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28248300000050

第50章 第四十九名 林则徐

网络搜索结果:292070条

最大招牌:虎门销烟

招牌搜索结果:86600条

名言嘉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荣誉称号: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

出生:1785年8月30日

逝世:1850年11月22日

祖籍:福建莆田

出生地:福建侯官(今福州市)

逝世地:广东普宁

主要身份:政治家、思想家

主要功过: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抵抗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主要著作:《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

[人物生平]

林则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在29岁才考中了秀才,但此后无再长进。林则徐少年聪慧,12岁即中秀才,就读于鳌峰书院。1804年中举,但分别于1805年和1808年两次会试落第。1811年,林则徐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1820年,林则徐被派为江南道监察御史。1822年,林则徐任浙江盐运使,在浙江、江苏两地处理积案、救济灾民,并兴修水利,后升任江苏巡抚。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大力禁绝鸦片。1838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奉旨赴广东禁烟。1839年,林则徐于广州宣布各国烟贩限期呈缴鸦片。同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2万多箱鸦片销毁于虎门海滩,是为“虎门销烟”。1840年1月,林则徐改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军队抵广东,发动鸦片战争。9月,林则徐被撤职。1841年2月,虎门炮台陷落。1841年,林则徐奉旨“协办夷务”,奉旨离开广州到浙江、镇江参与军营工作。7月,奉旨发配新疆伊犁。12月,林则徐抵伊犁,曾在该地屯田,兴办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1846年,林则徐出任陕甘总督,1847年改任云贵总督,处理云南汉回矛盾。1849年10月,回乡养病。1850年11月,咸丰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天地会起义,11月22日,林则徐在赴任途中病情恶化,病逝于广东普宁县,终年65岁。死后赠太子太傅,谥号“文忠”。

[影响力评述]

1858年,马克思在其著作《鸦片贸易史》中写道:“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最高潮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销毁走私鸦片——提供了第一次英中战争的借口,这次战争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发生了起义。”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林则徐无疑是一位英雄。他的英雄精神至今仍在延续。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而这个日子就是虎门销烟结束的翌日。可以说,虎门销烟事件已经成为人类反对毒品的象征,而林则徐则是人类禁毒的先驱。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林则徐的意义则不仅仅在于反对毒品,甚至主要不在于反对毒品。林则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是中华民族在第一次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外来势力时,第一个站出来奋起反抗的民族英雄。当我们面对外来侵略的时候,是投降,还是反抗,林则徐是作出自己选择的第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反抗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但即使是注定要失败,我们仍然要反抗。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林则徐身后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他的选择就更加意义深远。这一百多年,中华民族面临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面对外来势力时,我们一直是出于弱势,但我们从没有放弃反抗。是千千万万个林则徐,冒着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才使得我们没有成为亡国奴。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成为了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与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举行了会谈,邓小平在此次会谈中说过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回味:

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其实,早在143年以前,另一位中国人也说过这种掷地有声的话。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向广州的各国商人发出告示《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告示的最后说:

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且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务可比。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况察看内地民情,皆动公愤,倘该夷不知改悔,唯利是图,非但水陆官兵,军威壮盛,即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而且暂则封舱,久则封港,更何难绝其交通!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恐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尔等远出经商,岂尚不知劳逸之殊形,与众寡之异势哉?至夷馆中惯贩鸦片之奸夷,本大臣早已备记其名,而不卖鸦片之良夷,亦不可不为剖白。有能指出奸夷,责令呈缴鸦片,并首先具结者,即是良夷,本大臣必先优加奖赏。祸福荣辱,惟其自取。今令洋商伍绍荣等到馆开导,限三日内回禀,一面取具切实甘结,听候会同督部堂抚部院示期收缴,毋得观望诿延,后悔无及!特谕。

