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武警站岗大门严。
党的喉舌国家的脸。
不是政府,不是法院,百姓拿它作青天。
2007年某双休日上午,北京西三环北路苏州桥下的北京电视台(旧址),从上午8点30分开始,陆续聚集观众,10点以后,电视台正门、北门,电视台北侧红绿蓝宾馆的大堂和东门、北门,已经密密麻麻站满了人,以至于影响人员进出电视台对面的武警总部。这些人是来参加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组织的“徐滔法律咨询热线”义务咨询活动的。
前一天的节目预告里说,徐滔将与部分热心观众见面,并有百位律师现场为老百姓进行免费义务咨询。电视台的人知道这个活动会来很多人,但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以至于人多到不好组织、秩序大乱、几乎失控的状况。
上万人聚集是非常可怕的,出了事谁都兜不了。电视台的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家住附近的职工前来疏导。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劝说聚集在台门口的观众,在台后面的黄苑大酒店和电视台宿舍院内还分设几处咨询点。经过工作人员的苦心劝说,终于将越聚越多的人群分散。直到中午,才平息化解了这次上万人的“聚集事件”。
据我参加那次“疏导”的一个朋友后来回忆,当时,好多老百姓是借法律咨询的名义,来找电视台帮他们伸张正义的。
在中央台、北京台及各省级电视台上班或常去电视台做节目的人,常常会看到在电视台的大门外,举着诉状要进电视台告状的老百姓,被武警和保卫人员拦在门外的情景!
电视台的节目的确为民办事,调查和揭露过各种“冤假错案”、侵犯百姓利益的人或事。但电视台毕竟不是法院、检察院、公安局,能做的只是舆论监督,媒体只能找典型的事件,要从几方面调查才能报道,新闻线索的来源也要讲究的,不是什么都能报道、揭露的。
我想说的是,在老百姓的眼里,电视台比法院、公安局厉害,能替他们呼吁,能让政府管他们的事。
其实,电视台和电台、报纸等所有主流媒体一样,都是“党的喉舌”,是舆论监督工具。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出手是有选择的,报道的只能是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央视的《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是监督方面的典型栏目。
除了舆论监督,电视台通过各类新闻节目,及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成就,反映民生、民意。通过各类专题、谈话类节目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
我国的电视台全是“官办”,不可以民办、民营,所以,各级电视台的主管部门都是两个,如中央电视台的主管部门是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前者管政治导向,后者负责行政和业务。中央电视台主要领导的人事任命要由中宣部提名中组部考察任命(省级电视台是省、市委宣传部、组织部提名和任命)。电视台是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所以,它的公信力是很强的,是老百姓所信赖的。
各级电视台都是和国家重要的党政机关(党中央各机关、国务院各部位、省、市委、省市政府)的警卫级别一样,有武警战士站岗护卫(电视台、电台守卫更严,直播区还有几道岗,工作人员进出还有不同区域的特殊出入证),可见其“喉舌”单位的特殊地位。
许多进过电视台做节目或办事的朋友都觉得进电视台“麻烦”,不仅要有人接,还要押身份证换出入证。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每天上班来脖子上挂个“胸牌”(正式出入证兼工作证),都感觉有种优越、自豪感,那些刚刚签约的年轻职工,甚至出了门也不舍得摘下“胸牌”。
电视台在体制上是“国家事业单位”,但它又要“企业化的运行”,因为原先国家拨给它的“事业经费”(人员工资、福利、劳保等)、人员编制数,早已满足不了电视台飞速的发展。比如,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从最初的三、四个频道,已分别发展到12个频道和10个频道。人员也随之壮大,央视正式编制和签约合同制员工已达万人,北京台正式编制和签约合同制员工已达3000多人。电视台的人员工资、设备硬件等生产成本、扩大再生产资金,都要通过广告的收入自收自支。目前,国内主要的几家省级电视台广告经营收入已达几十亿,央视已达上百亿元。所以,有人说,电视台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电视台是个没有上、下班时间概念的单位(行政部门除外)。
另外,如果说电视台是个前店后厂的“大超市”和“加工厂”的结合体,它自己产品的加工厂,就是它的各个频道、各个节目组,生产的各类节目其实都是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服务大众的“精神文化娱乐产品”。
所以,电视台这个“大超市”、“加工厂”也是需要下面的“协作小厂”的。而许多社会企业——影视制作公司、文化公司、广告公司,他们的电视产品要通过电视台这个官办和国家垄断的“大超市”合作,才能在“大超市”里找到自己的摊位(播出平台),才能打开销售渠道,生产、销售和运行。所以,这些公司是电视台的协作厂或外加工厂,他们的命运掌握在电视台手上。
2、舆论喉舌,还是时尚伴侣
电视,过去的舆论工具,
现在老百姓的“玩具”,
工具、玩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最便宜、最忠实的娱乐伴侣
电视是什么?这个命题比“做女人好?还是做男人好?”稍微简单一点!
