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28125200000016

第16章

在开阔的海湾里,这些巨儒艮相互依很着,沉重的呼吸声充斥在海湾上。一只被挤到外围的雌兽发出焦急的呼唤,它和配偶被其他巨儒艮挤散了。很快儒艮群里面就传来雄兽的回答,雌兽奋力向里面挤去,它没有留意到它的身边漂过一些散碎的木头,其中一块上面的铜牌写着白令探险队……年6月,一支探险队离开了彼得斯堡,开始了寻找从堪察加到丄丄北美洲的航线。就在他们完成了横跨北太平洋的航程而返航时,船只遇难了。这对于探险队的队长丹麦人维图士白令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他的探险队遭遇船难,他和很多同伴在漂流到白令岛上后都不幸死去了。其他人登上科曼多尔群岛后,发现许多像鲸一样的大型动物都聚集在浅水的海湾入口处,这些动物就是巨儒艮。白令探险队中的一位幸存者-德国博物学家斯泰勒记录了许多巨儒艮的宝贵资料,而这些资料也成了唯一的一份观察记录。

他曾这样描述:“这些巨儒艮在海湾一起生活,没有产崽的母兽往往和雄兽成对的在一起生活。它们每天除了进食什么也不做。它们在缓慢移动的同时像陆地动物一样大口咀嚼食物。这些巨兽用它们的前肢一边撕扯着海藻一边咀嚼。每当退潮时,它们就会游离港湾……但在涨潮后它们又会重新回到这里。

巨儒艮的关系很紧密,经常集成很大的群体,我们甚至可以用竿子碰到它们。它们对人类并不感到恐〖具,在群体中,它们又喜欢成对的在一起。如果一只被捕捉到岸上,另夕卜一只就会不停地呼唤配偶,并且在四周徘徊轻易不肯离开……它们的繁殖季节一般是在6月……雌兽往往会在雄兽前面缓慢地饶圈子,一起游动。当它们厌倦后,雌兽会侧身躺在雄兽前,完赃配,从儒艮与海牛的演化历史上来说,巨儒艮是最后的巨型海牛类动物,在大约2万至1.3万年前,它们曾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从日本一直到美国加州的蒙特尔湾。而在更新世结束后,绝大多数的巨儒艮都灭绝了,只有一小群巨儒艮生活在白令海的白令岛、科曼多尔群岛海域周围。

巨儒艮的身材较长,头骨硕大,没有牙齿却能依靠上唇和角质化了的牙床吃食海带等植物。巨儒艮拥有一身粗厚多褶的皮肤。它们的前肢并没有手掌部分的骨骼,大约有60厘米长,后肢则完全退化了。它们喜欢用胡须来感觉身边的事物和同类。

巨儒艮喜欢群居,但繁殖能力很差,一胎一嵐,无论是怀孕还是养育幼兽,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人们最初发现时,巨儒艮的数量就不多,大约只有2000头。印第安人和其他土著居民一直在捕捉巨儒艮。面对人们疯狂的猎杀,温顺的巨儒艮没有丝毫的反击力量。直至1768年,最后一只巨儒艮也被屠杀后,这场变态的暴行才告终止。海牛家族里最大的成员巨儒艮,从被人们发现到灭绝,仅仅用了27年的时间。这些有史以来最大的海牛类动物已经消失,但它们的故事还会永远流传下去……

巨犀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巨犀

拉丁文名:Indricotherium

生存年代:晚始新世-中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洲、欧洲东部

体形特征:身长7.0-9.0米,高5.0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英卓克的野兽(国内根据其外形命名为巨犀)

