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古兽真相
28125200000030

第30章

西瓦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西瓦兽

拉丁文名:Sivatherium

生存年代:上新世-更新世

生物学分类:偶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亚洲、非洲

体形特征:身长3.0米,身高1.7-2.2米

食性:植食性

释义:西瓦利克的野兽

东非草原上,几头西瓦兽边走边进食。它们头上的扁角有半米多长,草原上的鬣狗和胡狼才艮本不敢冒犯。然而它们不敢因此掉以轻心,仍然小心地注意着周围,不过它们没有发现隐藏在草丛中的狮子。狮子的突然出现让它们惊慌失措,稍远的几匹马上跑得无影无踪了。冲上来的狮子死死拖住最近的一头雄兽,一头雌狮扑到它的肩膀上。而这头雄西瓦兽却迅速侧转过头,将角向上一顶,角尖狠狠插进了这只狮子的身体,接着再一转头将它甩到一旁。身负重伤的雄狮呻吟着,其他狮子则放弃了攻击。这头西瓦兽晃着大角跑开了,它只擦破了几块皮。但对这群狮子来说,不仅捕猎失败了,而且可能还会很快失去一个同伴……

西瓦兽是长颈鹿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旁支,最早出现在早上新世或中上新世。这是一类向笨重体态发展的长颈鹿,它们的进化速度很快,在上新世时期已经是很庞大的动物了,此后身体结构改变不大。

西瓦兽的样子与现代长颈鹿或萨摩麟等史前长颈鹿类都有很大差异,很难让人相信它们会是一类长颈鹿。现代和史前长颈鹿虽然头上也有角,但是角都不发达,也不分叉。可是西瓦兽不仅在头顶有2只扁平的大角,眼眶上方还各有一只圆锥形小角。它们的脖子相对较短,身材壮硕,四肢特别粗壮有力,蹄子很大,这使它们看上去更像一只样子奇怪的驼鹿或粗壮的大羚羊。

西瓦兽种类不多,至今只发现了寥寥几种。其中较著名的是在印度西瓦利克地区发现的巨西瓦兽,西瓦兽的名字正是因此得来。巨西瓦兽身长近3米,身高1.7-2.2米,主要生活在更新世时期的印度。它们经常成群穿梭在开阔的林地里,雄兽头上巨大的角可用来相互格斗,而眼眶上的小角或许就是在大角相互顶挤时保护眼睛的。

人们相信西瓦兽的角不像一般的长颈鹿类那样被皮肤包裹着,它们的角外面很可能像牛羊角那样有一层角质。这种角不仅在争夺配偶时更有利,抵抗敌害时也能发挥巨大威力。西瓦兽生存的地区并不缺乏食肉动物,包括豹鬣狗、狮、虎等都能对西瓦兽构成严重威胁,如果它们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可会巨早就被淘汰了,不可能生存几百万年之久。

西瓦兽的身体结构很像现代的牛或驼鹿,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习性都与亚洲林地的某些牛类相似。尽管如此,它的牙齿并不是牛类的高冠齿,这在与同样环境下的牛科动物竞争时劣势非常明显。因此很多人相信,西瓦兽的衰落是与后期兴盛的牛类动物竞争的结果。

大约在1.1万年前,非洲东部、北部与亚洲南部的西瓦兽相继灭绝了。人们认为西瓦兽的形态过于特化,对特定的生态环境太过依赖,难以重新适应变化后的新环境。西瓦兽明显是很适应林地生活的,有的人认为它们完全可以迁徙到南亚的其他开阔林地中去,然而化石显示西瓦兽并没有这么做,它们似乎一直没对环境的改变做出及时反应。

西瓦兽在中更新世晚期还很繁盛,到晚更新世就不声不响地消失了。虽然它们的灭绝时间基本已成定论,但在几千年前的苏美尔人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酷似西瓦兽样子的小铜像。这或许暗示,在人类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古老的西瓦兽可能仍生存在中东的某些地方。

犀貘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犀貘

拉丁文名:Hyrachyus

生存年代: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奇蹄目

主要化石产地:欧洲、亚洲、北美洲

体形特征:身长0.7-1.0米

食性:植食性

因为周围有群山阻隔,所以这里很少有外来动物打扰,只有少数走兽能从北面山间的峡谷进来。三五成群的静犀貘生活在其中,这些身形小巧的动物经常出现在大湖的沼泽灌木之间,喜欢去水源周围寻找食物。黄昏中,许多静犀貘离开躲藏了一天的森林,来到湖边进食。它们颤动着小鼻子去够远处的水草,但还是够不到,有几只不觉间逐渐走向更深的地方。而这里的湖底并不是硬地,而是柔软的沼泽湿泥。正吃着水草的静犀貘并不知道自己已陷在了泥沼里,这些倒霉的动物艮快就会被淹死,被泥沙逐渐奋埋,一点点腐烂掉……

