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我的健康水DIY手册
28136400000008

第8章 病症篇(2)

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解暑化湿,辟秽和中。常用于祛湿药、祛暑药、调经药。用于治疗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润内蕴、脘痞不饥、恶心呕吐、口中甜腻、消渴、口臭等。芳香性平,长于去陈腐,辟秽浊,为治脾湿口甜口臭之良药。鲜叶或干叶的醇浸出物能起到麻醉作用,甚至抑制呼吸,心率减慢,体温下降,血糖过多及引起糖尿诸症。孕妇、哺乳期妈妈、糖尿病、阴虚、胃气虚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忌服。

滑石:味甘淡性寒。归膀胱、肺、胃经。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常用于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不宜久服。

石斛:石斛又名石斛兰、石兰、吊兰花、金钗石斛。野生石斛是国家重点二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禁止采集和销售。味甘淡微咸性微寒。归胃、肾经。性属清润,清中有补,补中有清。解热镇痛、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增强新陈代谢、抗衰老。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石斛最好煎服。热病早期,湿温病及脾胃虚寒者,均禁服。

莲心: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庄都要用荷叶露珠炮制莲子心茶,以养心益智,调整元气,清心火,解内毒。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就是莲子心,它味道很苦,却是一味好药,印证了“良药苦口”这句话。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肺、肾三经。清热、清心、固精、安神、强心、止血、涩精。治心烦、口渴、吐血、遗精、目赤肿痛,也可治高烧引起的烦躁不安、烦躁失眠、神志不清和梦遗滑精等症,还可降血压。莲心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莲心还有很好地去心火的功效,治疗口舌生疮,有助于睡眠。

链接贴士

中暑的程度和防护

一、中暑按照渐进关系分为三级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不超过37.5℃,如有这些症状,已出现先兆中暑。

2.轻度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同时体温在38.5℃以上,并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象,或者皮肤湿冷、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而快的情况。

3.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发生昏厥或痉挛,或不出汗,体温在40℃以上。

二、中暑的防护

1.出行避烈日: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在烈日下行走,这个时段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其他时段的10倍。

2.药品随身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或胶囊)、人丹、风油精等最好随身携带,以备应急之用。如果天气特别炎热,或者要去一个特别炎热的地方,在还没有出现中暑症状的时候,先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可起到预防作用。

3.服装要选对: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织物,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4.病人少外出: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和高热时段尽可能减少外出活动。

5.不渴也喝水:夏季外出,一定要准备充足的水或饮料,在室内也要尽可能地多饮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口渴表示身体已缺水。根据气温高低,每天需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和含钾茶水。

6.给身体加油:夏季蔬菜水果丰富,如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甜瓜等含水量较高,都可用来补充水分。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其次,不能避免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适当补充钾、镁等微量元素。

7.睡眠要充足: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大,易感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得到放松,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睡觉时不要在空调下直吹,不要让电风扇直吹,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8.防情绪中暑:持续高温使人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粗心,忘事,提不起精神,情绪激动或低落,不能静心,不愿思考,肝火上蹿,并可能衍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意外。大家要注意调节心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给身体降温的同时,也要给心情降温。

千古一帝亡于暑

纵观中国历史,秦始皇可谓空前绝后的一代天骄。他扫六合破纵横一统天下,征百越伏匈奴威震四海。然而,就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躲过了荆轲的匕首、张良的铁锥、高渐离的击筑——经历了无数次血雨腥风的考验与磨砺之后,却正值盛年(50岁)而死于中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这里除描述其相貌外,所说“挚鸟膺”其时就是现在所说的鸡胸,属于典型的先天不足缺钙所致。秦始皇早年“肺弱多痰湿”,虽常服止咳补肺药也未见效,因而对医药逐渐失去信任。在正式登基后就转而求助于方士丹客的“房中术”“长命丸”等奇异之术。数度派徐福、卢生等远赴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未果。这位冀望自己“永得延年”的始皇帝,眼瞅着自己正值壮年就开始出现齿松发脱、目光浑浊、哈欠频做、怠于朝政的衰疲之态(张批:此为肾虚之象昭然若揭,可服地黄丸、肾气丸之属),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于是迁怒于读书人,干出了史上最为雷人的举动——焚书坑儒(所幸有关医药、占卜、植树方面的书籍不在此列)。此举遭到全国上下的一片反对,连其钦定的接班人长子扶苏甚至也当面质疑。于是秦始皇盛怒之下开始发飙,除了逮谁骂谁,只能靠工作狂的方式来排解,竟然每日批阅公文120多斤(斤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斤=500克)。结果使得长期的慢性咳嗽转为喘息、咯痰带血,并出现了带状疱疹(免疫力低下时最易出现)。

