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飞的蝴蝶,酿蜜的蜜蜂,吐丝结茧的蚕宝宝,提灯的萤火虫,体态轻盈的蜻蜓,还有螳螂、蜈蚣、蚯蚓、蝎子,甚至是令人讨厌的蟑螂和臭虫,它们本身就蕴藏了无穷的奥秘,各有各的本领。
蝉——夏曲奏鸣者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是一种半翅目昆虫,是完全变态昆虫,它的一生可分为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
蝉的若虫期又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我国对蝉的关注很早,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将之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春蝉出土最早,古书称为“咛母”。夏蝉中有一种叫蟪蛄的,寿命不过数天,所以古人曾说“蟪蛄不知春秋”。最迟出现的是寒蝉,要过寒露才“鸣”,因声音哀婉凄惨,不如夏蝉嘹亮,甚至使人误以为它是哑蝉、雌蝉,成语“噤若寒蝉”就是指它。
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留下了蝉的芳名。蝉鸣在古希腊人心中不是扰人的噪声,而是一种美妙之音。他们尊称蝉为“歌唱女王”,并且喜欢用鸣蝉来装饰或做成竖琴的标志。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一次,古希腊著名的音乐家爱诺莫斯在雅典举行的一场轰动全城的竖琴比赛中,以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技艺博得了阵阵掌声。当他演奏到蝉鸣部分时,琴弦突然断了,眼看这场比赛就要输给对手了,在这关键的时刻,窗外一只鸣蝉竟准确地把琴声和谐地衔接下去,结果爱诺莫斯击败了对手,取得胜利。
据说这是音乐神阿波罗助了音乐大师一臂之力。那么,蝉是怎么发声的呢?是什么力量使得蝉具有那么大的力量在整个夏天一直叫个不停呢?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兴趣,他曾对蝉进行了多年的观察研究,并做了极其生动而细致的描述。对蝉的鸣叫他是这样描写的:“蝉的翼后的空腔里,带着一种像钹一般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强声音的强度,这种蝉为了满足对音乐的嗜好,确实作了很大的牺牲。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好把它们压紧到最小的角落里。为安置乐器而缩小内部器官,这当然是极热心于音乐的了。”
正因为如此,雄蝉没长听觉器官。蝉是一个聋子,它们根本听不见自己的叫声。蝉的叫声的目的是招引远处的雌蝉前来交配。但是雌蝉的发声器官已经退化,它只能听到雄蝉发出的邀请,却哑不作声。这就意味着“情侣”之间是没有“对唱”的,它们进行的是单向性声音通信。
雄蝉鸣叫时也在不断地校正自己的叫声,以便更有效地招引雌蝉。有的科学家认为,当雄蝉拼命高歌鸣叫时,能把方圆1000多米内的雌蝉召唤过来。当雌蝉飞到近距离时,雄蝉不断发出特有的低音量“求爱声”,吸引雌蝉靠近。同时,雌蝉也能发出低音量应答声,只不过雌蝉的这种低音量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不过,它们是否真的用低音量的声音在“交谈”,这还是个谜。
交配后的雌蝉在树的嫩枝上,用针状产卵器刺破树皮,将卵产在嫩树枝内。树枝被刺伤后会因水分供应不足而枯萎死亡。树枝枯萎后,便借风雨的作用跌落在树下,逐渐被掩埋于土中,蝉卵孵化成若虫后便吸附在树根上吸食树汁为生。而经2~3年时间,若虫生长发育成熟,在每年的夏至后,如下了透雨,便很快地从土中钻出地面。出土后约经2~4小时,成熟的若虫便蜕皮变为成虫蝉。成虫蝉依然是依靠吸食树木汁液为食,在炎热的夏天里,在树上发出嘈杂的叫声。
飞蛾——燃烧的悲剧
飞蛾属于昆虫纲,鳞翅目昆虫,鳞翅目昆虫中有蛾类和蝶类两大类,蛾类就是大家常说的飞蛾。飞蛾是很笼统的说法,凡是鳞翅目蛾科的昆虫都可以称为飞蛾。飞蛾一般体形不是很大,但是也有许多大得出奇的飞蛾。
飞蛾有很高明的生存手段,尤其是伪装。有一种很美丽的叫做彩腹鹿子的飞蛾,这是一种白天行动的飞蛾,色彩艳丽。当然,在生物界,这艳丽的外表主要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也就是给那些想吃它们的鸟类以有毒的警示作用。另外一个品种的丝蛾,在把翅合拢的时候,就隐蔽于伪装色之下。一旦受到攻击,它就会闪现出后翅上的眼斑,趁敌人吃惊的一刹那匆匆逃命。通常我们见到的飞蛾白天悬垂在花丛当中,也让人无法分辨。
飞蛾扑火是因为它具有趋光的习性。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它就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非常遥远,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另外,其实飞蛾主观上也不是想死在火焰里面,是由于其复眼的构造使其以一个螺旋角度围绕火飞行的时候逐渐接近,最后造成扑火。飞蛾扑火虽然是生理现象,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悲剧。
蝗虫——本性贪婪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世界上的蝗虫种类繁多,大约有1万种,在我国就有600多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蝗虫约300种。民间把蝗虫俗称“蚂蚱”,包括飞蝗和土蝗两大类。飞蝗的危害最为严重,尤其是东亚飞蝗。
