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情
28220600000011

第11章 王勃

王勃(约650—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原有诗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④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①杜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杜少府,名不详。之任:赴任。蜀川: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

②城阙(què):指长安的城郭宫阙。辅:护持。这里是被动用法,即“辅之以……”之意。三秦:项羽曾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封秦将章邯等三人为王,自汉代以来遂以“三秦”泛指关中一带。全句意谓长安城受到三秦的夹辅。

③五津:指蜀中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是杜少府将经过的地方。

④宦游:为做官而奔走。

赏析

唐人与朋友离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或为行者留别居者或为送行者赠给出游者。这已经形成一种士林风习。王勃此诗属于后面一种情况。按照惯例,这类诗作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当然,由于送者与被送者此时此地的境遇与心情各异,诗的情调风格仍会千变万化。那么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首诗的根本特点在于它虽是送别之词,但却充满豪迈的气概,洋溢着昂扬奋发的精神。它下笔即颇雄劲,两句话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把人的眼界引向高处、远处。次联点题,但关键在于把自己与杜少府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以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这一联对出行者既是安慰,又可以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三、四两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如同近在咫尺。因此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这样的祝词,无疑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所以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

要问王勃此诗的风格何以会如此雄浑劲健?那么,作者正值青春年少,“少年不识愁滋味”。作者的个性倾向于开朗阳刚,而在艺术上则不屑落入送别悲凄忧伤的俗套,初唐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使广大士子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充满希望,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原因。

绝妙佳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原文

山中

长江悲已滞①,万里念将归②。

况属高风③晚,山山红叶飞。

注释

①已:太,过。滞(zhì):淹留。

②念将归:动了归思。

③高风:秋风。

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年)漫游巴蜀时写的。诗人在寥寥20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例如,南朝齐诗人谢眺就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名句。王勃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而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此诗所要抒写的,就是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但“悲”、“念”二宇,仍然是抽象的。如何才能把这抽象的情绪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如见、可触可感呢?

于是,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纯是写景,写他遇着晚秋的风吹起来了,把每一座山上的黄叶刮得零落乱飞。这里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我们却强烈地感到,在这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上,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无穷的艺术效果。

绝妙佳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