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是乡镇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性质,但实际启动资金是鲁冠球和其他6个人凑的4000块钱。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写作中国企业史时,根据这个出资方式把宁围农机厂区别于华西村这类乡镇企业:“后者始终依托在村级政府的肌体上,而前者的崛起则大半是个人创造。这种差异在一开始并不起眼,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乡镇企业一直是他们共用的一个概念,直到企业产权的归属成为一个问题时,他们的命运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飞奔。”
戴着“集体企业”这顶“红帽子”,帮助鲁冠球挡住了最初的政治风雨,也埋下了产权之患。万向初创时产权归属并不是重点问题,当时鲁冠球必须要为自己想做的事业求得合法的生存权。此后,随着企业的发展,产权问题逐渐浮现,每每走到体制红线边缘时,鲁冠球一再放弃个人的经济利益,为企业换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1983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这句著名的政治语录,给当时初创时期的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肯定了鲁冠球这类非国有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鲁冠球在这一年承包工厂,3年下来,工厂取得巨大发展,员工收入大幅增加,其个人奖金累计达300万元,他全捐出来包揽全厂没有买足的国库券数量,余下的给乡里修学校。
虽然当时的承包制,使企业争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乡政府仍然是工厂名正言顺的“上级”,而且,按销售额比例上缴的“管理费”,水涨船高工厂负担重。1988年,鲁冠球对产权作了股份制的明晰量化,从当时企业1500万元净资产中划出一半即750万元归乡政府,使乡政府从企业的顶头上司变成一般股东,此举使企业变成了事实上的“无上级企业”,为企业发展争得了比承包制更大的自主权。“花钱买不管”使“上级”变成了“伙伴”,不伤和气地解决了当时许多“红帽子”最棘手的难题。后来,当地政府的一家客车厂濒临倒闭,政府以股权换得万向的援手,最终政府的股份缩减为三分之一,鲁冠球真正取得了万向的控制权。在今天看来,这笔交易是成功而且幸运的。鲁冠球在自己声誉的高峰完成了这次变革。
“花钱买不管”堪称手段高明,解除了后顾之忧。但如果仅仅是争得了一个“不管”,也不能说有多高明。现代企业,谁都明白产权要清晰,但鲁冠球考虑得更深一层。对于产权,鲁冠球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搞清产权是谁的,这是一回事情,也很容易;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什么样的产权形式更能得到外部保障,有利于企业发展。否则,就算产权是你的,没有保障,不被真正承认,也是没有用的。鲁冠球清醒地选择了后者。他对“自己有多少股份”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做了恰当的界定。
鲁冠球曾经说:万向集团的产权架构有自己的特点,越往上越模糊。万向钱潮上市公司的产权架构是最清晰的,有限责任公司也都是清晰的,从集团的角度讲就有点模糊了。一方面我们的产权是企业所有,是企业的员工“全员”所有,这样我们就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我们的积累资本,一半属于政府,一半属于员工。但员工部分没有明晰到个人。我们是下面明晰,上面不明晰。我们有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最模糊的东西,都明晰了,水至清则无鱼,每个人都有隐私,企业也有自己的“隐私”。
鲁冠球没有为自己争取个人股份。他聪明地绕开了最敏感的地带,却为日后的改变留下了无限空间。通过这次产权界定,鲁冠球即获得了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又没有丧失集体企业的性质。鲁冠球的这种大智若愚的产权理论,其调控能力和激励作用都非常明显,符合现阶段万向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