“电视是我的另一半”、“电视是我们家老爷子的陪伴和解闷工具”、“电视是我们生活的参谋”、“电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问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释,但核心意思可能差不多。
我不想用大学里老师讲课那样给电视下一个定义,我只想用浅白的话语概括一下:
电视是一个舆论工具和宣传的阵地,电视更是大众最便宜、最便捷的娱乐工具,是大众最忠实的娱乐伴侣。
电视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里,被放在客厅最重要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被电视主宰着,电视成了人们重要的文化生活来源。
我国曾翻译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娱乐至死》的书,作者是已故世界着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尼尔·波兹曼。他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电视天生就是娱乐媒介。”
在印刷技术普及之后,文字阅读开始成为主导性的传媒,儿童不得不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学习和训练,在“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够获得属于成人的知识与“秘密”。这就在童年与成年之间建立了一道文化鸿沟。而电视时代的来临则重新填平了这条鸿沟,儿童不再需要长期的识字训练,就能够与成人一起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两者之间的文化分界被拆消解了。印刷机开创并延续至今的所谓“阐释时代”已然让位于由电视机开创的“娱乐业时代”。
电视1900年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它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就是一群人耍宝给另一群人看,给那个大群的人逗乐,让他们开心,让他们舒坦。
在电视屏幕上,一条接一条的令人恐怖、悲伤和揪心的新闻,如海盗劫持人质事件,某非洲小国政变等等,刚刚播完,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说一声“接下来请看下一条”,恐怖、悲伤便从人们的脑海中迅速地消失。单位时间里,电视带给你一堆碎片化的信息,使观众对电视新闻形成一种消费式的关注。而为了吸引眼球、讨好观众,有的电视台新闻节目又大搞娱乐式的新闻,叫新闻故事。主持人俨然像一个演员,口若悬河眉飞色舞,把新闻也娱乐化了。
而电视里播出的电视剧更让人们每天坐在家里看“电影”,而不用花钱,花的只有时间。
三四十年前,电视机刚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当时电视机还是紧俏商品,只有富裕家庭才能拥有。如今,有钱人开始打高尔夫、泡吧、参加派对,只有普通人才窝在家里看电视。
如今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电视、互联网、电信“三网融合”,iphone、ipad等高度视觉化的移动“视窗平台”,把娱乐变成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真正将娱乐进行到底,让人们“娱乐至死”。
引领你的时尚,制造你需要的娱乐
2005年的一个夏天,我给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朋友打电话,因为好久没联系,所以想聊聊天。熟料,接通电话后,他说:“等一下我给你打过去。”
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他才回电话。
我问他:“你正忙着呢?”
他说:“也不是很忙,刚才正在看电视呢!五进三”!
我说:“什么五进三?”
他说:“超女呀!”
我惊讶地说:“啊!你也看超女?”
他激动地回答:“是啊!多好看呀!我是李宇春的粉丝!‘玉米’!”
