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已经跟老师交涉过了,得知壮壮没妈妈,爸爸又不务正业,也挺可怜。叶子告诉妈妈,壮壮最怕、也最尊敬警察。于是,由爸爸的一个朋友穿着一身迷彩服去送叶子上学,妈妈告诉叶子这位叔叔是警察。
到学校时,看到了壮壮,叶子拉紧叔叔的手,用眼睛紧盯着壮壮说:“我叔叔是警察,你再欺负我,我就告诉叔叔。”
叔叔摸着壮壮的头说:“爱欺负女生的可不是男子汉呀!”
后来,叶子回家说,壮壮不再欺负她了。
孩子遭到同伴欺负,甚至挨了拳脚,对父母来说,是件非常烦心的事。父母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心疼得不得了,但还是得克制自己,要冷静。父母要想想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被欺负,再想想对方为什么爱打人,只有找到了事情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那么父母就要考虑,看看孩子的交往方式是否有问题。孩子在同伴中总是处于弱势,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孩子调整与同伴交往的策略。对于处在交往弱势的孩子,决不能强行地要求他“打回去”。因为孩子本来可能就比对方弱小,万一孩子动了手也“打不回来”,孩子就更紧张了。而且,轻易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容易使孩子间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小孩子爱打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岁多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更是常有的事。还有一些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不懂得轻重,比如亲小朋友的时候像是在咬人,弄疼了被亲的小朋友,两个人就打起来了。
弄清了孩子被“侵略”,和一些孩子“侵略”别人的原因,父母就要正确地加以引导了。
1.教孩子学会宽容对人
一般来说,孩子平时所受的欺负,无非就是被逗了一回,推了一把,如果没有很严重的伤害,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事例对孩子适时进行引导教育,让孩子体会到这种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要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出发,尽可能地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敌意”,教孩子宽容待人,学会谅解别人。
2.教孩子学会躲避危险
在家里,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玩游戏,比如妈妈和宝宝追打着玩,打宝宝身体时,看看他是否能迅速躲避,假装要打他的脸时,看看他是否会扭头避开。同时,允许孩子和要好的小伙伴之间打闹,这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游戏中,孩子也能逐渐学会躲避危险。
3.教孩子学会大声求援
有的孩子生性软弱,当别人欺负他时,只知道向后退,一直退到墙角。孩子越是退缩,攻击他的孩子越是厉害。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当告诉他,不用害怕,要大声喊老师或大人,老师或大人的到来,能阻止攻击他的孩子,同时高声地喊叫,能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使攻击他的孩子住手。
4.引导孩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两个孩子打架,引来各自父母相帮,当父母之间吵得不可开交时,两个孩子却早已和好如初,又玩得很开心了。孩子间的打闹争斗是平常事,是他们交往过程中的必然经历。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学会与人相处的。做父母的决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顺其自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相信孩子通过摸索实践,最终会找到交往的“度”。
5.教给孩子解决争执的方法
父母要允许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有时也会出现争执的场面,此时父母可以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孩子们如何处理。当孩子们无法正确处理时,再帮他们解决。经过这样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是能逐渐学会处理问题和争执的。
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父母箴言
很多孩子平时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却往往是一塌糊涂。他们的识别能力还很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强,不让他们尽快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学会自我保护的技巧是不行的。
中午,在学校门口附近吃完午饭,娟子和几个小伙伴在附近玩。
突然过来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男子推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直接走到娟子近前,笑着说:“小朋友,我是你妈妈的好友,这是你妈妈帮我给你带的零食。”
说完,男子举起手里装零食的塑料袋,让娟子到对面的胡同去。
娟子早上没听爸爸妈妈说起有朋友来接自己,而且妈妈平时也告诫自己:“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
娟子动了动脑筋,说:“我不认识你,你知道我妈妈叫什么名字吗?我叫什么名字吗?”男子没接话茬,只是说:“我认识你妈妈,等到胡同你就知道了。”
娟子想想说,小伙伴叫我呢,你等我一下。说完,就跟几个伙伴跑回学校大门里了。等她跑了很远再回头看时,陌生男子已不见了。
人们在未受外界自然、刑事犯罪分子侵害,没有面临生与死的威胁时,似乎感受不到生命与保护生命的重要性。而当你真正遇到危险,意识到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我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陌生人敲门开不开?如果你一般的问一问,学生们都会说:“决不开门!”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又是怎样的呢?有位老师随访了3个小学生,结果是敲一家,开一家。
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危险。研究人员有项调查发现,60%的事故是发生在家里,或者在家的周围,家是人过日子放松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问题。
父母不仅应有自我保护及保护孩子的意识,更应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以下是一些教孩子自我保护的常识和建议。
1.学会识别诱惑
平时,父母应告诉孩子,对于陌生人问路或请求协助寻找丢失的宠物之类的事,应保持警惕,因为这是犯罪分子诱拐儿童的两种普遍的策略。如:有的罪犯装作认识你,叫出你的名字;有的罪犯自称是消防人员,编造你家房子着火的紧急情况等等。父母应告诉孩子,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和消防员,在未得到孩子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都不能将他们带走。
2.注意获取感觉
在紧要关头,应该相信直觉。父母不仅要告诫孩子留神从接触的人或事中获取不安的感觉,还要注意倾听,鼓励孩子讲出他感觉不安的人和事。
3.坏人不全是陌生人
父母要经常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而事实上,伤害孩子的坏人不一定都是陌生人。有些带着伪善面具的熟人也可能是坏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过滤”交往的对象,并教孩子注意识别。
4.要学会大声呼救
孩子身单力薄是很难打败罪犯,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声呼喊:“救命!他不是我的爷爷!”骑自行车的儿童可以利用自行车为掩护物,让罪犯难以将自己劫持走,同时大声呼救。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到救助。
5.要勇敢地说:“不!”
