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三求
28054000000005

第5章 达观是一种大人生

达观是一种大人生“与人友善,学有所长;宠辱不惊,达观向上”是通往幸福的格言。

达观是一种大境界,是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人生,从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从容和乐观,它让我们用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起起落落。

我们不要对生活提出苛刻的要求,要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面对和处理身边的事情,一切要顺其自然。

路有升沉进退,人有悲欢离合。从容达观是一种对人生的透彻把握,不管是谁,只要能以平和心态面对一切,闲看天边云卷云舒,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必能摆脱是是非非、纷纷扰扰。也只有这样,才能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

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盲目地羡慕轻松、舒适、没有压力、高回报的工作,可是市场经济时代还有这种工作吗?也有人希望自己的一生轻松自在、愉快无忧,没有痛苦和磨难,甚至连困难也没有,可是又有谁会有这样的“幸运”呢?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中老年人原先身体挺好的,但退休后日子不久,便逐渐和药瓶子成了“相依为命”的“伴侣”。有些老人,甚至退休后只三五年就撒手人寰了,让人极为惊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父子,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一样在大浪中颠覆,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了。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有些退休老人之所以衰老得特别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生命的马车突然卸套,使心理不再负重,生命也就迅速衰竭。

我们也看到或听到,某农村妇女的丈夫意外去世了,她独自拉扯着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地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却非常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因为嗷嗷待哺的孩子正需要她。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加健康。

一般人认为,紧张、繁忙的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传统的养生之道多强调休息和宁静。但人的生活如果过分的松弛、散漫,也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有这么一句名言:“闲散犹如酸醋,会软化精神。”这是因为,良好的情绪是维护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压力,松松垮垮,无所事事,就会在闲散中慢慢磨去锐气,钝化志趣,莫名的空虚、寂寞、孤独、忧愁就会不时袭来,自然也就不可能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了。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紧张的工作可以排除人们的孤独感与忧愁感,能增添生活情趣,给人带来欢乐,获得充实,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若能一切随缘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人不妨大度一些,宽容一些,若能将名利、荣辱甚至生死都看开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外界的因素能影响到他,威胁到他,那就是真正的生活的强者,是自我的主人。

生活中许多事强求无益,倒是一切随缘,一半糊涂一半清醒更有益于生活。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为了整个过程放松自己,我们应该承认生活的法则同自然的法则一样,不必强求,随遇而安即可。

已经是三伏天了,庭院的草地上仍然是一片枯黄。

小和尚说:“师傅,快撒点草籽儿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傅说:“好啊!等天凉了,随时吧!”

中秋,师傅买了包草籽儿叫小和尚去种。

在阵阵秋风吹动下,草籽儿四处飘洒……小和尚急得喊了起来:“师傅,不好了!”许多草籽儿都叫风给吹走了!”

师傅不动声色地说:“嗯——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儿。随性吧。”

种子刚刚撒完,就引来了一群麻雀。小和尚急得直跺脚:“坏了,坏了!草籽儿都让麻雀给吃了。怎么办呢?”

师傅心平气和地说:“别急。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吧。”

那天夜里,下了一阵暴雨。清晨,小和尚到院里一看,就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房间:“师傅,这下儿可完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

师傅说:“冲到哪儿就会在哪儿发芽儿,随缘吧。”

十几天过去了,枯黄的草地居然长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色的苗苗!原先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太好了!”

师傅眯起笑眼,点着头说:“随喜,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别把生活定格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标准上,永远别去计较生活的不快,在坚强中随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快乐,我们就会本能地收获幸福和喜悦。

庄子说:“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存,不知道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罢了。不忘记自己从何处来,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承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若这样,他的内心忘掉了一切,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额头宽大恢宏;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如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对任何事物都合宜相称而无法探测他精神世界的真谛。”仔细推敲起来,庄子说的“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也有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意思包含在里面。

人力固可胜天,可是成功有时也有机遇成分在里面发挥作用。做人做事一方面积极追求,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学会“安守天命”。人不在意活得富贵,而在意活得顺心遂意。有成就时,适当地高兴一下未免不可,不得志时却不能心怀忧郁。志存高远,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己,这样对万事万物就都通达乐观。

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它

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不在于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关键是看如何对待环境,如何对待工作。你的态度会直接决定着你的命运。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勤恳工作的人手上。

成功学中有许多关于成功定律和名言警句,如“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惟有比别人多一份努力,才能立足于社会,超凡脱俗”;“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同时还有许多人总结出了许多不同的成功公式,有的是勤奋 天赋=成功,有的是勤奋 天分 机遇=成功等等,分析这些成功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公式当中有一个共同的不可或缺的项目就是勤奋。勤奋在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天道酬勤,命运总是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正如优秀的航海员总能驾驭大风大浪一样。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那些伟大的成就通常是由一些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对于勤奋的人,生活总能给他提供足够的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

