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情
28220600000003

第3章 鲍照

鲍照(414—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他出身寒微,在南朝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一生备受压抑。因曾做过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鲍照的诗歌在同时代的谢灵运、颜延之等元嘉诗人的作品中成就最高。他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精神,运用乐府、拟古的形式,创作了不少五言、七言乐府诗,其内容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为主。他还写了不少以边塞生活和人民疾苦为内容的诗篇,俊逸奔放,感情充沛,语言遒劲,形象鲜明,在当时流于纤弱的诗坛中别树一帜,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鲍参军集》十卷为其代表作。

原文

行路难(节选)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②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坎坷欲③何道!绵忧④摧抑⑤起长叹。

注释

①窅窅(yǎo):遥远。

②胡茄(jiā):即马头琴,蒙古族特有的乐器。

③坎坷:车行不利,引伸为人生艰难。

④绵忧:绵长不绝的忧愁。

⑤摧:悲。抑:压抑。

赏析

著名诗人鲍照的《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老兵的遭遇及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而且,二者均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对此做了集中的描绘。“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朔风”四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以意象组合来续写其思念故乡的愁情。“朔风”与“白云”,两个意象分别诉诸触觉与视觉,各以“萧条”与“飞”加以描绘,以此衬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处。“胡笳”与“边气”,两个意象分别诉诸听觉与触觉。诗人以“哀急”状写“胡笳”之声,当是以哀景衬托哀情;以“寒”反映“边气”,既实写“边气”给人的肌体之寒,又映衬老兵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心头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无可奈何。诗中的“听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诗句“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中的前一句,状写老兵的无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迹。无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远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所谓“得留颜”。可“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岂是“登山远望”所能解决的?这几句,视线由天上转至地上,内容由写景抒情转为描写人物的动作抒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中可看出诗人运用写作技法的娴熟。

“将死”两句,由上文写老兵对故乡的思念归结为对妻子的怀恋。此处,写老兵设想自己将死在“胡马迹”,也即他从军所到之处,究竟将死于何种原因,并未明言,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老死,一是战死。一方面是老兵“将死胡马迹”,另一方面是他“能见妻子难”,二者对比强烈。老兵对妻子的怀恋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子再见上一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于是,诗的结句直抒胸臆:“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生世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弦外之音:身处如此社会,遭遇无休止的战乱,即便是热血男儿又能怎样?何况是“白首不得还”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蕴涵着老兵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绝妙佳句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