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渭河的明天: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集
28063600000007

第7章 综合治理重点措施(2)

(2)城市节水。改造供水体系和改善城市供水管网,有效减少漏失率。根据我国节约用水的有关政策,要求供水企业、用水户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把供水漏失率降到10%以下。现状渭河流域城市供水漏失率都在10%以上,西安达13%,应从设计、施工、管材选用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新建管网的工程质量,并安排资金有计划地改造旧管网,使渭河流域供水管网损失降低到10%以下。

加强生活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原有浪费水严重的用水器具逐步更换为节水型的用水器具。新建民用建筑节水器具的普及率达到100%,原有建筑的用水器具逐步改造,力争将浪费水资源严重的用水器具全部淘汰;城镇公共设施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采用污水再生利用措施,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的深度处理,使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用水标准后,经过再生水管网回用于景观用水、城市绿化、道路清洁、汽车冲洗、居民冲厕、施工用水和企业设备冷却用水等领域。

通过以上工程、技术、管理等措施,减少水量损失,降低无效水耗,使城市供水效率大幅提高。

3.旱作节水农业

根据渭河流域资源型缺水严重的特点,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采取生物、农艺、机械、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应用节水保墒技术,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采取以下措施: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可有效节约用水,并具有增温、保土、压杂草等多种作用;地面覆盖增肥保墒技术,利用秸秆覆盖、种植绿肥等,增加地面覆盖物,具有节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的作用;旱作节水高效种植,达到节水培肥的作用;保水抗旱化学制剂应用技术,可减少植物水分蒸腾,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4.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按照《******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要求,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和节约用水方面的作用。将水资源费纳入供水成本,逐步提高公共供水服务范围内自备水源单位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理顺各类水价的比价关系。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全面推行用水计量收费,提高分户装表率,促进节约用水。

(二)污水再生利用

根据建设部[2000]124号文《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结合渭河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应扩大流域污水处理规模,污水治理后进入干支流河道,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其中部分水量再经过进一步深化处理后,供给城市工业等部门用水,加大污水再生利用,加强污水资源化,据流域内省(自治区)初步估算,污水再生利用量由现状的0.3亿m?增加到1.1亿m?。

(三)从流域外调水

渭河流域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在大力节水、污水再生利用、优化经济结构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上,为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从水资源丰富的流域调引适当的水量,向渭河补水。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根据有关前期工作,提出调水方案。目前开展工作的调水方案主要有:引乾(乾佑河)济石(石砭峪水库)、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引汉(汉江)济渭(渭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向渭河补水、引嘉(嘉陵江)济渭(渭河)等。

根据前期工作深度、工程技术难度、调水区水资源条件论证和实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综合分析,较为现实可行的调水方案为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年调水量1.46亿m?,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

1.引红济石调水工程

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引汉江支流褒河上游的红岩河的水源,跨秦岭调入渭河支流石头河,年调水量0.94亿m?,工程由低坝引水枢纽、引水工程组成。低坝引水枢纽位于太白县城以南8.5km的关山村,由拦河坝、冲沙闸和进水闸三部分组成,拦河坝最大坝高7m,进水闸设计引水流量13.5m?/s。引水工程由输水明渠和隧洞组成,输水明渠长610m,隧洞长19.7km,无压自流输水。

2.引乾济石调水工程

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利用西康(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将汉江二级支流乾佑河上游及其周围小支流,集中于公路隧道南口的汇流池后,经输水管道自流进入渭河支流石砭峪水库。

调水区集流面积673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33亿m?,年可调水量0.52亿m?。调水工程由洞前取水、引水渠道和输水隧洞组成。洞前取水工程主要是低坝引水枢纽,规模均较小;引水渠道主要是东、西线串联小支流工程;输水隧洞工程长18km,进口至中段为设计1.8m管径的压力管道,长3.5km,中段至出口为自流明渠,长14.5km,设计过水流量8m?/s。

3.引汉济渭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干流规划的黄金峡水库和子午河三河口水库取水,调水跨越秦岭,入渭河支流黑河金盆水库,总调水量15.5亿m?,其中一期调水5亿m?,二期调水10.5亿m?。一期工程在三河口水库设闸取水,以自流方式通过63km越岭隧洞,进入黑河金盆水库。工程主要由三河口水库和越岭隧洞组成,三河口水库最大坝高110m,总库容6.48亿m?。二期工程从黄金峡水库死水位440m抽水至643m,通过16.2km输水支渠,汇入三河口水库。工程主要由黄金峡水库、水源泵站、输水渠道组成,黄金峡水库总库容1.9亿m?,抽水装机容量15.4万kw。