蝗虫的身体一般呈绿色或黄褐色,其中飞蝗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蝗虫的外壳极硬,撞中疾驰的汽车照样安然无恙。
蝗虫的后足又长又发达,是一种很善于跳跃的昆虫,它健壮的后足可以使它跳得很高很远,差不多是身体8倍的距离。有些蝗虫的触角很长,有的短一些。
蝗虫能发出声音来,不过这不是真正的叫声,而是后足与翅边缘互相摩擦发出的声音。
蝗虫拥有咀嚼式口器。就像所有的食草动物一样,蝗虫也毫不例外——为了要咬断硬草,它们下唇张开,使得脸部变成了四角形。
喜欢吃草的蝗虫当然也喜欢吃农作物,于是就给农作物带来了巨大的灾害。它们主要吃禾本科植物,特别喜欢甘蔗叶和芒草。
蝗虫经常是荒年的征兆,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谈蝗色变”。明朝诗人曾经有这样的诗句:“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叶折。”
诗中提及的景象就是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的蝗灾发生时的情景。据史籍记载,从春秋时代到新中国成立的2600多年中,蝗灾发生过近千次,所以自有农事耕作以来,人类就在与它们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别小看个头不大的蝗虫,当很多蝗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力量就大得惊人了。据说最大的蝗群可达2500亿只,飞行时声震数里,当它们成群结队地凌空而过时,天空都为之变色,地动山摇,所过之处连一片草也不会剩下。
贪婪取食和长途迁飞是蝗虫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在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缺乏时,它们甚至可以去吃羊背上的毛、房屋顶上的草及沾有汗味或油味的农具木柄。当没有东西可吃时,它们便自相残杀,吃自己的同类。饱餐之后的蝗虫可在短短的30分钟内将食物消化一空,而在食物缺少时又可6天不吃不喝继续前进。
初秋时,成虫的繁殖期来临,雄蝗虫会用眼睛来不停地搜索雌虫,找到后进行交尾。交尾成功后,雌蝗虫就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挖土,然后在其中产卵。产下的是用网状物包裹住的卵囊,囊内大约有50个卵。
卵慢慢在土中孵化成为幼虫,再过段时间就成为了若虫。而若虫可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长为成虫的,它们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直到蜕皮4~5次后才能变为成虫。
蝗虫可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对止咳平喘、解毒、透疹有重要的作用。加工后的蝗虫可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疹出不畅等,外用可治疗中耳炎。经霜的蝗虫可治疗菌痢、肠炎等。不过蝗虫的利用还没有进入到工业化开发阶段。
金龟子——驼背的金甲武士
金龟子属鞘翅目,金龟子总科,其幼虫是蛴螬。目前已知种类达17000种,比如有铜绿丽金龟、大黑鳃角金龟等品种。金龟子也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
金龟子从外表上看还是很可爱的,成虫体长7~9毫米,宽4.5~6毫米,卵圆形,前狭后宽。初羽化时为褐色,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金龟子的触角基部上方每侧有1个棕褐色的单眼,系色斑构成,无晶体。臀节腹面刺毛列由20~23根锥状刺组成弧形横带,横带中央处中断。
金龟子全身都披挂着甲胄,金光闪闪,威风十足,飞起来却十分笨拙,东倒西歪,横冲直撞。有时一不小心撞到墙上,砰然一下,六脚朝天掉在地上,多亏甲壳厚实,原地旋上两圈翻转身来才再次振翅飞走。
苹毛金龟子、黑绒金龟子、褐绒金龟子、小青花金龟子、毛黄褐金龟子等对果树有危害的金龟子,都以成虫在土壤中越过寒冬,3月下旬开始出土,4月上、中旬为出土盛期,集中危害花蕾和嫩芽。气温低时,白天为害,气温高时,傍晚和夜间为害,尤其是山坡地、河滩地及沿公路两旁的果园受害最重,给果树的开花结果和幼树生长造成很大威胁。
而到了5~7月份,果园里就会出现许多大黑金鳃角龟、暗黑鳃角金龟和铜绿丽金龟,这几种金龟子主要以幼虫或成、幼虫同时越冬。当10厘米土温达5℃以上时,幼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出现成虫,在6~7月份危害最为严重。最可恶的是到了8~9月份,果园里常见的是白星花金龟子等,群集危害果实,被害果实完全失去食用或商品价值。金龟子主要是傍晚和夜间为害,体壳坚硬,不易防治。
蜜蜂——“采花大盗”
蜜蜂属膜翅目,蜜蜂科。
从外在的特点上看,蜜蜂的体长约为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一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有毛,口器嚼吸式,下唇舌很长,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相连锁。腹部近似椭圆形,体毛较胸部少,腹末有螫针。蜜蜂的天敌是燕子、蜂虎、山雀等食虫鸟类。