其时东南诸郡动荡,北方匈奴骚扰,内忧外患交织。于是一贯心高气傲的皇帝决定出巡,既为震慑,也有带薪休假的意思。这一走就是大半年,由南到北遍及大半个中国。本已是半百之人又拖着多病之躯,銮驾到琅琊时正值盛夏,当地一直就有“五黄六月热死狗”之说。但他却仍坚持在此“大乐三日”,无非酒色而已。遂出现了发热、恶寒、头痛之症。此时病势虽猛,但非属不治,可惜随侍太医怕担责任,支吾其词不敢下药(张批:此时恰合竹叶石膏汤证以清肺热,生津液,降暑气)。只能从京城急招太医。当太医从咸阳赶到沙丘(今河北广平)时,病情已转而表现为高热、皮肤蒸热、剧烈头痛、神志时清时昧、憔悴枯槁、烦渴气促、不能进食了。未及用药便魂归太虚,结束了37年的统治。

秦始皇没有想到自己会死于中暑,更令他想不到的是所交代的身后事——以己为始皇帝,然后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宏伟构想,在他尸骨未寒时,随着遗体的变味也迅速变了味——以其亲密战友赵高同志为主谋,丞相李斯先生“被合作”,小儿子胡亥半推半就,秘不发丧而改变了遗嘱。最终导致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也像是“中了暑”似的几乎是转瞬之间轰然倒掉。

从史料对其发病过程的描述看,导致秦始皇死亡的直接原因当是中暑,且中暑后屡失治疗良机。中暑是气候高温(34℃以上)条件下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出现的疾病,属于人体因不能充分出汗降低体温而引起的致命的疾病。最典型的症状是患者有“着了火”的感觉。

中暑先兆为疲乏、头昏、口渴、出汗,体温稍高。一般稍事休息,避热,多饮水即可恢复。秦始皇在琅琊时已“朕躬失和”,出现中暑先兆,但未能及时休息调养。到平原津时出现寒热交作、烦渴气喘,已成中暑重症。中暑重症分日射病,中暑痉挛,中暑衰竭和中暑高热四种情况。前三者预后相对良好,若不能及时正确治疗,均可发展为中暑高热,表现为高热、昏迷、皮肤灼热、无汗,提示预后不佳。如果昏迷超过3个小时,且是老年人、患慢性病(心肺疾病、糖尿病等)者,因周围血流量减少,严重影响散热功能,即使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死亡率也极高。秦始皇从平原津到沙丘一路的症状演变规律正是如此。用这几点对照当年秦始皇的情况,可谓丝丝入扣。从这个角度而言,秦始皇死于中暑大概是他命中的劫数了。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症状为“三多一少”,“三多”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中医学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淤血内阳。

药方及注解

1.降糖茶

茶树叶(20年以上老茶树的叶为佳)10克。

用法:将茶树叶研成粗末,用沸水冲泡闷10分钟即可。每日1剂(可冲泡2—3次),不拘时饮服,并可将茶叶嚼烂食之,连续服用15—30天。

功效:降血糖,利湿浊。适用于糖尿病之下消证,以多尿为主。

2.花粉茶

天花粉100克。

用法:将天花粉研成粗末。每日15—20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之消渴症,亦可用于肺燥咳血等。