我真的很吃惊,我这老弟可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哲学的副教授,他居然成了“玉米”?从他的口气里,听出他看“超女”看得的确很快乐,看“超女”的那些天的确是一段“和青春有关的日子”。他那时的快乐,和“世界杯”带给广大球迷的快乐是一样的。
电视,像一个制造和免费提供精神愉悦的“游乐场”,应有尽有,不管你是谁,什么学识、什么阶层,什么年龄。
电视,是百姓们最便宜、实惠的消费,是最好的消遣工具、娱乐工具(出门你就要花钱,坐在家看电视只需花点电钱)。它提供各种资讯,引领生活和时尚。
2009年,一个长相并不出众、民办艺术学院的大二女生——江映蓉,经过选秀节目《快乐女生》半年多的“洗礼”,成为全国总冠军,终于从一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不久就成了年轻观众眼中的明星偶像。
杨光,一个胖胖的在歌厅、酒吧每天辛苦的跑场子的盲人青年歌手,在央视老毕的《星光大道》节目里,经过“周赛”、“月赛”、“年赛”的几轮选秀,成为一个新的“草根明星”。
电视就像星工场一样,是平民百姓得以实现梦想的星光大道。
电视让一些80后、90后、00后不再阅读经典名着,甚至让许多中年人也远离书籍。因为在儿童与成人构成的“电视观众”文化圈中,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孩子气”的退化降级,成为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
但是,不看电视,您知道流行什么吗?知道又涌现出了哪些歌星、影星吗?电视在引领您追赶时尚。
电视人每天做的事就是让自己的节目怎么有收视率,换句话就是怎么做好娱乐。
笑是娱乐、哭是娱乐、唱是娱乐、跳是娱乐、讲故事是娱乐、说隐私也是娱乐、教您做饭是娱乐、教您健康是娱乐、讲历史、讲科学都要娱乐……
电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要传递给你的信息碎片根据您的兴奋点和疲劳点进行有效地组合,目的是“让您不累”,“您的眼球不离不弃”。而“书”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娓娓道来、循序渐进。
这也是为什么有好多学者、专家不习惯做电视嘉宾,因为主持人常常“打断人说话,不让人把话讲完”,编导在录制之前总是嘱咐“说话要通俗易懂,一句能说清楚的别说两句”。但上过几次电视后,他们也就领会了、习惯了。
中国电视肩负政治职责
近年来,我国各家电视台为求得高收视率、高广告回报率,把重点精力都放在开发高收视、高娱乐化的节目上,一时间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各省级卫视上星频道,压缩了新闻和高品位节目,大量综艺娱乐节目、婚恋交友节目及低俗节目充斥荧屏。2011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终于下发“限娱令”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工具,广播电视具有的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和审美娱乐等多重功能中,宣传教育功能作为主功能应放在首位。《意见》明确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并对各类“带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作了播出时长和数量的具体要求。
交代这一背景,我想说的是,从全球电视业和我国电视业的发展看,我国的电视产业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严肃性,到市场化的娱乐性,再由娱乐性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担当社会服务与社会责任的性质转变。
这里我们看看世界各国,尤其是电视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对电视的认识是什么样的理念。西方对于电视基于两种价值理念,即把电视划分为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两个概念。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公共广播电视理念,认为电视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公共品,它关乎公共社会、文化传承等,非个人、非市场和集体价值取向,为所有公民服务和建构公共价值。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广播电视理念,认为广播电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商品,任何人只要在本国法律范围内,提供一种公众在一定价位能够承受起得的服务,都是公共服务。
公共广播(电视)的理念,最早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首任总经理约翰·雷斯在1925年提出的。当时主要是针对广播电视追逐利润、滥用媒体权力的现象,提出必须建立一个超越利润与娱乐局限的全国广播电视制度,就是“公共服务广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简称PSB)。英国也一度引领欧洲乃至世界公共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潮流。随后,以日本NHK(1926年成立)、澳大利亚ABC(1932年成立)、韩国KBS(1953年成立)、美国PBS(1969年成立)为代表的公共广播机构也依次建立起来。作为一种电视体制,公共电视因其不以追求商业利润而其具有的独立性、公正性,在许多国家的广播电视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商业电视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公共电视追求的公众利益最大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世界广播电视体系出现了向私有化、商业化发展的趋势,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生存和发展越显艰难,垄断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开始向双轨制和多元化方向转变,发生着从“公众之上”向“消费者至上”的转型。
以公共电视为主导的国家电视台从节目内容上就可以看出它所体现的公共服务主旨。
新闻、时事、儿童、教育、地区性和地方性资讯、体育报道等构成各国公共电视媒体的核心内容。人们把公共电视当作获取公正、客观的国内外新闻的主要手段。另外,公共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以及新闻播放密度和报道深度都远非商业电视所能比,新闻的严肃性、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更可靠,更值得信任。教育和儿童类的节目是各国公共媒体的第二大节目内容。提高公众对科学、艺术、历史方面的兴趣和认识,帮助公民完善社会道德和法制等的教育,引导公众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是公共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
中国电视担负“让人民了解国家大事”,传播精神文明、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