蜜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在蜜蜂社会里,它们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在这个大家族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
蜜蜂以辛勤劳动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佩。高等植物繁殖的唯一途径是传粉,即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上。风媒植物是由风传粉的,然而80%的高等植物是虫媒植物,也就是说它们是依靠昆虫传粉。蜜蜂承担了65%~95%的虫媒任务,但是最活跃的传粉能手是切叶蜂等独栖蜂。人们认为蜜蜂传粉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远不止产蜜。
蜜蜂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经研究证实,5000万年前,蜜蜂就已经在地球上生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地球的生物圈几经变迁,很多物种消亡了,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以其特有的方式适应变化的环境,并生存下来,蜜蜂也是如此。
蜜蜂看起来比较温顺,但并不是所有蜜蜂都是温顺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叫人毛骨悚然的杀人蜂。比如在南美洲巴西出现了一种可怕的杀人蜂。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一名女教师在回家的路上,手背上偶然停落了一只蜜蜂,她顺手打了一下,转眼间,几百只蜜蜂劈头盖脸飞来,在她面部和后背蜇了几百处伤痕,人们将她送到医院,不久她就死了。
瓢虫——可爱的花大姐
瓢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瓢虫科。因为它的形状很像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瓢虫。瓢虫成虫和幼虫的食物相同,但不同种类的瓢虫其食物各不相同,我们按它们取食的食物不同将其分为捕食性、植食性和菌食性三大类。
瓢虫是一类完全变态的昆虫,即它的幼虫期与成虫期在外部形态上完全不一样。瓢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
瓢虫的身体很小,只有一粒黄豆那么大。它是一种像半个圆球那样的小甲虫,坚硬的翅膀,颜色鲜艳,还生有很多黑色或红色的斑点,讨人喜爱,在我国有的地区叫它“红娘”,也有些地区叫它“花大姐”。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瓢虫有两层翅膀,第一层就是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外壳,起保护作用,叫做鞘翅。第二层在鞘翅的下面,薄而柔软,是瓢虫飞行的工具。
瓢虫身上有很多斑点,不同的斑点个数显示的是它们不同的种类,而不是它的年龄。那么瓢虫的年龄该怎么计算呢?如果我们同时采到一些同种的瓢虫,颜色比较深的是年龄稍大或者是上一世代的。这是因为瓢虫身上的颜色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由刚羽化时的黄色,变为浅红黄色,一个月或更久变成红色,越冬后的成虫红色往往更深。如果采到没有斑点的瓢虫,也有可能不是没有斑点,而是斑点尚未出现。另外,斑点的不同也使得瓢虫看起来丰富多彩,我们甚至可以用“七十二变”来形容瓢虫的富于变化性。瓢虫中变化最多的是眼斑灰瓢虫,有将近200种变化。这种瓢虫前胸背板和鞘翅上的斑点变化常常很大,使人误以为有很多种类。斑纹的变化多是由基因控制的,一些种类的遗传规律已基本清楚。
在瓢虫这个庞大的家族中,可谓是鱼龙混杂。比如同是瓢虫,有的是益虫,有的就是害虫。对人类有益的瓢虫所喜爱的食物是蚜虫、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并且它们的幼虫也以这些害虫为食。瓢虫对蚜虫这种食物特别喜爱,一见到它们就非把它们吃光不可。一只瓢虫一天能吃掉100多只蚜虫。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赤星瓢虫和大红瓢虫等都是益虫。还有一些对庄稼有害的瓢虫,比如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
另外,瓢虫也是一种很凶残的生物,当食物缺乏时,捕食性瓢虫(甚至是植食性瓢虫)同种不同个体之间也会相互残杀。这种自相残杀虽残忍,但对瓢虫的生存有利。幼虫对卵的残杀比较常见,通常是小幼虫对卵的残杀,甚至是刚孵化的幼虫对还未孵化的同胞卵的残杀。
随着季节的变化,瓢虫也是会冬眠的。夏天,瓢虫在叶子上飞舞;冬天,它们经常成百个一组地聚在一起,在隆起的树皮下或在树干上可藏身的地方进行冬眠。
蜻蜓——小小飞行家
蜻蜓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昆虫,是有翅亚纲的一目,其中差翅亚目又分为蜻与蜓两个总科。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个种和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