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丝路寻梦
28148300000024

第24章 滔滔黄河入城来(1)

◆ 1.游途折返 ◆

下了火车,我们又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艰难地走出了站台地道,在还没有累到趴下前,我俩好歹是挤出了兰州火车站。我去车站附近联系将要下榻的旅馆时,林俪拿起相机给面前的兰州站照了一张。

我在北京曾经有几位从事生态与环境工作的兰州朋友,我虽从未去过兰州,但对这个城市似乎并不陌生。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旅客集散地。它曾是历史上的一个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和商埠重镇,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我早就从历史书上知道,古代的兰州曾是长安进入西域的黄河三渡口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起点。提起丝绸之路,当年唐僧玄奘西去印度,马可·波罗探险游历,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兰州都是必经之路,因此兰州也是我俩这次沿丝绸古道寻古探胜理应经过的地方。

在火车上我们收到了一位住在天水的朋友发过来的短信,告诉我们到了兰州一定要去白塔山游玩。来到兰州后,我在旅馆内打开计算机上网搜索后才知道,白塔山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

打开因特网不难看到这样的介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它自古与黄河一道构成了天然屏障,为军事战略要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又扩大了寺院。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园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高1700米,占地达300多万平方米。

1958年白塔山被开辟为了公园,总建筑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这些建筑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以亭榭回廊相连在一起。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白塔山经过了多年绿化和养护,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内风格独特的“黄河奇石馆”和裕固族接待帐房为别处罕见,因此独具风格。山下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山桥,它和白塔山互相陪衬,现已成为了兰州旅游的必到之地。

别看因特网上所说的白塔山公园有如此之好,可当我们到那儿时,结果却大失所望。

由于当地政府早将白塔山下的不少地方,特别是沿街的店铺都租赁给了一些旅游企业和个企经营商,现在那儿搞得不伦不类,市场不像市场,景区不像景区。我们向山上走去,走了一个多小时也不见有游客的影子。正在我们进退两难时,从山上下来了几位刚上去玩过的游客,他们一脸懊丧地对我们说:“你们想去白塔山游玩,前面倒是已经不远了,可上面既没有什么游客,也不见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其实不去也罢!”在他们的现身说法下,我们只好放弃了去白塔山的计划。

◆ 2.名不虚传 ◆

去过兰州的人都说兰州市内有条滨河路风景十分不错,好在滨河路就在白塔山对面,那就去滨河路吧。我们沿着上山的原路下来转北前行,便到了黄河岸边。我脑子里闪现出一幅多少有些诗情画意的图:滔滔的黄河穿出刘家峡,奔入兰州城狭长的怀抱里,蜿蜒穿越了一百多公里,因此兰州因黄河而灵秀。

我站在岸边高处极目远眺,仿佛看到了远处皋兰山和五泉山巍峨的身姿,看到对面露出半身的白塔山,山上是失去绿色的断崖残壁,左边是积石山的高大身影;右边兴隆山郁郁葱葱,滔滔黄河入城来,黄河水在下面又滔滔流去……

我眼前的滨河路堪称是一条名不虚传的绿色长廊,造就了闻名遐迩的金城“外滩”。滨河路上有黄河母亲的雕塑,黄河铁桥更是一处独特的风景。桥头的水泥栏杆上挂着一个游客照相的标志——天下第一桥,铁桥上的钢铁桁架圆环状起伏,如今已并不显得十分宽敞的桥面上走着行人与限载的车流,桥下湍急的黄河水滚滚而下。

中山铁桥作为自古就有的黄河第一桥,它曾见证了兰州的百年风云变幻,而今天我惊喜地看到,由西向东出现了银滩大桥、中山大桥、黄河大桥和盐雁大桥傲然屹立的壮观场景,而在滨河路这条绿色长廊上,更是绿树成荫,行人如织,宛如江南绿洲的一片秀丽景色。

11月份中午的太阳是懒懒的,我们漫步于滨河路上,站立在堤岸边,滚滚东逝的黄河水,消失于水天一色中。这儿果然不错,瞧,你看走在滨河路上的人们,多悠闲,多自在。

我们来到银滩大桥两侧的湿地公园,周围视野开阔,绿地成片,站在堤边,两岸高楼林立,与周围的绿地、河水交相辉映,是兰州一处富有创意的杰作。我俩漫步在公园小路上,周围的造景映入我的眼帘,分明是动静分明,声色俱佳,极富感染力,给我们一种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可谓给这条亮丽的绿色长廊增加了浓彩的一笔。

