顾,有什么要紧的事呀?”
就在这时,一个失魂落魄的洋人向小舢板走来,叶澄衷看见他马上兴奋地喊道:“总算等到你啦!先生,是你把皮包忘在小舢板上了。”说完,叶澄衷将皮包向他递去。
洋人一见皮包,顿时双眸放出光芒:“呵,我的公文包!原来在这里,难怪我到处找不到,这下好了!”
原来,英国洋行的赫德经理,今天中午要从外滩去浦东办事,因一时找不到摆渡船,便雇了叶澄衷的小舢板。赫德当天喝了些酒,加上事急心慌,匆忙离去,竟然将随身带的皮包忘在了船上。叶澄衷发现皮包后打开一看,包内有很多钞票与支票,还有一个账本和其它贵重的物品。叶澄衷心想失主丢了这么多东西,肯定会很着急。所以,他便紧紧抱着那个包,守候在英国人下船的地方寸步都不敢离开,生怕失主找不到自己,一直等到夜幕降临。
赫德打开公文包查看,见包内东西一样不少,他真没想到一个中国“苦力”竟如此诚实,对意外之财毫不动心。赫德立即从皮包里抽出一叠钞票塞到叶澄衷的手里表示谢意,但叶澄衷坚决不收,他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说完就要划着小舢板离去。赫德越发感到叶澄衷是一个诚实可信的人,就赶紧叫住他,说还要雇他的船回去。赫德邀请叶澄衷去他的洋行工作,叶澄衷拒绝了,他说他想自己做老板。
小舢板回到了外滩,赫德跳上岸,刚走了几步,又回头来到叶澄衷的身边,高声说道:“小兄弟,摇舢板叫卖杂货赚不到大钱。你知道上海什么东西最多?是轮船。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船厂。你想想,那时最需要什么?”
叶澄衷脑中灵光一闪,马上意识到:上海滩没有船用的五金店铺,这将是一个巨大市场。
在黄浦江上七八年的磨练,叶澄衷已经脱胎换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洋泾浜英语。除了能吃苦,他务实,坚忍,精明,灵活,目光远大。他每天仍摇着舢板去黄浦江口,已不再以换钱为目的,而是到一条条外国军舰和商船上,向水手换取船缆、铁锚、罗盘、铁钉等船用五金与器材。他日积月累地收集五金器材,并雇宁波同乡在美租界街头设地摊出售。
后来,赫德提出资助叶澄衷开一家五金店,由他的洋行提供小五金给叶澄衷代销,等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叶澄衷相当谨慎,刚开始他并没有急于接受赫德的好意,他以为赫德要入股,那样自己开设的五金店就有受控制或被吃掉的危险。赫德说:“我不占一点儿股份,这些钱就当我借给你的,你什么时候赚钱了再还给我就是了。”叶澄衷这才欣然接受。叶澄衷的精明使这位洋行经理大为吃惊,他不得不佩服叶澄衷的从商禀赋。这样的谨慎其实追求的是知己知彼,进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在他取得另一个宝贵的商业机会——成为美孚中国代理商。
1862年,在虹口美租界,一家毫不起眼的店面上竖起了一块“顺记五金洋杂货店”的牌子,这就是叶澄衷的第一家五金店。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记住“顺记”这个名字,二十三岁的叶澄衷请来两支龙灯队,让他们在店门前舞了两个时辰的金龙,叶澄衷终于开店当老板了。而当时,上海滩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却并没有几个人在意这家铺子。人们都没有想到,一个摇舢舨的孩子,将来会雄霸上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