3.薄玉茶

绿茶不拘量。

用法:绿茶每日3次,每次3克,沸水冲泡,候温饮服。

功效:降血糖,利湿浊。适用于糖尿病。

4.乌梅茶

乌梅3—5枚。

用法:加沸水冲泡10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

功效: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消渴证。

5.山药茶

山药250克。

用法:将山药水煎后,过滤。代茶饮之。功效:补气养阴,止渴。适用于糖尿病。

6.丝瓜茶

丝瓜20克、茶叶5克、食盐适量。

用法:丝瓜洗净,切成2分厚的片,盐水浸泡后冲入沸腾茶汁即可。每日饮2次。

功效:滋阴解渴,生津补虚。适用于糖尿病等证。

7.姜盐茶

鲜生姜2片、食盐4.5克、绿茶6克。

用法:上三味加沸水适量,盖闷10—15分钟即可。每日1—2剂,不拘时频饮。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口渴多饮,烦躁,尿多等。

8.瓜皮茶

冬瓜皮、西瓜皮各10克、天花粉8克。用法:上药洗净,切成小片,沸水冲泡15—20分钟,取汁代茶饮。功效: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糖尿病人口渴,暑热烦渴,小便不利等症。

9.养胃茶

北沙参、麦冬、生地各15克、玉竹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以沸水冲泡盖闷15—20分钟,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

功效:益胃生津。适用于糖尿病之上消证,以口渴为主。也适用于热病伤阴烦渴等症。

部分药材简介

老茶树叶:指20年树龄以上茶树的叶。味苦甘性凉。归心、肺、胃经。除烦渴、化痰消食。失眠者忌服。

天花粉:别名天花粉、栝楼根、花粉、楼根、白药、瑞雪、天瓜粉、屎瓜根、栝蒌粉、蒌粉。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常与滋阴药配合使用治疗糖尿病,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乌头、附子)同用。

绿茶:见附录三(第244页)。

麦冬:苏东坡作诗:“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麦冬是苏东坡喜欢的药材,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的家常饮料。

麦冬又名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胃、肺经。味甘气凉,质柔多汁,养阴润肺、清心除烦、养胃清心、益胃生津。还有清热润燥滑肠之功,用于热病伤津、肠燥便秘。用于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病症。如胃阴不足、心烦燥渴等症,多用麦冬。《本草纲目》所说“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或有湿滞者不宜饮用。

生地:李时珍说:“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生地也叫生地黄、地黄、地黄根、怀生地等。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止血。用于热病、舌绛烦渴舌、阴虚内热、骨蒸消渴、吐血、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

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玉竹:别名荧、委萎、女萎、葳蕤、西竹等。味甘性平。归肺、胃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用于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阴虚有热宜生用,热不甚者宜制用。

痰湿气滞者禁服,脾虚便溏者慎服。

山药:山药原名薯蓣,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而补肺益肾只能作为辅助之品。

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不燥不腻、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症。

适宜糖尿病、腹胀、病后虚弱者、慢性肾炎、长期腹泻者。

有收涩作用,大便燥结者不宜。有实邪者忌食。

丝瓜:丝瓜我们都很熟悉,炒菜,做汤,味道都很好。老丝瓜干了,丝瓜瓤子可以洗碗,非常好用,还可以用来搓澡。丝瓜的果实、种子、根、叶、果皮、成熟果实的维管束、花、蒂、茎均可入药,真可谓浑身是宝。

丝瓜别名天罗、天络瓜、天丝瓜、天罗瓜、天吊瓜、倒阳菜、絮瓜、胜瓜等。

味甘性凉。归肝、胃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能保护皮肤、消除斑块,使皮肤洁白、细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佳品,丝瓜汁有“美人水”之称。多吃丝瓜对调理月经不顺有帮助。

丝瓜性偏寒滑,多食易致泄泻,体虚内寒、腹泻者不宜多食。不可生食,一定要烹食或煎汤服,或捣汁涂敷患处。

链接贴士

糖尿病饮食原则

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分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含油脂高的食物。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4.烹调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食盐摄入量每天6克以下为宜。烹调宜选用植物性油脂,最好不用动物性油脂。

5.配合长期并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6.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7.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分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8.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9.多食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副作用。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要比治疗简单得多。

汪精卫——洋医束手消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