林则徐所处的时代,已经和戚继光和袁崇焕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在那个时代,虽然我们在军事上也可能处于劣势,但我们所面对的对手,基本上还是文化上较为落后的民族。但林则徐所面对的敌人却完全不同了,他们拥有更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他其实是站在了两种文明冲突的最前沿。当时,双方的行为逻辑完全没有可通约性。抛开民族感情不谈,鸦片战争其实是清政府不合时宜的对外政治经济政策(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基本上拒绝以平等的身份与各国通商)的结果。而林则徐则是这一政策的牺牲品。但是,林则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和外国商人的接触中,林则徐看到了他们武器的先进,并开始注意学习和了解他们的社会状况。在广州办理夷务,和流放伊犁期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一些外文资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将英国人慕瑞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为中文,译名为《四洲志》。据后人研究,魏源的《海国图志》其实就是在林则徐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海国图志》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并且远播海外。19世纪中叶,《海国图志》传到日本,据说此书的日文版本有二十余种。可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巨大影响。

林则徐和魏源之间的思想渊源,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思想其实是林则徐首先提出来的。其实,这样的争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林则徐和魏源都是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但又不愿意放弃对中华文化的优胜地位的信念,任何人提出这样的口号都是顺理成章的。

近年来,正如李鸿章的“卖国贼”身份有所松动一样,人们对林则徐的历史地位也提出了质疑。这其实是一种历史进步。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面的,他不可能脱离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再者,人无完人,我们以前对于历史人物脸谱式的划分,对于人物本身是不公正的,对于历史来说是不真实的。目前,对于林则徐的批评主要还是集中在他对于西方的看法上。档案资料表明,林则徐对他的对手了解是不充分的,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例如,林则徐甚至认为英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连林则徐都相信英人的膝盖不能打弯,对于敌人如此无知,如何奢谈胜利?林则徐对中西之间的商业关系的判断也是错误的,他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牟利性质,天真地认为洋人只是为了国计民生才来中国做生意:

且无论大黄、茶叶不得即无以为生,各种丝帛不得即无以为织,即如食物中之白糖、冰糖、桂皮、桂子,用物中之银朱、藤黄、白矾、樟脑等类,岂尔各国所能无者?而中原百产充盈,尽可不需外洋货物。

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林则徐是一个由当时中国的文化系统培养出来的士大夫,他的眼界也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国人的自闭和自大并不是从林则徐开始的,但这自闭自大的恶果却不可能不体现在他们那一代中国人的身上。目前,有人在网上甚至骂林则徐是民族的罪人,这就过于极端了。林则徐的意义不在于他的事功,而在于他的精神。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须臾不可缺少的。

1842年12月,经过半年多的跋涉,林则徐以“罪臣”的身份来到了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泰在惠远古城的一条民巷里为他安排了住处。林则徐在伊犁共逗留了两年多,但他在这里仍然创造了历史。伊犁人民至今仍在流传着林则徐为民造福的故事。由于林则徐有主持治水的经验,他建议从100公里外的伊犁河上游喀什河开渠引水。他在一百多公里的范围内亲自来回勘查,寻找引水工程的最佳路线。他自己捐资并组织当地的汉、维吾尔、哈萨克和锡伯等各民族群众,完成了一百多公里的湟渠的修建。这一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陈忠实在访问伊犁后写道:

在伊犁,林则徐留下了一道永不磨损的光环,而把他弄到这里来的道光皇帝原有的目的却是出于惩罚和羞辱。出于惩罚的目的,却使被惩者的精神人格获得了不朽,这常常成为古今中外的一个历史法则。尤其是漫长的封建专制的中国,被惩罚者最后赢得历史,成为历史不损的光环,而惩罚者自己却最终接受了历史的羞辱。

林则徐的巨大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成果。任何一个学过历史的中学生,都会对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耳熟能详。在被爱国热情所澎湃的时候,一个光辉的名字——林则徐——就会深深地印入他们的脑海里。这个名字,在他以后的岁月里,也许就可能成为他的人生坐标之一。试想,如果不是“严将军头,嵇侍中血,张睢阳齿,颜常山舌”,能培育出伟大的文天祥来吗?

林则徐以自己的浩然正气,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尊敬,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对手。据说,伦敦蜡像馆中就曾经展示过林则徐的蜡像。1877年,日本政治家井上馨访问英国时,曾向郭嵩焘问道:“贵国尚有林则徐其人否?”当郭回答说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时,井上馨连说“否、否”,表示这些人无法与林则徐相提并论。赢得自己人的尊敬可能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但赢得敌人的尊敬则只能依靠实力。当然,中国人对林则徐的尊重和敬仰,必然还要包括对他的强国梦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