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盛唐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至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晚年)飘泊时期。他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原文
梦李白(上)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①。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②。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③。
恐非平生魂④,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⑤。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⑥。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⑦。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⑧。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⑨。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⑩。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释
①“死别”二句:是把“生离死别”这个成语分成两句写,二句各有侧重,实为一意。即指与李白的分离是生离死别的分离。杜甫不知李白放逐后生死如何,有时以为李白已死痛哭失声,有时又为别离而忧伤悲戚。
②瘴疠(zhànglì)地:南方湿热蒸郁疾病流行的地方。逐客:被流放的人,指李白。
③明:知道。长:常。此二句说与李白在梦中相见,说明杜甫常想念他。
④平生魂:生者的灵魂。怀疑李白已死,所以说不是生者的魂。
⑤“魂来”二句:魂来经过江南一带青青的枫林,魂去经过秦地的关塞,想象李白魂来魂去的情景。
⑥“落月”二句:写梦醒时月光满屋,李白的容貌仿佛在月光下隐约可见。
⑦“水深”二句:江湖风波险恶,叮咛李白魂归要小心,不要被蛟龙攫取。蛟龙:喻恶人。
⑧“浮云”二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意,意为李白遭迫害被放逐后久未相见。
⑨告归:辞别。局促:时间匆促。
⑩冠盖:指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贵人。斯人:指李白。
网:天理。恢恢:宽广。
赏析
乾元元年(758年)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第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是以四、六、六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祈祷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意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是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真诚思念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不被重用,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还有什么“天网恢恢”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绝妙佳句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原文
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①东北风尘际②,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④。
羯胡⑤事主终无赖,词客⑥哀时且未还⑦。
庾信⑧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①支离:犹流离。
②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③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红溪、黑溪、白溪、黄溪、蓝溪五种,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至今当地居民仍保持着五色衣服。
④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⑤羯(jié)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⑥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⑦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⑧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深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以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绝妙佳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原文
蜀相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②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③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④频烦天下计,两朝⑤开济⑥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③自:空。
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⑤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⑥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年)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之情。
读着这首诗,我们脑际浮现的,决不只是往古英雄诸葛亮的形象。还有主人公伤时感事、叹息哭泣的荧荧泪光。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它的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但表现手法却颇有奇特之处。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转托意,而是采取前半描写景物,后半纯乎用事与议论的办法,以写景时的心理活动线索开启出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
首联二句,自为问答,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次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末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贞革新的首领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可见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技巧所铸成的悲剧美是如何历久不衰了。
绝妙佳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