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做个绿色小天使
28130900000009

第9章 你听到大自然警钟的悲鸣了吗(2)

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国,如汤加、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共和国应对海平面上升的能力是十分微弱的,海水的上涨和海上风暴的发生都会导致海水大面积入侵,造成国家领土的丧失。

岛国图瓦鲁的居民现在已经沦为气候难民。图瓦鲁,这个坐落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东部的岛国由9个珊瑚岛组成,于2001年向新西兰提出举国申请成为新西兰居民。近年来罕见的飓风在图瓦鲁发生,飓风卷起2米高的巨浪,向这个仅高于海平面2米的海岛袭来。由于失去土地,很多岛民成为气候难民。面对越来越频繁的飓风和不断上升的海面,这里的居民发出感叹:“何处将是我们的家!”

各大陆的海岸线同样处在危险中,涉及大量的人口。海岸地区对于世界半数的人口来说,已经是他们的家了。世界许多特大城市的不少部分都靠近海岸,那里的人口增长率是全球平均数的2倍。最易受影响的海岸包括西非的泻湖和海岸沼泽;南美的北海岸;几乎美国的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海岸线,还有北海周边国家的海岸线。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海平面上升1米就会使有4400万人居住的12万平方千米的亚洲沿海平原沦为沼泽。有几项研究认为,河流带有大量的泥沙,会使三角洲升高,足以防止许多海水侵入。但此观点并不十分明确,许多这样的河流都在修建堤坝。所以它们的泥沙很少到达海洋。

中国从上海到天津的东部海岸线是极易受影响的。就以天津的情况来说,天津是一个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大部分和周围地区的大部分由于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40年来地基已下沉了约3米。这个城市的部分地区现已在海面之下。同时每年海面上升约2毫米。一降一升,将会产生可怕的隐患。不仅是天津,许多沿海城市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

海面上升1米就会给美国东海岸5.8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带来灾难。该地区80%的海岸线分布在佛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以及北卡罗来纳州。据联邦紧急情况管理署称,美国海岸线上1/4的房屋将会在今后60年内消失,在10多年内每年将有1万所房屋消失在水下。

一些最快速的洪水泛滥将可能发生在极地海岸线,在那里海面上升效应将会因永久冻土的融解以及海冰的融化而更加明显。

看过美国大片《后天》的人们也许不会忘记影片中描写的气候变化带给美国的深重灾难。英国政府首席科技顾问大卫·金博士指出,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威胁,那就是地球表面的冰盖将很快消失,人类最好为海岸线的完全重组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位于这些海岸线附近。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地球上的部分冰盖已经发生融化,消失的厚度达到了30英尺,而在1890~1950年这一时期,消失的冰盖厚度只有10英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显然是全球气候变暖。

占到全球淡水资源1/6的冰盖早就开始融化,如果整个冰盖消失的话,地球上的海水水位将上升20英尺。这样一来,许多大城市,如伦敦、纽约、东京、孟买、加尔各答等都将从地球上消失。

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是“巨大的、严重的、紧迫的,它将会给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专家们同时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并严格遵守有助于保护气候的国际协定《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菲在讲话中说:“全球气候已经发生着变化,其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各国的领导层必须对抗它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英国科学家约翰·豪顿在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曾经担任英国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负责人。他此前在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指出:“我们将面临没有退路的境地,如果我们不留意,将很难渡过这个难关。”

(五)暖冬后蝗灾泛滥

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暴发提供基础。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环境。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难以生存,致使能造成蝗虫产生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们预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经历过严重蝗灾,如2003年7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遭遇有史以来罕见的蝗灾,数不清的蝗虫一夜之间布满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四处飞舞并吞噬市区绿化带上的花草、树叶。同年,雷州西南部地区也受到蝗虫侵袭,大片农作物遭蝗虫严重啃噬。新疆阿尔泰地区由于哈萨克斯坦蝗虫入侵,仅哈巴河一县受到蝗虫危害的草地面积即达56万亩。

(六)疾病的传播

气候变化导致疾病传播带向高纬度地区扩散,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来说,疾病的扩散将是致命的。