上文描绘的犀貘是一类早期古貘,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们是一类古老的貘类动物,而与犀类关系较远。一些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它们是犀类、貘类的共同远祖。我们现在的观点是:正如其名,它们是一些像犀的貘类。

貘类动物比犀类的历史更加悠久,最早出现在大约5500万年前的早始新世,而最早的犀类则是在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才出现。目前,大多数人认同跑犀类中的一支是犀貘类的后裔,不过这一支并非后期犀类的直系祖先。

在犀貘类发现后,人们对这些奇」陸的小动物就没亭止过争议,一方面是因为早期的材料并不完善,另外这类动物化石本身就集中了两类动物的特点,在-艮大程度上导致了误会和研1究上的麻烦。

早期的分类错误也导致许多不相干的动物被拽进这类动物的家谱中,搞得犀貘类几乎成了一个分类系统中的“杂物箱然而经过一代代古生物学家的不桷-努力,困扰学界很久的犀貘分类问题现已基本得到解决,目前认为它们同属于史前貘类的一支沼貘科中的犀貘亚科,而与现存的貘类没有太近的关系。

在种类繁多的犀貘类中,有3种较具代表性。静犀貘是其中分布最广泛的,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都有出土,主要分布在中始新世早期,其中亚欧大陆在早始新世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它们的身影。在北美洲发现的另一种犀貘是惊异犀貘,它个子较大,与静犀貘同时生活在中始新世早期,是北美洲的特有动物。而欧洲还有一种最小犀貘,它们比前两种体形更小,身材修长,行动也更加敏捷。

犀貘类动物普遍身材粗壮,外形较原始,是丄奇蹄类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犀貘类都是在水草丰美地区生存的动物,活动范围应该在河湖或沼泽边、湿润的草原和草原森林交界地带,在遭遇敌害后只会逃跑,或者泅水逃脱。根据一些完整的静犀貘化石,我们可以得知,它们也经常不慎陷入泥沼而死亡。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土了许多犀貘化石,大多为牙齿和保存较差的颌骨。因为化石材料大多过于残破,研1究工作一直进展不大。还有一些化石目前仍没有准确的归属,无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动物,主要也是因为化石材料过少。

犀貘类动物的生存时间不长,局限在早始新世晚期到中始新世中期,此后再也没有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目前在欧美和国内都还有许多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犀貘类化石。在未来的进一步分析后,或许这些远古小兽的面目和家谱会更加清晰。

翔兽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翔兽

拉丁文名:Volaticotherium

生存年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生物学分类:翔兽目

主要化石产地:中国

体形特征:身长12-14厘米,体重约70克

食性:肉食性

释义:滑翔的兽

一边是刚刚消散的夕阳佘晖,丝绸一般的蓝色,混合着温暖的橘色;一边是星星已经挂在了天空,墨水一般的黑色,混合着冰凉的灰色。银杏林中,虫儿叽吼嗽火,且听一声轻嘯,那速度如同切开风的刀子一般锐利,倏然轻跃而下,一个细长的身体在空中变化为方形,身影像滑翔翼般姿势优雅地飞翔而下。临降落相邻树上时,一条蓬松的尾巴助它轻轻着树,霎时间,利牙如陌刀,依次扑递,一只肥大的辽蝉已在它口中呜呼哀哉。

这就是远古翔兽的风采。这一动物的最大特征就是长有类似蝙蝠的翼膜,表明它可以在空中滑翔。2006年年初,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内蒙古宁城地区发现了一件带有翼膜的哺乳类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该所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等人研究,证明这是一种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2006年底,孟津等人将其命名为远古翔兽。由于这种哺乳动物以前从未被发现过,古生物学家不得不在哺乳动物族谱里专门为它创建了一翔兽的大小和今天的飞鼠差不多一翔兽体长在12-14厘米,大小和今天的飞鼠差不多,其体重在70克左右,全身长有皮毛。而牙齿结构显示,翔兽主要以昆虫为食。与现在的滑翔动物一样,这个小家伙也可能是夜间活动的,但不能像蝙蝠一样在空中捕捉猎物。至于翔兽为什么会滑行,古生物学家们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它们从一棵树到另一果树上最省力的方式,同时滑行也可以使它们接触到更多的食物,甚至逃脱猎食者对自己的威胁。虽然这种古生物飞行时间不长,但这种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于真正的飞行了,已向我们今天看到的蝙蝠那样飞行“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

此前,我们仅知,蝙蝠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会飞行的哺乳动物,最早一件化石距今有5100万年。生活在距今1.3亿-1.64亿年前的翔兽则使哺乳动物会飞行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7900万年,当鸟类还在学习如何飞翔的时候,它已经养成了在空中生活的习贯。即使不比鸟类早,也至少是同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然》杂志第一次使用中国古生物复原图作为封面,以往都是用化石照片作封面。更可贵的是,这张复原图是由中国科技人员自己绘制的(画师就是本书首席画师赵闯与主编邢立达),这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外国画师垄断中国古生物题材复原图制作的历史,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小古猫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小古猫