成功来自积极的努力,它不会自动降临。如果他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那么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他一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例外。

牛顿无疑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那些伟大的发现时,他诚恳地回答道:“总是思考着它们。”还有一次,牛顿这样阐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是把研究的课题放在心里,反复思考,慢慢的,起初的点点星光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阳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样,牛顿也是靠勤奋、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才取得巨大成就的,他的盛名也是这样换来的。放下手头的这一课题而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这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就连牛顿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说我对公众有什么贡献的话,这要归功于勤奋和善于思考。”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天才,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只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传记,我们就知道大多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各种著名的工匠,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非同一般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天工作16个小时,周总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具有过人的精力,她是一个靠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的女士。她很少度假,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她从低微的下层工作开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天道酬勤,要想成功,就要培养勤奋的工作习惯。人们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辛劳、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工作品质,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从事最简单的工作也少不了这些最基本的品格。

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状态,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就会赢得老板的器重。不仅如此,由于你的勤奋会导致自身能力的提高,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正如踢足球是在奔跑中寻找破门良机一样,在不懈地努力学习与工作中,我们的生命才会升值。我们发现,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都具有勤奋的品格。

任何人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收获的成果取决于这个人努力的程度,世上机缘巧合的事太少了。有人说“我很聪明”,那么假设果真如此,你就应该为聪明再插上勤奋的翅膀,这样你就能飞得更高更远;如果你还不够聪明,你就更应该勤奋,因为“勤能补拙”。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龟兔赛跑”的故事,最终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肯定是勤奋的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勤奋比天才更重要。

及时抛下人生的“包袱”

自我束缚不仅表现在客观环境上,也表现在因客观环境而形成的主观意识上,因此打破这种束缚,意味着两种环境的同时改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改进自己的做人境界。

有这样一则寓言:

小虎鲨在一次去浅海游泳玩耍时被人类捕捉到。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被一个研究虎鲨的单位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食物,因为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

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厚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两半,小虎鲨看不出来。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看到鱼后就冲了过去,却撞到玻璃上,痛得头昏眼花,什么也没吃到。

小虎鲨不信邪,等了几分钟,看准了一条鱼又冲过去,这次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还是吃不到。休息10多分钟之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又冲过去。情况没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终究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小虎鲨拼了最后一口气,再冲,仍然被玻璃挡住,撞了个全身翻转,鱼就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

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的小鱼在池中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嘴边的美食却不敢去吃,尽管饿得两眼昏花也一直忍着。

在这则寓言中,小虎鲨之所以忍饥挨饿也不去捕食,就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心理定势。作为比鲨鱼聪明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其实也不比小虎鲨做得更好,一种甘心束缚于现状、路已走到尽头却不知改变生存环境的思维习惯一直束缚着人们。

我们之所以不得不改变,就是为了要打破现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是非得打破现状不可的。有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停滞不前的状况,却怎么也不明白它不前进的原因,因此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些性子急的人,因为无论如何也不能了解自身和环境的状况,不管再怎么想也找不出对策,因而死心断念,甘心停步不前。

我们应该让“我不行啦”,“不可能啦”等口头禅从我们的口中消失。成天把消极的语言挂在嘴边的人,光是这样唠叨,就已经把自己的志气耗尽了。人的意志力之大,往往是超乎自己想象的。心理上先抱失败的想法,自然整个人的行为、感觉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形,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

总而言之,激励自己,彻底使自己成为积极进取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绝对可以胜任”、“我每天都在成长之中”,正是走向成功、改变自我现状的第一步。

变化之际就是机会出现的时候,今后该如何准备,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这是一个有心改换做人方法、有志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倘若我们在努力挣脱束缚却发现实在难以完成时,应该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束缚是不是自己虚设的,是不是已经被打破而自己还认为它仍然存在?我们是不是可以“金蝉脱壳”,从另一条渠道很容易地摆脱它?就像那只小虎鲨,自己原本可以慢慢地游过去,试探着,不致被撞得头破血流而导致心灰意冷,说不定几次试探之后,那道无形的墙已经自动消失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乔叟说:“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显然是把自知和自胜放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评价的。没有自知,不能自胜,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善于体察别人的是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是高明,善于战胜别人的是有威力,能够战胜自我的是坚强。

了解别人,慧眼识人,这种人了不起,但识人有术,这里面有经验成分,但真正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智者。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正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汉文帝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陈平、周勃,得到了他们的有力辅佐。而陈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让相位,成为以“谦让”为做人之本的典范。

一天,文帝到陈平家去探视。面对文帝的深切关怀,陈平非常感动,但也非常惭愧。他对文帝说:“皇上您太仁慈了,但我却犯了欺君之罪。我对不起您对我的一片爱心啊!”原来,陈平并没有生病,而是装病。他不想当丞相,而是想把相位让给周勃。文帝问:“为什么?”