(四)其他城乡供水工程

集雨工程是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补充灌溉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布置在渭河以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50mm左右),可以发挥雨养农业的优势,提高旱作水平。规划安排100万眼水窖,用于解决100万人饮水以及播种、抗旱等补充灌溉,年蓄水1-2次,利用降水资源0.88亿m?。

为保证生活用水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续建和新建完成一些城乡水源工程,新增供水量5.32亿m?。其中,为提高宝鸡峡灌区的灌溉保证率,续建完成宝鸡峡引水枢纽改造工程;为缓解陕西省西安市、三原县等地的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不足,续建完成陕西省西安黑河金盆水利枢纽、三原西郊水库,上述工程新增供水量4.15亿m?,运用时必须保证下游河道的低限生态用水要求。为缓解甘肃省天水市、陇西县、崇信县和平凉市的城镇和工业用水不足,新建上磨、莲峰、铜城和兔里坪水库,新增供水能力0.47亿m?;为缓解陕西省西安市东城区纺织城、洪庆、组团、阎良区及白鹿原五个乡镇的生活和工业用水不足,新建李家河水库,年均供水0.7亿m?。

四、中远期水资源供需形势和对策

在近期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远期(2030年水平)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对策。

(一)水资源供需形势

考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节水、优化产业结构等因素进行国民经济需水预测。

为保证粮食安全,2030年水平农业灌溉面积增加到1720万亩(主要为引洮供水工程在渭河发展的灌溉面积)。通过采取强化节水措施,农业灌溉定额有所下降,2030年农业需水量仍维持2010年水平的61亿m?不增加。

工业发展必须考虑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附加值、低耗水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考虑工业基础和产业结构,2010-2030年工业需水适度增长,2010-2020年和2020-2030年工业用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和0.5%,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和3.5%,2030年工业产值达到11400亿元,工业需水达到17.8亿m?,较2010年水平增加2.5亿m?。

考虑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2030年水平总人口为393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用水在内的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总需水为21.2亿m?,较2010年水平增加6.4亿m?。

综合以上各项农业、工业和生活需水,2030年水平国民经济需水总量为100亿m?,较2010年水平需水量91亿m?增加9亿m?。

影响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随着水土保持措施开展和潼关高程下降,入渭泥沙将有所减少、输沙能力将有所提高,输沙用水要求将有所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非汛期河道内最小生态用水、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将有所增加。因此,2030年水平生态环境用水应与2010年水平变化不大,为保证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仍按56亿m?考虑。

据此,2030年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总需求量为156亿m?,较2010年水平增加9亿m?,考虑国民经济用水效率的提高和一定的非用水消耗后,2030年需耗水量为138亿m?,较2010年水平增加8亿m?,相应的缺水量由2010年水平的16.6亿m?增加为25亿m?左右。

(二)解决流域缺水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2030年水平流域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更加严峻。在继续实施节水、污水再生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的同时,解决流域资源型缺水必须实施从外流域调水。当前提出的向渭河流域调水的方案很多,目前正在研究的调水方案主要有引汉济渭、南水北调西线、引嘉济渭等。

引汉济渭工程可调水15.5亿m?,为补充汉江由于济渭引水造成的水资源不足,规划建设引嘉济汉工程。在嘉陵江略阳县城以上建低坝调水,通过28km的隧洞和2km的明渠自流引水入汉江,年调水可达10亿m?。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西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缺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分三期实施,总调水量170亿m?,一期工程调水量为40亿m?,其中龙门——三门峡河段配置10亿m?;二期工程调水量50亿m?。当前正在抓紧编制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上述调水工程都提出了向渭河补水的方案,为解决渭河流域的缺水问题提供了条件。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前期工作,统筹考虑工程技术难度、投资、对调出区和受水区的影响、调水工程的技术经济比较以及调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各方面因素,经过科学论证和比选,确定适宜的调水工程,同时还应该加强调水配套工程、水价、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依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科学确定渭河流域和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或水环境容量,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渭河水资源的有效保护。