干燥的气候让这里的植物早早就脱落了叶子,只有湖边的几片胡桃林还挂着一片片的浓绿。水位虽然已经下降很多了,但是大湖中仍然有足够的水。一头巨犀踱着小步来到了这里,为了喝水,它不得不下到湖岸下面的泥沙地上它只喝了几口水,就被旁边的胡桃树吸引住了,走过去吃起了树冠下层的叶子。这头巨犀没有注意到脚下是松软的泥沙,这些泥沙只能支撑一些小动物,不可能支撑10多吨重的巨犀。吃光了这棵胡桃树下层的叶子后,它想起身离开,却发现四肢都已经陷入沙中。它惊慌地挣扎起来,可是越挣扎陷得越深,很快泥沙就淹没到了它的臀部。四周的灌木丛中,投机的肉食陡动物正在兴奋地呜咽着,它们被瀕死的巨犀吸引来了。这头陷在泥沙中的巨犀坚持不了多久的,很快它们就能得到一顿饕餮大餐……1924年,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的一次考察中,队长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及其手下在蒙古地区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史前犀类化石。它们是一头犀牛的4条腿,这4条腿都是以直立的形态保存下来的,而因此声名远扬。而这件珍贵的标本就是我们且比现代大象的腿还要高大粗壮,本文的主角,犀牛家族中最大的成员--巨犀。

巨犀是犀牛家族里一个早期的分支,属于跑犀科中的巨犀亚科。巨犀与现代犀类不仅在系统进化上没有丝毫关系,甚至在外形上都与曾出现过的各种犀牛不一样。其他犀类无论长得如何千奇百怪,但基本上都是粗笨的身躯和矮小的四肢,鼻子上有一只或两只角,但巨犀的样子却更像一只又大又胖的长颈鹿,几乎看不出是一种犀类。巨犀的身体巨大异常,脖子和四肢都很长,但头上却没有角。

其实巨犀这个名字含义比较广泛,它可指狭义的巨犀属,也可指巨犀、副巨犀和准噶尔巨犀等所有的巨犀类动物。巨犀家族在古近纪繁衍了1700万年,而和它们相比,人们所熟悉的现代犀牛及万余年前灭绝的披毛犀等真犀类则要年轻得多。古生物学家曾根据所发现的化石建立了许多不同类别的巨犀种属,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现在认为其中的多数都可合并到巨犀、副巨犀与准噶尔巨犀三个属中。

近年来在俄罗斯和土耳其的一些地区也出土了巨犀化石,打破了认为巨犀只生存在中南亚的旧说法。

巨犀家方娌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成员应该是发现于早渐新世中国云南的小巨犀,这是一种个体很小的巨犀,体形只有后期巨犀的一半左右。而后期种类中最著名的就是发现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和内蒙古地区的天山副巨犀,它们主要生活在早渐新世,身长能达到9米,肩高5米多,抬高头能吃到六七米高的植物,体重可达10到15吨,是目前已知个头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在中、晚渐新世期间,巨犀家族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期,它的足迹也遍布整个亚洲大陆,甚至一度入侵到欧洲东部地区,但是因为气候环境和地理的关系,它们并没有进入欧洲的其他地区和非洲大陆。这个时期的巨犀个头都比较大,一般都有七乂长,四五米高,各种巨犀、副巨犀都相当繁盛。

进入晚渐新世,另外一类巨犀又出现了,这就是准噶尔巨犀。它们体形较大,甚至可能比副巨犀还要大,与另外两类都有明显差别。人们现在普遍认为,巨犀家族分成两条进倾线,副巨犀是一条支系,而巨犀和准噶尔巨犀则代表另外一条进化支系。

数十年来,人们已在巴基斯坦、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挖掘出大量的巨犀化石,但直到现在都从未发现它们被其他动物捕杀的化石证据。对此有一种解释认为:在成年巨犀的保护下,多数小巨犀都能顺利地活到成年,它们自身漫长的繁殖周期保证了它们不会泛滥成灾。即使有少数幼年巨犀死于捕猎者,它们的尸骨也很1夬会被吞噬,因此很难在化石中观察到被袭击或者被肉食生动物啃咬的证据。

的确,巨大的体形使成年巨犀没有天敌,当时诸如巨鬣齿兽、裂肉兽之类庞大但笨重的肉齿类捕食者无法威胁它们,幼巨犀又有母亲的保护而很难得手,被猎杀的可能性极低。根据那些成年巨犀化石,尤其是其中许多保存完美的标本,学界对巨犀形态的了解还是相对较多的。

