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做个绿色小天使
28130900000002

第2章 带你回游昔日的美丽地球(2)

人类对此不能置若罔闻。人类开始回望自己的家园,面对被自己糟蹋得早已百孔千疮的栖息之地忧心如焚。对每况愈下的家园闻声惊叹!触目悲怀!总算有了这么一天:在被誉为“地球高峰会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面对183个国家的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4万名会议代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先生首先站起来,他提议全体代表肃立,为地球的委屈、不幸与悲哀静默2分钟,表明了人类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反思和生态意识的猛然觉醒。在大会发言中,一位常年身穿军服的老人——卡斯特罗走上了讲台,他喊出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心声:“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他的精短发言,使所有出席会议的官员和记者们震惊了!这难道是危言耸听?不!我们的家园几乎名存实亡,人类真的有面临灭亡的危险!会议大厅里建了一堵名为“地球誓言”的签字墙。在这高2.5米、宽5米的木质墙上,用象征生命的绿色书写着中、英、意、德、俄等国文字:“我保证竭尽全力为今世后代把地球建成一个安全而舒适的家而奋斗!”参加会议的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这堵墙上庄严地签上自己国家的名字。

誓言铭刻不朽,人类责任长在!

二、绿色母亲的

奉献——人与森林

(一)人类进化离不开森林

据科学考证,人作为一种在地面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最初是由在森林中生活的森林古猿开始演变的。森林古猿经过树上生活的磨炼才具备了向人类转变的特殊品质:通过在树上攀缘和采摘野果,促使其前肢和后肢分工,进而产生分化;通过上树登高望远,又使其视觉扩展而导致头颅和大脑发育;通过前肢在树上上下左右的攀缘伸展,带来了对胸腔、盆骨和关节等身体其他器官的改造,使森林古猿向着人类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森林是森林古猿从地面爬行动物变为树栖动物继而下地生活的中介。没有森林就没有对森林古猿的改造,森林古猿就不可能具备下地直立或半直立行走的条件,也就没有进行萌芽状态的“意识”活动的客观基础,地球上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类。制造工具和使用火是人类发展中的两个重大事件,而这两件事仍然与森林密切相关。人类制造的工具一开始就依赖于树木和森林,人类早期的工具中,除石器和骨器之外,最方便、最常用的就是树木枝干做成的棍棒等武器。

“猎者,吴英之世,以伐木杀兽”“断木为件,掘地为臼”。人类实现人工取火应用最普遍且历时最久的方法也是竹木摩擦生火,即钻木取火。《韩非子·五蠹》写道: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庄子·外物》曰:“木与木摩则然。”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产生了本质差别,即由动物变成了人。森林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隐蔽的住所、丰富的食物、蔽体的草料和工具的原坯。人类在森林中采集谷果、狩猎捕鱼、篝火驱兽、营筑篷舍、结社群居和繁衍进化。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人类是与森林共存的,人类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了森林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转,对森林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演替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森林是这一时期人类最主要的物质生产资料的供应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场所。所以说,人类的祖先是逐步从森林里走出来的。

(二)森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从森林与早期人类文明兴衰史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森林为依托,以良好的生态为基础的。中国黄河中游、非洲尼罗河三角洲、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早期的社会发展的中心,与当时这些地区有茂密的森林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古往今来,人类整个发展的历史足以证明,虽然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但当时当地广袤的森林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在森林中进化,人类社会进步也依赖森林孕育和发展。回顾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难发现森林的繁茂曾为人类进步带来了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导致人类文明的衰落。也可以说,古代文明始于森林,衰于森林破坏,止于森林消失。森林是人类早期居住与活动的地方,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模仿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始基础之一。可是社会的发展又往往导致森林破坏以至于大片林地被毁灭。在森林毁灭了的地方,出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衰退和毁灭。曾经是青草铺地的撒哈拉变成了死寂的大沙漠,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黄河,曾经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古中国经济发展的佼佼者,由于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造成了当地经济的败落。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类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毁灭或延续,都与其自然环境状况分不开。

