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后来,从南宋开始,《三字经》成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特别是它前面几句,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强调观点为:善良是生命里最原始的部分,人总是带着厚道、关怀体贴的善心来到世上。
“人之初,性本善”,孩提时我们就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先入不一定为主,我们是有眼睛、有耳朵的,到现在为止还有多少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呢?也许大家还是更愿意让别人去相信吧?
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人类对动物的滥捕滥杀,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无不展示着人性的劣根性,善从何来?
我们来继续探讨,作一个逻辑推理吧。
假设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恶从何来?是从环境中得来,还是从动物那里学到的?均不可能。内因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恶的种子,怎会结出恶的果实?
假设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好解释了。因为恶恶相遇,为了保护自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来遏制“恶”,那么善就产生了。人是有私欲的,例如功名、利禄、美女……几乎人人都想得到,于是产生了争斗。争斗的结果就是必然有人受到伤害,于是为了避免这种争斗过激,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于是才产生了善的东西。因此善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此假设成立!
人类是不断进化着的。君子是进化较为完善的人,依然内心阴暗的,当然就是进化不足了。
人之初,性本恶。只有客观承认人的恶,才会主动追求善,否则与禽兽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