我惊叹眼前的这条滨河路堪称是兰州最动人、也最有文化内涵的地方,绿化艺术恐怕就是它的灵魂所在了,各种绿色雕塑采用了不同的主题,展示出不同历史事件的悲壮故事,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我俩一路向东走去,兴致勃勃地欣赏着黄河风情,浏览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和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当我们来到了附近的水车园等景点时,发现在此还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难怪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这儿倒是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寻求浪漫的一个好场所。因特网上说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观看沿途的雕塑及景色,看来此话一点不假。

瞧,这儿岂不是老年人晨练的一处最佳场所?对比一下我们杭州那儿,公园里人山人海,你挤在里面,好心情都跑光了,这实在是我们杭州这样一个所谓人间天堂的另一种悲哀吧!

我觉得水车博览园也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只有到过这里才知道,自明朝兰州人陆续发明了水车以来,历史上兰州黄河沿岸的主要灌溉工具就是各种水车了。一架水车,大的可浇六七百亩农田,小的也能浇地二三百亩,而且不需要其他能源,成本低廉,所以很受农民欢迎。据说最多的时候黄河沿岸共有水车三百多辆。直到新中国成立,兰州黄河岸边还有200多架水车呢。我不由为之惊叹,各种水车林立在黄河两岸,流水声和欢歌笑语声日夜不绝于耳,这确实能给当时的兰州增添一道独特的风景。难怪,有人将兰州称为“水车之都”了。

离开了水车园,我们继续漫步在黄河边上,惊奇地发现这儿不光是老年人活动身子和年青人寻求浪漫的好场所,就连天上飞过的鸟儿也舍不得离去哩。

再对比一下杭州湖滨路的公园内,到处都是扎堆的老人,就找不到这样一处好地方了。

我虽然从介绍兰州的图片上见到过“黄河母亲”这座雕塑的图像,但是从滨河路上一路走来,抬头猛然看到了堤岸边上的它,我还是马上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心里怔了一下。母亲秀发飘拂,仰卧于波涛之上;男孩举首憨笑,顽皮可爱;在滔滔离去的黄河岸边、在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真令我浮想联翩。面前的这个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黄河母亲伟大的胸怀和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代代相传的民族之魂……

此刻映入我眼帘的羊皮筏子,听河边的当地人说早在元代忽必烈时,就用它来作为一种作战的渡江工具了,因此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

我看到现在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了若干只皮胎,将它们放置在前后左右排列成一个小筏子,能坐五六个人。而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只皮胎,能载重15吨。

今天我俩走得很累,我虽可以坚持走完全程不吭一声的,但林俪却不习惯于这样疲于奔命的长途跋涉,她此刻拉长着脸变得晴转阴啦。我一看她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只好打道回府,于是就违心地离开了滨河路,因此滨河路上很多想看的东西今天都没来得及看了。明天我们将去兰州甘肃博物馆,当然那是一个更吸引着我们的好地方。

◆ 3.走进博物馆 ◆

我早听说甘肃博物馆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风格独特。当我来到它面前时,发现其风格是有些特色。整个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中间五层,两翼三层,后为展览大厅,尾部有圆形讲演厅,展览大厅两侧有宽4米的回廊,与两翼相连。博物馆坐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友谊宾馆正对面,毫无疑问是甘肃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于1956年,建筑面积2.1万多平方米,现有的展览面积可达1.3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内正在展出的“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与我们这次出行的主题肯定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首先去了那里。

展出的文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是1973年灵台县城西北15公里处发掘的西周早期贵族援伯墓和车马坑,在这儿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其中礼器全部出自援伯墓,带铭文的器物多达24件。所出土器物的总体风格既与华夏青铜文化一脉相承,又明显带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秦在甘肃崛起的这一历史事实,在考古发现中也屡屡得到了证实。这方面吸引我眼球的是1992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先祖在西山陵出土的垂鳞纹秦公铜鼎,它们均在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三排相错的重鳞纹,器腹内壁有两行六字铭文:“秦公作铸用鼎”。墓主有秦文公、秦襄公等。