陈平诚恳地说:“高祖在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诛灭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我愿意把相位让给他,请皇上恩准。”

皇上听陈平如此说,理解听从了陈平的建议,决定任命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

文帝对国家大事非常重视。有一天汉文帝上朝时,想了解一下国家与人民百姓的事情,于是他就把右丞相周勃找来,问他:“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判决的大大小小案件一共有多少件?”周勃一听愣了一下,低着头,回答汉文帝说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上下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又是多少?”周勃急出一身冷汗,汗水多得把脊背的衣服都弄湿了,因为他还是回答不出来。

汉文帝看周勃答不上来,就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都分别有掌管的人,问审理案子的事,有廷尉;问财务的事,有内史。只要把他们都找来,一问就知道了。”

文帝听后就生气了,说道:“既然什么事情都有专人负责,那么丞相应该管什么呢?”

陈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事无巨细,每事躬亲。丞相的职责是:上能负责皇上,下能调理万事,对外能镇抚诸侯,对内能安定百姓。同时,丞相还要管理大臣,使他们都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汉文帝听了点点头,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

事后周勃感到非常羞愧,觉得自己反应、机智都不如陈平,于是借着生病想回家乡养老的理由,辞去右丞相的官职。

汉文帝非常理解周勃的心情,批准了他的辞呈,任命陈平为右丞相。从此以后,不再设立左丞相。

陈平辅佐汉文帝,励精图治,促成了汉朝的中兴。

智者做人总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并以自己的才能为基础,懂得“力所不及”和“过及”的辩证法则。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人活了一辈子都不能认识自己,对别人认识得很清楚,把握得很准确,而对自己却不认识,也不能准确把握。也有人感叹自己不了解别人,却认为完全了解自己,这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表现。

“你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做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

乔叟说:“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显然是把自知和自胜放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评价的。没有自知,不能自胜,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首先要自己跳出“庐山”,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和审视自己。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认识不足,才能克服缺点,推动自身进步。其次,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自我评价高或低,把自己放在年龄相似并较熟悉的人中间作比较,认识自己的实际水平及在群体中的地位,找到差距和努力方向。再者,通过交往征求别人意见,依靠朋友,向他们了解对自己的看法,从中总结自己。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估计过高,会脱离现实,守着幻想度日,怨天尤人,怀才不遇,结果小事不去做,大事做不来,一事无成;把自己估计过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导致自暴自弃,明明能干得很好的事,也不敢去试,最后抱怨终生。可见,认识自己多么重要。倘若能正确认识自己,面临成功,不会忘乎所以,瞧不起别人;遇到挫折失败,也不会丧失信心,只能更加谦虚,更加勤奋。

尤其在竞争的今天,充分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决不可自寻烦恼。

“烦恼”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类必然存在烦恼。如何面对烦恼呢?一般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比如出去旅游、散心、看电视、跳舞、唱卡拉、打麻将等这种种活动来逃避自己,古诗曰:“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借酒逃避,很少有人能够在烦恼生起时,能够不寻求外物,冷静面对自我,自任烦恼的生灭。

其实,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例如,当了几年县长之后就想当市长,结果提了一个资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兴,其实你所处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羡慕着,再说市长有市长的烦恼,而且市长的烦恼未必少。还有的人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二万,有了二万想五万……还是烦恼,可惜你除了想过钱多有钱多的得意,有没有想过钱多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也没有钱多的那么多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户人家对盗贼绑架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哀。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立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有以下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其自寻烦恼。

(1)做不可能实现的梦:最可怜的人是那些惯于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的人。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制定得高不可攀,他就会因为不能实现目标而烦恼。

(2)无事生非,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你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把某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统统归因于自己,那么要不多久,你就会烦恼成疾。

(3)制造隔阂:绝不去赞扬别人,确实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励之词;其次,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做。这是制造隔阂、自寻烦恼的妙法。

(4)盯着消极面:牢牢记住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记着有多少次别人对你说话的态度不友善。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你就会运用这种消极的思想方法来给自己制造烦恼。

(5)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正视它,它就很容易化为乌有。反之,如果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后滚雪球的人总是遵照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如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索性再往后拖拖。”这样,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必定会导致你的愤怒和苦恼埋在心底几个月甚至几年。

钱少的人是很容易满足的,饱受饥饿的人,一个馒头就是一顿美餐,饱受风寒的人,一间茅屋也许就是很好的归宿。正是因为受尽了人间的风霜和饥饿,钱少的人理想就不是那么的远大,他们的烦恼一般都很小很实际。因为很小了,他们往往借助自己的双手不懈的努力达到了自己的愿望,他们就笑了。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基本的问题——有吃有住都解决了,还会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呢?