一、水功能区划

按照《水法》的规定,水利部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水功能区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以陕改办发[2004]199号和宁改办发[2004]158号批复了两省(自治区)水功能区划。根据全国水功能区划成果和陕西、宁夏两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复的水功能区划,渭河干流划分5个一级水功能区。其中保护区1个,即渭河源头水保护区,河长6km,占干流河长的0.7%;开发利用区2个,为定西——天水开发利用区和宝鸡——渭南开发利用区,河长累计699.3km,干流河长的85.5%;缓冲区2个,为甘陕缓冲区和华阴缓冲区,河长112.7km,占干流河长的13.8%。

二、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渭河干流划分16个水环境功能区。其中:Ⅰ级水环境功能区1个,河长14km,占干流河长的1.6%;Ⅱ级水环境功能区2个,河长130km,占干流河长的15%;Ⅲ级水环境功能区7个,河长449.1km,占干流河长的51.8%;Ⅳ级水环境功能区6个,河长273.9km,占干流河长的31.6%。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河段水质目标需求,依照有关法规,加强协调,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水质目标的实现。

三、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统一要求,按照黄河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加强渭河干流各项污染物入河总量的控制监督管理。各省、自治区要制定落实总量控制目标具体方案和措施,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渭河干流水质保护的目标要求。

四、主要控制断面河道内低限生态环境水量

根据渭河的实际情况,从维持渭河河道基本形态,以及保证一定基流量、维持渭河一定的稀释自净能力和基本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确定渭河河道内低限生态环境需水量,干流林家村、咸阳和华县三个断面非汛期(11-6月)的低限生态环境流量分别为10m?/s、15m?/s和20m?/s,全年最小水量分别为2亿m?、4.5亿m?和7亿m?。

五、主要措施

(一)城市水源地保护

渭河水污染对城市供水安全已构成威胁,为了保证流域城市水源地供水安全,应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划定相关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

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水源地明显保护标志,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可能污染饮用水水源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保护区内的污染物排放;严格限制城市公共供水范围内的各种自备水源的开发利用;逐步限制和减少地下水取用水量尤其是超采地区,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二)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管理和能力建设

1.实施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实施流域水量水质统一管理。根据黄河水资源保护要求和渭河实际水环境承载能力或水环境容量,流域各省(自治区)应制定所在辖区的污染物入河和排放控制计划,并进行监督管理。在渭河干流、主要支流泾河和北洛河河段,以及其他支流省界河段,分别实施排污入河的流域和区域许可管理。建立渭河省界断面水质控制的行政责任制度。

2.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和省界断面水质监测

建立完善的入河排污监测与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强化入河排污监督管理,流域管理机构应切实加强省界断面水质监测。

完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和水量水质统一监测体系,重点加强流域内重要河段和省界断面的水质监控能力,强化和提高河流行政边界断面、城市供水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取水口等的实时监测水平,建设流域水质标准实验室和流动实验室,提高重点水域水质自动监测、监督监察和管理系统的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测报能力。

(三)污染源治理

根据核定的水环境承载能力或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入河控制总量要求,流域内地方政府要加强制定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以及污染源治理措施,实现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基础上的排污总量控制,满足河流水功能区保护要求。

1.工业污染防治

(1)实施有效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现有废水污染源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关停治理。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工作,保障流域水污染源实现排污的稳定达标。在落实关中地区15家企业污染源治理任务的基础上,陕西省要进一步根据渭河各功能区保护要求和辖区内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任务,制定严格有效的区域水污染治理计划,并由地方政府下达执行。

根据渭河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承载条件及水环境容量,严格新建项目的审批工作,杜绝在流域建设高耗水和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切实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建设实现“增产不增污”的控制目标。

(2)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关闭“十五小”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决关停渭河流域资源破坏严重和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十五小”企业,尤其是造纸和酿造行业允许生产规模以下企业的关停。

目前陕西省造纸行业低水平建设问题较为突出,且乡镇造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污染重。据统计,造纸企业废水排放量占陕西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32%左右,CODcr排放量占50%以上。有效控制、调整渭河流域尤其是陕西省造纸行业的结构布局,对渭河水污染治理和控制有重大作用。建议渭河流域在“十五”期间首先关闭1.7万t/a规模以下的碱法制浆造纸企业,大幅度减少渭河的水污染负荷,并从2006年起实施3.4万t/a规模的碱法制浆企业的关停,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源排放的有效控制。