当我驻足在张骞威武、雄壮的塑像前,我仿佛听到他当年出关时“嗒嗒”的马蹄声。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步入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汉武帝动用国家力量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并且建郡设关。从此,丝绸之路将长安和罗马这样两个本来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东西方之间频繁交往,商客与日俱增,呈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铜奔马这件文物的夸张造型,更令我浮想联翩。我早知道西域的汗血宝马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了中国,展馆将这部分内容称之为“天马西来”。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的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展厅内价值连城的青花瓷却使我大跌眼镜,所谓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白瓷胎上作画,然后上透明釉,经过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呈现出白底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据说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已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角,当时世界各国的商人争相抢购,中东、西亚等国的国王们还专门从中国订购青花瓷。元青花瓷由于贸易的需求而飞速成熟,远销土耳其、阿拉伯、波斯等地,成为中国陶瓷生产与出口的大宗商品。

丝绸之路的这个专题馆我参观后真可谓获益匪浅,驼铃阵阵,羌笛悠扬,丝绸之路跨越无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连接在了一起,将古代中国推上了国际舞台。通过丝绸之路,古代中国的发展不断地受到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的有效影响,同样西方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当然也离不开古代中国的融合和影响。

甘肃博物馆的其他国宝,值得一看的还有黄河象,虽然其他博物馆也有类似的大象化石,但我在甘肃博物馆看到的最令人难忘,这是一只长8米,高4米的黄河古象化石的复制品。

看了馆内的介绍,我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都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了泥潭之中,后来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得越来越厚,因而它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逐渐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终于能重见天日。

我们在这儿惊喜地看完了所有展品,怀着大饱眼福的喜悦心情离开了甘肃省博物馆。此刻,我们又抓紧时间往五泉山景区赶去,这个景点也是我们的天水朋友再三向我们推荐的,说这也是应去的地方。我们在博物馆附近坐车,公交车将我们一直送到了五泉山车站。

◆ 4.陇上胜地 ◆

我从过去的同事那里早就听说过五泉山,加上看了因特网上的一些介绍后,拼凑成了我最初对它的想象是: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林木葱郁,雕梁飞阁”的陇上胜地。整个公园依山布景,低处始自五泉山东侧的枇杷岭,高处至三台阁,逶延10余公里,占地面积达5200亩。皋兰山海拔为2129.6米,是兰州城南的天然屏蟑和第一高峰,公园就位于山坡上,绝对高度将近500米。这里绿树成荫,山泉潺潺,古庙众多,环境幽雅,因有惠、甘露和掬月等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

当我站在了山门前,却分明觉得广场上浓重的商业气味与周围环境显得很不协调,不由叹息现今的寺庙大都投身于旅游的大潮中,一切都打上了商品标签,早已失却了宗教与信仰的神圣。

我们从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蝴蝶亭、金刚殿、万源阁、文昌宫和地藏寺等庙宇依山排列,层层相叠,以石阶亭廊相连。

我带着一种猎胜探奇的新鲜感,从山下踏级而上,一路向上前行,其间没有休息也没停留,没过多久就早将林俪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当我气喘吁吁地到达最上面时,果然欣赏到了它秀丽的真容。五泉山高处为依山林立的古建筑群,两翼为东西龙口,沿东龙口──文昌宫──西龙口一线分布的五泉呈弧形排列,悬于山腰。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荫如盖,伴以廊榭亭阁环绕。山泉之间又以石阶栈桥和亭阁回廊连接。东龙口巧妙地利用了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荡漾的莲池和逶迤的九曲桥,池边伫立着一道二龙戏珠釉壁。240多级的长廊盘旋而上,将东龙口与中峰连通。西龙口却依山就势,建起了高阁横秀、飞泉挂碧的“小蓬莱”,和亭台、绿树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

我很快看出了,五泉山除五眼名泉外,其山上的这些佛教建筑也均因年代久远而弥足珍贵的,而甘露泉是五泉之中位置最高的山泉,相传因“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历年不息,大旱不渴”而得名。史载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当时大军就曾驻兵于此。唐宋以来,兰州已是“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曾叫“五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