非洲地区的疟疾传播:疟疾肆虐非洲的许多国家,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死于疟疾。但是,也有一些非洲人从未遭受到该病的威胁,如生活在高地的居民。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变了。1998年,严重的流行病袭击了东非地区。这些高地居民因为没有接受任何防疫措施而遭受疾病袭击。低温是制约疟疾暴发的主要因素。在低于18℃的环境下,疟疾寄生虫不能发育,因此不会被蚊子传播开来。可是一旦温度上升,在蚊子死去之前,寄生虫就会很快发育成熟。

从1988年开始的近20年间,肯尼亚西部和乌干达东部的广大地区气温升高了l℃~2℃。以前,在一些云雾笼罩的高地地区,蚊子根本不会到达那里。人们经常会被冻得瑟瑟发抖。但现在温度的改变使蚊虫将病毒传播给了高地居民。

1.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快来了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首当其冲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生活在这些系统中的物种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它里面所生活的物种自然也加快了灭绝的速度。让我们来看物种灭绝的速度,这些数据真的触目惊心!

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犀牛因人类的非法盗猎,正濒临灭绝,这种犀牛在14年间减少了90%。而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公布的《1997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现在物种灭绝速度和恐龙大量灭绝的速度相近。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9787种现存鸟类和129种已灭绝鸟类作了分析,该分析模型包括鸟类分布、生活史、物种灭绝速度、现有的保护措施以及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很多因素。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100年内10%的鸟类将消失。

2.人类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列表中,有将近1.6万种动植物面临绝种,其中约3000种动物是“极度濒危”,“可能已灭绝”的有200多种。世界自然保护同盟首席科学家麦克·利利说:“我们每失去一种动物或植物,就意味着破坏了进化了35亿年的生物链。”

自1500年以来,大约884种动植物已经绝种。在地球的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恐龙的灭绝。物种多样性的减弱逐渐明显,而如今人类即将面临第六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3.殉难物种敲响警钟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单纯自然状态下的灭绝速度要快1000倍,物种灭绝已不是单纯的自然选择,人类活动对多数物种灭绝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如损毁动植物生存环境,过度开发物种,引进新物种和人类生产、生活导致气候变化。

在灭绝名单中的夏威夷画眉,人类最后一次见到是15年前。导致夏威夷画眉灭绝的原因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破坏了画眉的栖息场所,并引进携带传染病的蚊子;另外,非本地物种带来的竞争也是夏威夷画眉绝种的一个原因。有种淡水鱼拉丁文名叫“潘顿纳多”,潘顿纳多鱼栖息的沼泽地被改造成稻田后,这种鱼便消失了。

国际调查小组对1103种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如果全球气候变暖持续下去,到2050年,15%~37%的物种有灭绝的危险,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栖息地缩小,物种一定减少。人类的直接活动破坏生物栖息地,但气候变化的间接作用危害一样大。

4.物种灭绝破坏生物链

动物有权生活在自己的领地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其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其实是对其他生物的侵权行为,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的报告指出,鸟类减少将引起令人担忧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扰乱自然界的降解机制、种子传播和对昆虫的控制。人类健康也将受到影响,因为生态平衡的变化总是导致携带病毒的动物显著增加。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印度秃鹫数量减少了95%,致使野狗和老鼠迅速繁殖,导致印度狂犬病患者大量增加。

莱姆病

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举了另一个物种灭绝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例子:“莱姆病有类似流感的症状,可以损害神经中枢。而北美鸽的灭绝是美国莱姆病蔓延的直接原因。”寄生在田鼠身上的壁虱是莱姆病毒的主要携带者。鸽子和田鼠的主要食物是橡树果,鸽子消失使田鼠的食物异常丰富,数量激增,壁虱随之增加。

另外,物种多样性对改善人类生存条件也大有功劳。物种多样性还对改良农作物和家畜有重要意义。虽然基因工程有很大发展,但人类的创造力和大自然上亿年的进化成果不可同日而语。物种的大量灭绝使人类损失了很多好的可以利用的生物基因。