(3)有计划地在流域内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在渭河流域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污染,将污染尽可能地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污染预防策略。要大力贯彻执行国家清洁生产的有关法规,有计划地对重点用水企业进行ISO14000认证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促进清洁生产技术、装备和措施在流域的推行,有效减少污染物产生和外排量。

2.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根据建设部[2000]124号文《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2010年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省会城市70%、中等城市60%、县级市50%。流域内各省(自治区)要按照渭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在实施有效的工业污染源治理基础上,大力强化城市污水的处理工作,显著减少城市排污对渭河的污染。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要按照“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排水体制和污水处理规模,做到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的有机结合。要加强配套管网的建设,全面实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确保工程切实发挥效益。要在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主要用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或用于污水处理收费不到位时的运营成本补偿,以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推行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行的良性循环。

陕西省拟新增215.5万t/d(包括在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兴平市污水处理厂、华阴市污水处理厂、西安第三(一期)污水处理厂、咸阳东郊污水处理厂等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形成渭河陕西段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259万t/d。甘肃省拟规划天水市秦城、北道污水处理厂和平凉市等16座县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实现污水处理规模48.8万t/d。渭河流域达到307.8万t/d的污水处理规模。

3.城镇污水再生利用

污水再生利用是有效保护水资源和减少水污染的重要途径,建议地方管理机关协调有关部门和系统,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分析辖区主要用水户的用水特性和需求,以火电循环冷却和造纸洗浆用水为对象,开展渭河流域污水再生利用试点工作,建设主要城市及城市发电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新增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规模22万t/d,达到30万t/d。

4.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确保垃圾处置不对渭河水资源构成污染影响。重点建设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示范区、天水等城市垃圾处理项目,以及建设新设市(区)和县城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项目。

5.面源污染的治理

在治理点源污染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面广、量大的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控制城市垃圾所造成的污染;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发展节水灌溉和生态农业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减少入渭泥沙,控制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

第四节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针对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多沙粗沙区为治理重点,加强沟道坝系的建设,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还草。

一、防治分区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划分为预防保护区、监督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三个水土保持工作区域。

(一)预防保护区

流域内国家级和省级预防保护区共六处。其中国家级预防保护区包括子午岭森林保护区(位于北洛河与泾河分水岭)和六盘山森林保护区(位于泾河上游),共涉及三省(自治区)的24个县(市、区)。省级预防保护区包括秦岭关山森林保护区(位于秦岭北坡),黄龙山和桥山森林保护区(位于北洛河左岸分水岭),泾河、渭河上游预防保护区,共涉及三省(自治区)的29个县(市、区)。

(二)监督区

渭河流域国家级和省级监督区总面积为2.84万km2。其中国家级监督区为晋陕豫接壤地区的“金三角”,面积1.5万km2。省级监督区为甘肃泾河与渭河干流段监督区、陕北油气田监督区和渭北“黑腰带”监督区,面积为1.34万km2。

(三)水土流失治理区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主要包括渭河上游、泾河上中游和北洛河上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以及泾河中下游和北洛河下游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为10.36万km2,水土流失严重,属国家级重点治理区之一。

二、预防保护措施

渭河流域预防保护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具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实行预防保护;二是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坚决制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等,依法保护森林、草原、水土资源,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三是对已有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搞好管理、维护、巩固和提高,使之充分发挥效益。

在国家级保护区的子午岭林区和六盘山林区,安排建立4个预防保护示范区;在省级保护区的泾河、渭河上游保护区和黄龙山、关山保护区,建立19个预防保护示范区。

三、监督管理措施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对生产、开矿、修路等开发建设项目进行普查登记,依法实施监督管理,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严格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和监督执法,对违反《水土保持法》的案件,依法及时进行立案、调查勘验取证和处理;二是制定配套法规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护组织,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三是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已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

安排在陕西省吴起、志丹的开发建设区建立二个工矿区恢复治理示范点,在国家级监督区的渭南市建立一个监督示范区。

四、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根据《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和《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划》治理目标和任务,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为2.37万km2,其中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面积为1.35万km2,淤地坝建设规模为8641座,其中多沙粗沙区7053座。