而有钱的则不然,他们也许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富足的环境中,不愁吃穿,他们的目光看的就很远,他们玩的是站的很高的游戏——政治和资本。他们的生活豪华奢侈,他们是天马行空,前呼后拥,一呼百应。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资本运作和政治更迭的背后隐藏着多大的杀机,有钱人应付这种来自同类的攻击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你不见吗?这些危机不得不失掉他们保护大脑的头发。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言曰:“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

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人们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就是显然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则喜欢自寻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得有些窝囊。

人世间的苦果,假如它是实实在在的,固定不变,那的确是一件很令人烦恼的事,可“苦”的存在并非是固定不变。换一句话说,同样一种窘境,你用烦恼心态对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乐观心态看待,也可以处处泰然。就像别人骂你、伤害你,你要是在意、执著,才会烦恼;如果不在意、不执著,你还会烦恼吗?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自在心,处处只有烦恼,没有丝毫的菩提;如果有了乐观的心态,时时都是菩提,时时都想得开,就不会有烦恼了。

试着放开一切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

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为了房子,为了票子,几乎每个人都有着不小的压力。学会宽容,是让你告别“心苦”的处方。

学会宽容,意味着你不再心存凝虑。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当没有缘分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做错事时,此时你想伺机报复,还是宽容?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此时你想从此分手,还是宽容?冷静地想一想,还是宽容为上。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化学改变,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等,并可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症候。紧张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闷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气愤和悲伤是追随心胸狭窄者的影子,生气的根源不外是异己的力量——人或事侵犯、伤害了自己(利益或自尊心等)。一言以蔽之,认定别人做错了,于是勃然作色,恶从胆边生;咬牙切齿,怒从心头起。凡此种种生理反应无非在惩罚自己,而且是为他人的错误,显然不值。

宽容地对待你的敌人、仇家、对手,在非原则的问题上,以大局为重,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化干戈为玉帛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喜悦。要知道你并非踯躅单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纷纷攘攘,难免有碰撞,所以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要伤别人的心,如果冤冤相报,非但抚平不了心中的创伤,而且只能将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未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不争是个好心态

有纷争就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造成伤害,我们只有让内心平静下来,将那些不知的争吵、纷争的事情看得淡了,才会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两千多年前的大圣人老子就说过:“夫唯不争,故无尤。”——由于不争功名,不求私利,所以从来都不会有过失。

老子心目中的“不争”,即要求个人在处世过程中要具有谦让而不你争我夺的品格,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便是处在十分卑下的地方,也能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着,能够“心善渊”、“事善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没有怨咎、遗憾、悔恨。

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多了也会扰乱人的心绪,动摇人的意志。人是十分脆弱的,也是经不起诱惑的,不拼命追求好事,也是对自己的爱护。人们应该有顺其自然的心态,凡事不要过于强求。

在许多企业热衷于把自己定位于行业“龙头”、集团“航母”、销量“第一”的时候,国内厨具知名品牌方太的当家人茅理翔却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不争第一,甘当老二。”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认为,老大、老二均是行业的首领,何必一定要去争老大呢?更何况第一也好,第二也罢,关键在于谁是强势品牌,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是长寿企业。尤其是正处于企业成长阶段,定位于“老二”更有助于减少浮躁情绪,稳下心来精耕细作。

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可能有人会讥笑说:“你没能力拔头筹,才故意自圆其说,这是懦夫哲学。”而茅理翔的理解是:“当第一太累了,会成为众矢之的,天天战战兢兢怕掉下来。事实上,当老二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甘当老二,更难能可贵。现在有很多大企业,扩张太快,几年后立即倒下去。有的图个盛名,内部千疮百孔,不堪一击;有的是泡沫,有风吹草动,就会破灭。所以,关键还得苦练内功、保持实力,真正成为长寿企业。”甘当老二,也是一种策略。老大最怕有人超过他,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和扼制,不叫老二跟上来;老三老四也往往首先把目标对准老二,以便把他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所以老二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这时,如果你表个态,不争第一,甚至还要同情第一,保护第一,老大就可能不恨你,不防你,你就可以保存实力、趁势发展了。甘当第二,还有一个理由。像方太的市场定位是中高档,而中高档消费阶层不可能占大多数,从市场占有率来讲,市场份额就相对比较小。能长久当老二,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