拉丁文名:Miacis

生存年代:晚古新世-晚始新世

生物学分类:肉齿目

主要化石产地:北美大陆

体形特征:身长约60厘米

食性:肉食性阴暗潮湿的密林里,光影斑驳。身高近2米、巨大头颅上长着超大钳子般嘴喙的不飞鸟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过,巡视着自己的领地。不一会儿,寂静的林子里就恢复了生机,长鼻跳鼠、始马率先从刚才藏身的树丛中跳出,悠闲地在林间觅食,苔薄上五彩斑斓的各种小型渐蜴也纷纷跑出来日西太阳。

不知何时,树枝上出现了一个敏捷的魅影,它贪婆地注视着下面的一群长鼻跳鼠。几分钟后,它悄无声息地溜下树干,猛然跃起,似空中闪过的一道弧光,一场猎杀几乎在瞬间即告完成。这个早始新世的林间幽灵就是小古猫,它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际,已经带着刚刚杀死的幼跳鼠消失在树丛中。

白聖纪结束后,哺乳动物虽然崛起-財夬,但还不足以在短期内完全填补恐龙王朝留下的空白,地栖鳄类、巨型食肉鸟成了新生代最初的统治者。直到古新世的末期,踝节目、肉齿目以及细齿兽超科中的食肉哺乳类才大量出现。其中细齿兽超科动物是一类现已完全灭绝的早期哺乳类,它们活跃在晚古新世到早、中始新世,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型食肉兽后来却演化出了称霸世界至今的虎、豹、狼、熊等食肉目动物。

细齿兽类像后来的各种食肉类一样具有真正的裂齿,但它们在别的方面还很原始,身体也很小。它们的食谱相当广泛,从当时遍布密林中的小型蜥蜴、鸟类、昆虫到其他各种小型哺乳动物都可能是其捕猎对象。

细齿兽类在早始新世达到了兴盛的阶段,除小古猫外,还有寨里犬、古灵鼬等游荡于各大洲的森林之中,其中一些生活在地面上,另一些则是树栖动物。目前,古生物学界将细齿兽类分为两个族系:细齿兽科和古灵猫科。其中古灵猫科比较接近早期的猫形超科动物,它们的后裔很可能就包括了后来大名鼎鼎的猫科和假剑齿虎科成员,而犬形超科(包括犬类、熊类、鼬类等)可能也是它们的另一群后代。也就是说,古灵猫科动物应该是现代所有食肉目动物的共同祖先。

小古猫(又译古猫兽)是古灵猫科中最著名的成员。它们个头不大,身躯和尾巴细长,四肢短小柔韧,“拇指”能与其余4趾部分对握。在哺乳动物中,它们最早进化出了专门用于剪切肉食注的裂齿,这种新的牙齿结构是由它们的上第四前臼齿和下第一臼齿特化而成,如同锯齿状的锋利锉刀。小古猫的爪子能像以后的猫类那样伸缩,平常行走时缩回,只在爬树和袭击猎物时伸出。

在小古猫生存的年代,肉齿类和中兽类已经相当繁盛,并且出现了一些体形巨大的猛兽。与它们相比,小古猫及其他细齿兽类虽然个子小,但却有相对发达的智力和更优化的身体结构,嗔觉、听觉或视觉也比较灵敏,因此它们行动敏捷、捕猎战术多样,这些都是看似强大的肉齿类、中兽类难以企及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小古猫及其近亲、后裔们的兴起,促成了那些更古老的食肉兽类群以及地栖鳄类、巨型食肉鸟们的灭绝。

亚辟猴

古兽档案

中文名称:亚辟猴

拉丁文名:Apidium

生存年代:早渐新世

生物学分类:灵长类

主要化石产地:埃及

体形特征:身长0.3-0.4米,体重0.8-1.6千克

食性:杂食性(以果实为主)

释义:小牛

夜晚的睡意笼罩在大地上,红树林在夜风中不停摇曳着,发出低沉的呻吟声。虫鸣忽强忽弱,几只快速掠过夜空的飞鸟也没有打破这种沉静。对亚辟猴来说,夜晚太过寂寞了,它们更喜欢在晴朗的白天活动。这些早期的灵长类动物往往会组合成中等规模的群体生活,雄兽在群体里的地位至高无上。虽然雄兽享受着第一交配权,但是雄性的寿命往往较雌性要短1/3,因为很多雄兽都死在保卫群体的争斗中。太阳再度升起,这群亚辟猴正借着早晨柔和的阳光在树林间寻找叶子和种子。对于这些动物来说,没什么比填饱肚皮更重要了……

亚辟猴最早可能出现于埃及法雍采石场的始新世地层中。它们最初并未被视为灵长类,而被当作一种小牛,并被命名为臟(古埃及神牛阿庇斯),后来才发现这是一种早期高等灵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