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老爷问阿凡提:“世上真有聪明药吗?”
阿凡提说:“有!巴依老爷。”
巴依老爷:“能不能给我一些。”
阿凡提:“可以。”
阿凡提转身捏了10个泥团交给了巴依,叫他每天吃一丸。几天后,巴依来问:“那聪明药该不会就是泥团吧?”
阿凡提答:“你确实变聪明了。”
巴依:“可我并不感到聪明啊?”
阿凡提:“那你就要再吃10粒。”
巴依:“……”
真是聪明也不是,糊涂也不行,让你左右无路,前后碰壁。
一个人去考汽车驾驶执照,口试时,主考官问:“当你看到一只狗和一个人在车前,你是轧狗还是轧人?”
“当然是轧狗了。”男子答道。
主考官摇了摇头说:“你下次再来吧!”
那男子颇不服气:“我不轧狗难道还轧人不成?”
“你应该刹车!”
主考官提出的是一个“两难问题”,回答这种问题需要灵活的头脑,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对方的圈套。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意和我们为难的人,我们也不妨利用类似的问题给对方以适当的教训。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供借鉴。
河南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克扣长工的工钱。
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天请大家只为袁大总统占了皇帝,咱们喜庆喜庆。”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200两白银,只是有个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一个个只好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7个蛋,3个‘双黄’的,4个……”
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就一摆手说:“听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10个蛋哟!哈哈哈……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6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奴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200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在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再说,他总不能平空认一个姑奶奶吧?所以,只好拿出200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奶妈。二难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你可能被它难住,也可以巧妙地用它来对付“难缠的人”。
指桑骂槐使对方有口难辩
明宪宗时,太监汪直弄权,气焰不可一世,私兴大狱,无恶不作,手下的两名爪牙王越、陈钹分居文武要津,朋比为奸,弄得朝政日非,路人侧目,敢怒而不敢言,宪宗犹蒙在鼓里。
当时有一位太监,名叫阿丑,此人多才多艺,言语诙谐,富正义感,很得宪宗喜爱。他经常在宫里演戏,为皇家红戏子。有一次,宪宗叫大家演戏娱乐,阿丑演一出“醉酒”。他一出场,就左斜右倾地作醉酒状,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如珠,诙谐百出。
另一扮路人的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大喝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
阿丑毫无感觉,不肃静也不回避,还指东画西地骂:“什么大官小官,黑猫白猫,你行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绕道滚蛋?”
那人又大声喝道:“圣上驾到!”
阿丑依然不动,继续喃喃醉语:“圣上还在睡梦中哩!圣上比我还醉,更糊涂喔!”
两次吓他不倒,那人再一声大叫:“汪太监驾到!”
阿丑这下子可不同了,他面露惊惶,“噗”地一声俯伏在地上,口称:“死罪死罪!”
那人问他:“我刚才叫圣上驾到,你毫不害怕,为什么一听到汪太监到就怕得要死呢?”
阿丑即答:“我只知道有一位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其人?”宪宗看到这里,很不高兴,继而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因,从此便开始注意汪直,渐渐疏远他。
至第二次宪宗又要看戏的时候,阿丑却演起武术来了。他手持双斧,在舞台上耍了轮功夫,然后唱起了霸腔:“本英雄汪某是也,东拿西抢,横行天下,战无不胜,贪无不得,全靠这两只板斧!——好不厉害也,左手一扬,日月无光,右手一挥,人头落地,管他血流成河,本英雄正好中流击节,任他尸横遍野,我正好横槊赋涛。”
他在台上如此耀武扬威,那扮演旁人的人,拍手叫好一番之后,插嘴问他:“汪勇士,你说这双斧如何了不得,不得了,究竟这两个家伙叫什么名字?”