茅理翔这种甘居第二的态度,同样是老子“不争”的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对于企业来说,却能使企业不急于求成,走稳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把根基立稳了,实力自然就上去了,便不会出现类似秦池酒厂这样的“空架标王”了,在客观上可以称它为一种“不争”中的胜利。

进一步而言,老子的“不争”并非是消极我们的头脑,而是让我们能够以冷静的心态面对那些没有意义的纷争,省出更多的时间做那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老子的“不争”正是让我们不要去争一时的高下,而是积蓄力量去争取人生更长远的成功。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人的一生少不了一种叫做执著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信念,但是现实生活和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多变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机智灵活的变通往往比执著更能获得“完美”。

有的人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不愿意每分钟都固定不动。“七十二变”确实很厉害,但是怎么也敌不过稳如泰山的如来佛;有的人追求飞蛾扑火的壮烈,以为那是一种执著的美。扑火的一瞬间,飞蛾毅然决然,但终究还是化为灰烬。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难题,只有既坚持执著又坚持变通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这样说似乎是有些矛盾。执著是指面对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而变通则是灵活应变,随时改变方向。这两个词似乎是反义词,但是,矛盾总是统一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每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要选准一个方向,执著地去搜寻解决的方法。如果丝毫也不见效果,那么我们的方向可能错了,就要开动脑筋变通一下,重新确定个方向再坚持不懈,直到解决困难为止。在这里面的“一定条件”就是指“丝毫不见效果”。所以说,只有在需要变通时才能变通,否则我们永远也不能找到正确答案。

两个人进山洞寻宝,但是迷了路。后来干粮快吃完了,只剩下了一支手电筒。第一个人起了坏心眼,夺走了余下的干粮和那支手电筒,离开了第二个人。山洞中漆黑无比,第二个人每走一步,因为没有了手电筒,都有可能摔倒。但是也正因为没有手电筒,使第二个人的眼睛对光亮异常敏感,最后终于爬出了山洞。而第一个人吃光了干粮,拿着手电筒搜寻出口,怎么也找不到洞口,最后终于饿死在山洞里。

这虽然只是一个杜撰的小故事,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许多道理。一般人在黑暗之中都需要光亮,但是第二个人却因为没有手电筒而走出山洞,这是变通的表现。当然,如果第二个人缺少了执著搜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不能爬出山洞的。

现代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们就必须具有临危不惧的头脑和以静制动的思想,不能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不过,我们也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灵活作战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适时的变通往往需要一种灵活而又迅速的转变,来一个对规则束缚的挣脱,否则我们就会一味地钻入“执著”的套子,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成为“钻特殊牛角尖的英雄人物”。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地开阔思维,寻找多种渠道来解决问题,或许你会从中得到不用劳神费力、盲目蛮干的意外收获。

如果我们缺少了变通,一味地执著,或许我们也可称这种行为是蛮干,这种“执著”往往使人身陷困境并湮没于困境,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命的长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我们需要执著,然而当面前就是万丈深渊之时还固执前行就意味着死亡。变通就是:一指间的距离却让你获得生命。

一个林场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片的林场,每天驾车穿梭于林场中,他都万分欣喜地看着这些能给他带来大笔财富的森林。然而。一场无情的大火把一棵棵百年树木变成了焦木。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发现许多人排队购买木炭取暖,他灵机一动,把焦木加工成木炭销售,结果获得了大笔财产。

聪明的农场主在苦心经营的林场成为焦木时,没有盲目地执著种树,而是利用焦木获得大量财富。这一指间的变通让他重获财富。

变通能带来成功,转机能给人以新生。“变则通,通则久。”“历史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这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给我们的科学真理。

商鞅二次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唐太宗唐玄宗的变法改革于是有了开元盛世,有了贞观之治;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则使清朝严重落后于世界历史的潮流,造成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大量财产被帝国主义侵占,造成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血泪史。

一个人需要变通来获得成功,一个企业需要变通来获得效益,一个民族需要变通来获得发展。变通就在你不经意的一瞬间,就是一指间的距离,变通会让你看到柳暗花明。

因此,人的一生不能缺少执著,更不能缺少变通;只有突破思维的束缚,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是与非,才能在理想的道路上执著而又灵活平稳地前进。当我们真正地将“变通”和“执著”融合,真正获得思维的解放,或许我们会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