从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可以看出,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萌发时期,人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把环境简单地分成极端恶劣、相对适宜和相对优越三种类型,那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劳动者的智慧和认识能力还不足以克服食物不足和生存的困难,不通过迁移等生存措施,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长期停滞不前;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人民无须劳动就能长期不断地获得足够的食物资源,不需寻求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这同样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也会停滞不前。例如,非洲南部的布顿曼人、印度安达曼人、巴西亚马孙河的瓦苏苏人,因其居住的生存环境常年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至今还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当人类具有了影响或改变地球局部环境的能力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都会引发一连串的动荡,甚至影响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尽管已经进入到现代文明社会,人类与森林的唇齿相依关系仍然不变。森林的兴衰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关系到资源的平衡,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数事实证明,森林兴则人类兴,森林衰则人类衰。

(三)人类离不开森林

长期以来,不但农业文明的兴起是以大面积毁坏森林开垦耕地为代价,工业文明的兴起也同样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的。在工业发展初期,无论是冶炼金属还是开动蒸汽机,工业的基本燃料和原料是木材和木炭。工业发展造成了森林资源的严重消耗。英国毛纺业等工业的发展,使得大量森林消失,到20世纪初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左右。法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使森林覆盖率从原始的60%~70%下降到19世纪中叶的13%左右。工业文明,使西方国家首先享受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经济繁荣,但工业化也给他们带来了对大量宝贵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森林会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更深刻全面地认识到森林是大陆上分布面积最大、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森林是陆地上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包括灌木、草本、藤本、苔藓等植物,以及鸟兽、昆虫等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物世界与所处气候、土壤、岩石等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认识到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减免水旱灾害、维护生态安全、为人类提供优美的休憩场所和丰富的林产品等众多功能,并开始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英国生态学家格兰杰说:“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当一种文化达到成熟或过熟时,它必须返回森林,来使自己返老还童。”事实证明:人类从走出森林到回归森林,是人类必然的归宿,人类离不开森林。

三、恬静幽美的田园

地球是唯一的,森林是人类离不开的。这说明自然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而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正是许多人所向往的。闭上眼睛,想象那份恬静与幽美吧。

回望古人,其实“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这样幽美恬静的山村环境,对人居健康和长寿不无裨益。田园山村“客至莫嫌茶当酒,偏居一隅竹为邻”。以竹为邻,是多么高雅的事。乡村不仅有松、竹之雅之美,而且四季都可以如诗如画。阳春三月,菜园蝴蝶飞舞,就有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生动景象;初夏的村野里,风调雨顺,便呈现出“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或“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把金”“梅子硫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的情趣;要是置身于夏日荷田,便会观赏到“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奇丽;到了仲秋时节,便可领略到“中庭地白树栖雅,冷露无声湿挂花”的雅致;宁静的冬日,便可欣赏到“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新颖。加上“门对青山间谢朓,宅近绿水似陶潜”“绿树偏移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的恬淡风水景观。这样的家居环境,人们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熏陶,多种花草树木调节了庭院中的小气候,举目见硕果,低头闻花香,再加上“岁寒三友”松、竹、梅与“春风一家”的桃、李、杏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感染,提升了居住环境的品位。这样的家居环境与文明景色处于和谐共存的层面,调和着人们安居乐业的精神状态,怎不延年益寿!

“岁寒三友”中的竹

我们可以回忆小时候住的那个田园乡村,是不是一个生态极美的村子呢?村里绿树成荫,花香飘溢,村里人也很少有病。由于绿树成荫,一二里路外都看不到村上的房屋。房在树围中,人在绿影下。村子迎面是一条从很远的大山里流来的小河,村子中间是一条过水的土沟,把村子分为南北两部分。土沟东边是一片竹林,中间是一家后院的土院墙,院墙周围全是各种阔叶树,墙里有几棵楮树,结的红果像梅子般大小,人们不能多吃,但山喜鹊最爱吃。据说,挤出来的树浆还可以治皮癣。墙外是一排阔叶桑树,横头有几棵大梧桐树。沟西边是一片土坟,坟丘的四周也是树木参天,呵护着村里不知多少代的祖上的古坟,据说,百年古松就有好几棵。