每位父母都想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比如,有人威逼孩子做危险的事时,要勇于说“不!”
6.让孩子尽情倾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要经常交流。如果孩子对某人有所不满,父母不要简单地说,不许说某人坏话,而要和孩子一起予以分析,这样孩子才能畅所欲言。一旦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有人骚扰了他,孩子能够向他信赖的人尽情倾诉。孩子知道有人时刻在关心着他,就能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伤害,并能及时让坏人得到应得的惩治。
7.明确不可触摸的地方
孩子到了四五岁,父母就应向孩子说明泳衣遮盖的部位是个人隐私区,任何人都无权接触。即使是医生做检查,也应要求监护人在场监督,这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8.路上小心
告诉孩子,上学放学、外出办事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若必需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9.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不逆行,不抢行,不闯红灯,不骑快车,不与同学比赛,不拉手搭肩,经常检查车闸灵不灵,不骑车带人。要以实际事例说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
10.教育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
要按老师要求,做好准备活动,进行单杠、双杠、高低杠、木马、吊环等运动,一定要有人保护,不能单独做有危险的动作。掷铅球、手榴弹躲开危险区域。游泳时量力而行,不要逞强,学会游泳再进深水。跳水要有人指导,不能盲目胡来。
11.教育孩子在劳动中注意安全
有些劳动使用各种工具,最易出事故。教育孩子听清指导者的说明,按操作要领干活,不可蛮干。有些化学制品会有毒性,不能乱动。许多劳动现场,安全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听从指挥,按要求去做。
12.教孩子应付紧急情况
教育孩子如在外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
13.教孩子学会求助
遇到麻烦找警察,是最基本的常识,但仅此还不够。假如警察不在附近,孩子就不会求助任何人。还应让孩子知道,公园、商场、电影院等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求助,多一个机遇就多了一份生存的希望。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免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当遇到危险时,及时正确地报警是首要环节,一旦报警出现失误,不仅会使公安机关失去战机,而且还会使受害者受到更大的损失。因此作为父母不但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的报警、急救方法,还应该教会孩子正确使用这些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实施自我保护,及时脱险。
教孩子学会与老师交往
父母箴言
孩子对老师有抵触情绪,父母切忌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当然,父母更不能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甚至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这样结果只能更糟。
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教诲。孩子能协调好与老师的关系,主动地与老师交往,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父母应怎样引导孩子与老师交往呢?
1.教育孩子尊敬老师
教师甘做人梯,这种奉献精神是伟大的。所以孩子应该尊敬老师,爱戴自己的老师。
父母应告诉孩子,尊敬教师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要有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诚恳、谦虚地听取老师的教导,以优异的成绩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来回报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2.教孩子主动与老师交流
老师要面对一个甚至多个班的孩子,他有时可能应接不暇,因此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体察不到某个孩子想与老师沟通的需要。如果孩子主动与老师交流,把埋在心里头的事情袒露出来,有困难向老师求助,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主动与老师探讨人生哲理……是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理解和信任的。父母要让孩子记住,一定要争取主动,别错过与老师交谈、探讨及向老师请教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更快地进步,迅速地成熟起来。
3.教孩子正确看待“严”老师
现在,有些孩子对老师的批评很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老师管得太严,态度苛刻,觉得在学校不自由。
父母应让孩子明白,没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的。严师出高徒。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严格正是老师培育人才的需要,也是老师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理解老师的苦心,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诚恳接受老师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从而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教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错误
人人都怕被别人错怪或误解,孩子更怕老师错怪自己,因为这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然而,任何人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老师也难免有错的时候。
那么,一旦老师错怪了孩子,父母应如何加以引导呢?
父母应让孩子明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老师本身的愿望决不会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有时,可能因为老师对情况了解的不够全面,而对孩子做了不切实际的批评。
父母应告诉孩子,不能因老师错怪了自己就产生嫉恨心理,认为老师偏心眼,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与老师对抗,甚至采取当场顶撞和抗拒的态度。要保持头脑应冷静,努力克制自己,不冲动。应根据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能解释的就解释清楚,一时不便解释的暂时放一放,以后找适当的时机再解释,也可以请同学或班干部代替自己去解释。这样,通过和缓的方式解除相互间的误解,缩短心理的距离,扭转老师对孩子的印象,师生关系会更融洽。总之,在同老师交往时,父母应教育孩子持主动、诚恳的态度。
当然,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在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应该正确教育孩子要打开心灵之门,用尊重、热情、真诚、理解和爱去架设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引导孩子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父母箴言
“喜欢与人相处”、“渴望被人爱”是人的本性,再加上青少年对异性充满好奇心,所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乐意与异性交往。作为父母,虽不能过多干涉孩子交异性朋友,但也不可不闻不问。父母正确地加以引导,可以使孩子学到更多东西,避免走入误区,才是最重要的。
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性意识开始觉醒。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与异性交往中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以及释放性心理能量。正常的男女间的交往有利于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还可以得到智力上互渗、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和学习中互激的作用。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是开朗、活泼的,心理不受压抑。但一定要区分开友情和爱情,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友情是以友爱为出发点,是有共同目标的朋友之间的深切感情,爱情是以性爱为基础,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爱情是两性之间所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理智、道德、意志来实现,需要负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