(一)主要治理措施

1.沟道坝系建设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沟道重力侵蚀特别严重,主要包括崩塌、滑塌、泻溜等。根据黄委西峰水保站1955-1974年在该区的南小河沟流域的观测资料,塬面和坡面面积共占流域面积的56.9%,产沙量仅占流域产沙量的13.7%,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3.1%,而产沙量占流域产沙量的86.3%。沟道治理工程的作用在于拦截出沟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减缓沟道纵坡比降;同时淤地造田,为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拦洪蓄水,缓解干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包括造林种草用水)的困难。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划》的沟道工程安排,渭河流域建设淤地坝8641座,其中骨干坝1680座,中小型淤地坝6961座。

骨干坝的设计标准为:按3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淤积年限20年,坝高一般在20m以上、单坝库容100万m?左右;中小型淤地坝坝高15m左右,单坝库容10万m?左右。

2.坡面治理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坡耕地改造、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

坡耕地改造——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水平梯田,主要是通过减缓坡度,截短坡长,改变小地形,控制水土流失;通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解决农民生活基本需求,改变广种薄收的种植习惯;同时,为造林种草创造土地条件,拦蓄降水,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按照“宜退则退,退改结合”的原则,对25°以上的陡坡耕地实施退改,建设稳产梯田410.3万亩。

林草植被建设要结合水资源条件,以水定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降水量小于350mm的干旱地带,以草灌为主,封坡育草;降水量350-550mm的半干旱地带,以营造灌木林为主,结合封山育林,增加林草覆盖;降水量大于550mm地区,积极稳妥地建设和恢复森林植被。

(二)措施安排意见

渭河流域每年新增治理面积0.24万km2,10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7万km2。共新建淤地坝8641座,其中骨干坝1680座,中小型淤地坝6961座;营造水土保持林1679万亩,人工种草598.9万亩,生态修复871.7万亩,坡耕地改造410.3万亩。

(三)多沙粗沙区措施安排

位于北洛河上游、蒲河巴家嘴水库以上和马莲河的多沙粗沙区,面积1.87万km2,仅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13.8%,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占渭河流域多年平均入黄沙量的36.4%,大于0.05mm的粗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0.33亿t,占渭河流域多年平均粗沙量0.57亿t的57.9%。多沙粗沙区下泄粗泥沙直接造成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特别是在黄河洪水对渭河产生顶托倒灌时,北洛河高含沙洪水对下游淤积影响严重。减少多沙粗沙区入渭泥沙,对缓解下游河床淤积和渭河安澜意义重大,因此,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渭河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渭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536km2。共新建淤地坝7053座,其中骨干坝1283座,中小型淤地坝5770座;营造水土保持林1312.75万亩,人工种草318.29万亩,封禁治理321.2万亩,坡耕地改造78.1万亩。

五、监测网络建设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主要任务: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流失量,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及危害,治理开发情况及效益等,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水土流失预报、水土保持公告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水土流失治理区,着重监测小流域及沟道水文要素和水土保持设施、质量、效益;在预防保护区主要对植被面积、结构、总体效益和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在监督区重点监测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弃土弃渣位置和数量,以及造成的危害和治理后的效果。

监测网络安排,建成重点地区监测分站12个,其中水土流失治理区9个,监督区1个,预防保护区2个。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建设水土流失监测站点124个。

第五节 前期工作与科学研究

一、前期工作

渭河在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落实规划,必须开展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实施方案、重点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加快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补水,东庄、李家河水利枢纽等工程的设计工作,加强亭口、南沟门等城乡生活和工业供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强引汉济渭、南水北调西线调水等方案的前期工作研究。增加前期工作经费,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和规划设计成果质量,保证渭河流域治理开发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研究

为使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强潼关高程控制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古贤水利枢纽调水调沙运用对潼关高程影响分析、渭河下游冲淤演变规律与河道治理、渭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南山支流修建防洪水库的可行性、旱作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等关键问题研究。

深入开展渭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形势分析、渭河流域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转换关系、黄河和渭河汇流区水沙运动及治理、水土保持对减少入渭泥沙作用、农灌渠系衬砌对水循环影响等重要基础性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