阿丑唱答:“两对活宝是冤家,杀人放火天不怕,朋比为奸谁敢问,横行霸道问你怕不怕!此家伙王越、陈钹是也!”宪宗虽然看得好笑,心里却更加明白了阿丑话中所指。等到御史徐诱上疏奏劾汪直的时候,即下决心把汪直流放到边疆,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在这里,阿丑用“指桑骂槐”的方法提醒宪宗,终使其心知肚明。“指桑骂槐”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原来的解释是:“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立,行险而顺。”现代多用来形容不直接表达某一意图、意见、见解,而是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言此及彼、指东道西,借着一件事物或虚构点什么,打牛射马地发其牢骚;表面上骂的是这个人或事,实际上里却是骂另外一个人或事,也就是平常俗话所说的“指着和尚骂驴”。用“指桑骂槐”对他人进行警告、暗示和批评,不仅讥讽意味大,而且效果也很好。
相传有个村姑叫玛丽,嘴尖舌薄,常常以愚弄他人来取乐。一天早晨,玛丽站在门口,啃着面包。这时,年过60的斐尔逊老人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从她面前经过。玛丽灵机一动,朝他喊道:“喂!吃块面包吧!”斐尔逊老人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玛丽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你的毛驴。”说完,她得意地一笑。斐尔逊老人听了非常气愤。他猛然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说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怎么会有人请你吃面包呢?”
“啪,啪”,斐尔逊老人又在驴屁股上抽了两鞭,说:“看你今后还敢不敢说谎!”说完,便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玛丽想使用指桑骂槐术愚弄斐尔逊老汉,不想老人以牙还牙,让玛丽自取其辱。
指桑骂槐的方法是通过骂其他事物而达到骂论敌的目的,因而如何选择一个能与对方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加以谴责是施用此法的关键所在。从前,有一个地主闲着没事,常出些难题刁难人,来显示自己的本领。一天他戴着眼镜,身穿长衫,手撑凉伞,出外游山玩水,被一个正在耕地的农民看见了。农民对着牛狠狠地骂道:“瘟牛,东晃西荡不走正道,眼瞎啦!”说着就是一鞭子。
地主听后越想越不对味,这不明明是在骂我吗?他站在地头不走了,想等农民耕回来时狠狠地骂他一顿。
“嗨!嗨!”农民赶着耕牛过来了,快到地头时,农民突然松了手上的犁,然后一手拉牢牛绳,一手抓起泥巴,使劲往牛屁股眼里塞。地主正瞪圆双眼准备发作,一看农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忍不住笑了。他问农民:“喂,你这是干啥?”农民高声回答说:“我算计它等会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这里农民巧妙采用了指桑骂槐的方法,通过与地主某些行为有相似性的牛,达到了谴责他人的目的。
我们也可以虚构一个与对方有相似性的东西为骂的对象来达到羞辱对方的目的。
有个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很长时间了还无启程之意,主人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一次两人面对面坐着喝酒,主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又拿一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瓷瓶快投完了,只留下一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这个主人通过虚构与对方有着“不走”这一相似性的“虎”为谴责对象,表面是在骂虎,实际上是谴责对方的厚颜无耻,表达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值得注意的是,指桑骂槐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只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场合,比如为了对付恶意中伤者才可以使用,如果滥用此法去攻击同事和朋友,只能导致众叛亲离的恶劣后果。
例如,甲坐在路边,见乙抓着一只鸭子走来,甲问道:“喂,你和这头猪在一起干什么?”乙说:“这不是猪,是鸭子。”甲马上说:“我是跟鸭子说话呢。”甲指桑骂槐攻击对方是猪,这是不道德的。
某一居民小区内,三个居民家发生了争吵,引来了小区干部及民警前来调解。原来一姓张的女士因与其两家邻居不和睦,为了泄愤,她竟将自己养的两只小狗起了两家邻居孩子的小名,分别叫“贝贝”和“园园”,张女士与丈夫出门遛狗时,时而骂园园,时而骂贝贝,什么“坏蛋”、“不是东西”。不久两家邻居分别找到其丈夫质问为什么要骂孩子。民警要求张女士给狗改名,张女士竟说,这狗名叫熟了,哑巴牲口改名也听不懂,还是给人改名吧。张女士滥用指桑骂槐法去攻击邻居和朋友,也是有违人情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