巨犀可能有一个很灵活的上唇来帮助进食,再加上修长的脖颈和四肢,它们能轻易吃到其他动物够不到的树叶。而4条长腿也说明巨犀应当有很强的迁徙能力,否则不可能扩散到整个亚洲大陆。

根据骨骼化石显示,雄巨犀比雌性的身材要大一些,头骨也粗壮得多,许多雄巨犀头骨上还有类似长颈鹿的略微隆起,因此有人认为雄巨犀很可能也像长颈鹿一样,在求偶季节会用头颈部来回抽打对手来获得交配权,但实际上这只是巨犀的性别差异而已,雄巨犀的头部并不适合撞击对手,颈部也无法承受这样大的压力。

大约2300万年前,渐新世结束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巨犀家族也走向消亡,亚洲各地很快就再也找不到这些可与蜥脚类恐龙媲美的巨兽了。它们的灭绝可能与古地中海的逐渐消失和青藏高原的逐渐抬升有关,这两者导致巨犀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干旱,曾经遍布这里的落叶林、稀疏森林和大片的灌木丛逐渐被更开阔的草原代替了。而巨犀不仅身材高大笨重,而且牙齿是低齿冠的,只能吃树叶而无法适应地面上的青草。于是,它们很快就被中新世更善于奔跑、更适应草原生活的马类和其他犀类等较小的植食性动物取代了。

当最后一头巨犀的吼声消失在蒙古的上空时,也标志着地球下一个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巨猿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巨猿

拉丁文名:Gigantopithecus

生存年代:上新世-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类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体形特征:体重190千克-500千克

食性:植食性

释义:巨型灵长类

森林深处的一块空地上,十几只步氏巨猿围成一个半圆,一老一少2只成年雄猿向半圆中心走去。它们是一对亲生父子,然而今天却不得不血肉相搏,以争夺对群中雌性的控制权。2只雄猿在距离30米时停下来坐在地上,用油桶般粗大的手臂捶打着胸脸,捶击声、吼叫声和散发出的浓烈气味震撼着整块空地。一旁观战的雌猿和幼猿也在不停地嚎叫、抓打,更使战场增加了几分可怖。这时2只雄猿同时怒吼着迅速冲向对方,旋即扭打在一起,手扯、头撞、牙咬,无所不用。突然,儿子灵活地从父亲的双臂中挣扎出来,张口狠狠咬住了它的肩膀,犬牙穿透了长毛。老雄猿自感气力不支、大势已去,只好在尖叫声中忍痛仓皇逃窜。从此,它将成为孤独乖戾的流浪者,一腔怒火随时可能撒向某个不识时务的倒霉鬼……

是晚更新世时期湖北神农架森林中的一幕。几十万年后,人类文明的触角进入这块土地,神农架“野人”的传说也流传开来。那么,人类在这里遇到的神秘人形动物是否就是巨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好先对巨猿进行一番了解。

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从哺乳动物的化石中发现了一枚巨大的灵长类牙齿。后来孔尼华发表研究报告,将其命名为步氏巨猿,以纪念刚刚病故的北京猿人化石研究者步达生。后来北京猿人化石的另一个研究者魏敦瑞也对巨猿化石进行了研究,认为巨猿应该是早期人类,应该改称为“巨人”同时他还提出人类的巨人起源论。魏敦瑞是当时的古人类学权威,但这个理论却是完全错误的。现在的理论认为,巨猿与亚洲的西瓦古猿和现存的猩猩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和人类关系甚远。

步氏巨猿的化石已发现了1000多件,在灵长类中是最多的,但却只有下颌骨和牙齿。因为化石提供的信息不多,所以以前巨猿的分类地位有很大争议。巨猿的化石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发现,尤其在广西柳城的楞寨山硝岩洞发现了1076枚牙齿和3个下颌骨,这里也因此被称为巨猿洞。此外邻近的越南一带也有巨猿化石发现。1967年,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又发现了另外一种巨猿--巨型巨猿。不过这“巨”只是由于曾认为它们是森林古猿之故,其实它们的体形要比步氏巨猿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