气候变化和新兴疾病都会导致物种灭绝,这是全球生物圈受威胁的一个警报,这些威胁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地球水荒

不只是那些气候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可缺少的水资源也发出了警报。

地球的淡水储量仅占地球水资源总储量的2.6%,其中99%以上蕴藏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其余不到10%的淡水又有将近一半含在土壤和空气中,余下部分分布在江河湖泊中。今天,全世界淡水使用量是50年前的4倍,水荒正逼进人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水荒可能会和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一样,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自然资源难题。

地球水荒

(一)泉之竭矣

衣衫褴褛的印度农夫望着龟裂的大地与干枯的禾苗,脸上露出恐惧与苦涩的表情,不得不加入7000万饥渴大军,为些许饮水和食物背井离乡。

在印度农夫背井离乡的同时,美国西部正经历第六个旱季,西雅图市要求居民减少用水23%,减少淋浴次数和马桶水量,并拟定对超量用水者进行惩罚。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则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用水制度。

北京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曾汇成颐和园的一潭碧绿,明朝诗人曾吟诵道:“碧降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如今,这里的夜晚特别清静,人们只闻草虫低唱,再难闻泉水奔涌之声。

泉之竭矣,泉之竭矣!水资源短缺已向人类亮出黄牌警告。

地球的淡水虽不同于石油,可以再生,但它的再生能力取决于全球的水文循环。每年全球约有45万立方千米的水由海面蒸发到空中,其中约11.3万立方千米的水降至地面。降到陆地的水,或流入江河,或渗入地下,其中又有4.1万立方千米的水注入海洋,完成一次水文循环。人类不论是利用地表水还是地下水,只能限制在水文循环允许的范围内。一个特定地区的用水量绝不能超过降水量。因此,水资源虽可以再生,但仍是有限资源。

1993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世界人口增长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大了对淡水的需求。在以往的50年里,世界用水量增加了4倍,达到每年4130立方千米,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了1/3以上。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专家波斯泰文在《最后的绿洲:面临水源奇缺》一书中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源奇缺的时代。随着湖泊面积缩小,江河断流以及地下水位日渐下降,缺水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可见。”他告诫道,20世纪结束前可能出现用水危机,“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人口即大约12亿人将无法得到安全可靠的用水”,其中非洲大部、中国华北以及印度、墨西哥和中东部分地区将出现严重水荒。

21世纪初,由于气候变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冰川不断缩小。中国冰川总面积为5.94万平方千米,目前正以年均131平方千米的速度在缩小。预期到2050年,1/3的冰川将会消失。亚洲的大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均源于此,如冰川消融势头得不到遏制,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整个亚洲大陆将会面临水危机。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人均水量则滑落至第88位,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只及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统计数字在诉说,城市在诉说,农村在诉说。中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年均11万亿立方米。据专家统计,1984年,全国缺水770亿立方米。21世纪初,全国3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近200座城市淡水紧张,5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淡水匮乏一因自然,二因人类。

大自然是吝啬与偏爱的。大自然只将海面蒸发到空中水量的不到1/4施与大地,在这仅有的1/4中,又偏爱某些地区,使广袤的大地苦乐不均。仅占世界人口0.5%的加拿大,拥有全球17%的淡水资源,地处半沙漠地区的非洲地区,人均淡水占有量不及加拿大人的1%。于是,世界分为富水国与贫水国,以及介乎于二者之间的非富非贫水国。

世界水荒首先发生在贫水国。中东的埃及、以色列、阿曼,亚洲的印度和中国,欧洲的波兰,非洲的利比亚、南非等在贫水国的名单上赫然在目。在贫水国内部,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中国的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的淡水量远超过北方,因而使贫水国中又出现了特贫水地区。

农业灌溉用水过量。人口增长刺激了粮食生产,农业开发加大了淡水消耗,农业生产占去人类淡水消耗的75%以上。近50年来,世界灌溉面积增加了4倍。灌溉用水的一半是来自地下,地下水的过量开发使水资源短缺,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又回到干旱状态。据联合国估计,近20年来,世界淡水用量增长速度由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2.3%降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