村子的东边是一条小河汊,河汊的高坡上有座土地庙,庙后有两棵棠梨树,树高几丈,每年春夏之交开着洁白的小花,银灿灿的一片,耀眼迷人。村北有条两米来高的一里长的土坎,坎上坎下也长满了松、竹,还有一些枝枝攀攀的荆棘,密密匝匝,是一道天然的挡风防沙墙。据说,荆棘丛里黄鼠狼和蛇较多,小孩子是不敢去的。村南山村口还有一棵合抱粗的大榆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最吸引人的还是村西口那排不高不粗、生长极慢的黄植树,听说其木质既坚硬又富有弹性,是刻章子的佳料,深受村里人的珍爱。在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学校,而是私塾。放学就爱围着村里绿荫遮天的树转,爱在树下抓猫窝,捉蜻蜓,也爱上树抓知了、捅鸟窝、掏鸟蛋,在果子成熟的时候,就上树摘果子。因为爱在树上玩,挨老师打板子的次数也不少。

村子东北角有户大户人家,后院很大,像座大果园,院内除种菜种瓜外,还有十多棵果树。茂密的枝叶有的长到院墙外,用小竹竿就能钩到枝上的果子。最使村里孩子们眼馋的是挂满枝头的鲜活活的杏、梨、石榴、桃、桑葚儿、红枣。桃、杏一熟,几个小朋友就去约这家孩子出来,然后偷偷地溜进后院,爬上树去摘,另有两个孩子在下面放哨,一摘就是一草帽,然后分着吃。有时摘下的棠梨,又青又硬,大家一合计,用稻草包起来,放进草垛洞里捂上两三天,拿出来便变软变甜,好吃极了。

沟里沟外、村南村北的树真奇妙、真迷人,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而且还有很多能给大人们用,如养蚕、刻章子、治皮癣、做肥皂。记得村里有三棵大皂角树,村北、村南、村中各一棵,每年秋季结的皂角挂满枝头,足足有五六寸长,一寸多宽,像镰刀一样,弯弯地挂在树枝上,一般人不敢上树摘,因为树枝上长有很尖很粗的刺,村里的人大都用竹竿绑着镰刀割,然后分着拿回家当肥皂用。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用泡软的皂角给我洗衣服。村北有两棵大楝树,结的果子像青枣一般大小,果瓤柔软而有油性,村里的人都用它来搽手搽脸,防冻防晒。奇怪的是有的人家还大筐大筐地把梧桐树叶摘回家,煮成浆水,来染自家织的白土布,又方便又实用。小时候,还不能理解大人们说的,树是个“活宝”,用处多着呢!

村上还有许多芳香迷人的花树,如木槿花、海棠花、栀子花,大都长在村北两户人家的后院。每天早晨,姑娘们总是踏着露水,拥到花树下,争着抢着采摘刚刚开放的鲜艳欲滴的花朵,然后插在乌黑的辫子上,或挂在胸前的纽扣上,确实令人心旷神怡,羡慕不已,感到树是那样美,那样善解人意。

在这个社会上,一部分人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村子,虽然苦一点儿,但从未生过病,也没去过医院,没见过医生,照样生活得很活泼、很健康。大概,这样田园乡村的绿色环境,是任何医院也比不上的,自然有利于小孩健康成长,有利于老人延年益寿。在寻找自然的你是不是也很想念、很向往呢?

四、奇妙宜居的窑洞

窑洞是我国大西北的独特的传统民居。窑洞分人工掘造和天然形成两类。人工掘造的称为窑洞,分布在我国的甘肃、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地,居住有几千万人口。科学家们对黄土高原上长期居住窑洞的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发现,长期居住窑洞的人中,长寿者多,情绪稳定的人多,而患疑难杂症者却较少。科学家们经过分析后认为,窑洞对人体的良性影响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一)温度适宜,气候变化小

窑洞的厚度多在3.8~5.6米厚的黄土覆盖之下,夏季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10℃左右,而冬季室内温度却比室外温度高15℃左右,温度和相对湿度趋于平衡稳定状态,自然形成了“冬暖夏凉,四季温和”的气候,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二)环境安静无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