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舍得智慧全集
28312200000002

第2章 感悟人生,品味舍得智慧(1)

佛经上说,“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万物循环往复,世事沧桑变幻,人生沉浮不定,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统一。

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有舍。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于舍得中见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

人生取舍,有舍有得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关键时刻,你必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出果断的判断和取舍。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选择正确方向,放弃那些可能成为累赘的一切。这样,才能轻装前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舍得”一词,原是佛家语,本义是讲人生总会有舍有得。舍得之间互为因果,就好像装满水的杯子,只有把水喝掉或者倒掉之后才能再装。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惜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面对现实中的种种诱惑,又有几人能真正参悟“舍得”二字所蕴含的玄机?“舍”什么,“得”什么,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何取舍只在于我们一时的选择和决定。人生取舍,有舍才有得,其关键在于舍得放弃。

每个人都应学会适时适当地选择,懂得恰到好处地放弃是非常必要的。

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航标,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放弃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获得幸福和满足。

从古至今,有无数着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却得到了天下的一时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英台舍弃了世间的一切繁华,化作一只蝴蝶,却得到了海枯石烂和天长地久的爱情;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苟活,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反思、十年的历练,他又重新夺回了天下;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过上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才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在牢中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写成了《史记》,完成了一部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恢弘史书;钱学森舍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挡,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得到了国人的赞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捷克和波兰时,面对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他放弃了总理的身份,双膝跪下,虔诚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两个穷樵夫一直靠上山捡柴为生。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要知道,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忧!于是,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打算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他欣喜之余,便和同伴商量,打算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因此,他坚持不愿换麻布。见同伴不听,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走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一大堆黄金。他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放下肩头的麻布,并劝同伴放弃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理由,不愿丢下棉花;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一担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突然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使他无法再挪动半步。背棉花的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着黄金的同伴回家了。

两个穷樵夫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你必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出果断的判断和取舍,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选择正确方向,放弃那些可能成为累赘的一切。这样,才能轻装前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由此可见,鱼和熊掌往往是不能兼得的。人生取舍也是如此,有舍有得。

正如一首小诗所写:

不舍弃鲜花的绚丽,就得不到果实的香甜;不舍弃黑夜的温馨,就得不到朝日的明艳。

自然界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生几十年的漫漫旅途中,有山有水,有风有雨,有舍弃“温馨”和“绚丽”的烦恼,也有获得“香甜”和“明艳”的喜悦。人生就是在舍弃和获得的交替中得到升华,从而到达高层次的大境界。

有人说:会生活的人(成功的人)最懂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一旦我们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尺度,就等于拿到了人生成功的金钥匙。

舍即是得,焉知非福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拥有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

一个人不可能毫无失去就完全拥有,那不是真正的生活,也没有了生活的意义。有时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失去让我们发现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也因此,这样的获得和存在会更让人珍惜。

何谓得?得就是拥有;何谓失?失就是失去。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拥有时,并不代表如意;失去后,也并不表示结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得失相伴循环往复的过程。

富有人生沧桑经历的导师告诉我们:得到的时候,不要矫饰;失去的时候,不要言败。人生不仅要经得起成功的洗礼,更要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得失成败之间,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人生处处有得失。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有一个国王与智慧大臣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国王喜爱打猎。有一次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截食指。

国王剧痛之余,立刻召来智慧大臣,征询他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方面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在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进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不料却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祭奠仪式刚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放下祭坛,驱逐其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曾说,断指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释出,并当面向他道歉。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难道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由此可见,在得与失之间,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而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没有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没有扭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你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塞翁失马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有一位住在边境的老人,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件事,都来安慰他。没想到老人却对前来劝慰他的人笑着说:“丢了一匹马没什么,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们听了老人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件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没过几天,老人的话却得到了验证。丢失的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骏马。

邻居们向老人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可是,老人反而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他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不以为然,以为他故作姿态,明明心里高兴,嘴里却不说出来。

老人有个独生儿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被自家的马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呜嘹亮,很是喜欢,于是便每天都骑着出游,得意扬扬。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把腿摔断了。邻居们听说后,纷纷登门慰问。老人却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众人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摔断了腿怎么算得上是福气呢?

可不久,老人的话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匈奴兵大举入侵,年轻人都被强征入伍,唯独老人的儿子因为断了腿,逃过了当兵的命运。

后来,入伍的青年大都战死在沙场,老人的儿子因未入伍而保住了性命,和家人开心地生活在一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就是上述故事告诉人们的一个哲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数千年前古代的哲人就深刻地揭示了得与失、福与祸之间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得与失,福与祸,可以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拥有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一个人不可能毫无失去就能完全拥有,那不是真正的生活,也没有了生活的意义。

有时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让我们发现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因此,这样的获得和存在会更让人珍惜。

人生在世,时时会有得有失。得与失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得到了名利,就失去了普通人的自由;得到了财富,就失去了淡泊的欢怡;得到了事业的成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同样,失去了利益,还有亲情的拥抱;失去了成功,还有再来的机会;失去了权力,还有人性的淳朴。

大舍大得,以舍为得

要想得之,必先舍之。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得之,不想舍之。

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舍是得的前提,敢大舍的人才能大得。

舍得舍得,大舍大得,以舍为得。“舍”与“得”之间关系紧密,即“舍”是因,“得”是果。舍不得“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献,得舍得“舍”。不付出、不奉献、不愿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机取巧,是不劳而获。而任何方式的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最终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惩罚的。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又要能给人利益。

《四十二章经》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舍得舍得,以舍为得。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时,不“舍”去冗长的赘语,便无法成为精简的短文;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败叶,它就无法长出嫩绿的新芽;出家僧侣不能割爱“舍”亲,便不能云游四海、弘法利生;古圣先贤如果不能“舍”己为人,便不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播种,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有一个人外出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竟然掉到深谷里去。眼看生命危在旦夕,这个人双手在空中乱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么敢不听您的话呢?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这时佛陀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抓住树枝的手放下!”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最大的障碍。谁要是敢舍,就像这个人松开抓住树枝的手,舍掉自我,那么他就真的能大得。这就是大舍才能大得,敢死才能活,敢大死才能大活的道理。因为在你松手、舍弃自我的一瞬间,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举动之后,你就会悟到生命的本质,悟到幻相与真相,从而获得心灵大自由、精神大解放、生活大机遇。

“得”建立在“舍”的基础之上,但“得”的获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

有“舍”并不一定有“得”,而不“舍”则一定不会有“得”。如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都曾进行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所在国家或地区亦曾为他们花过不少钱,都有所“舍”,但赛场上奖牌只有三枚,冠军只有一个,绝大多数人与奥运冠军甚至与奖牌无缘;但如果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舍不得“舍”,则肯定拿不到奖牌,更不可能拿到金牌。

过去,有一个人家里老鼠成灾,主人就找了一只猫回来捕鼠。

这只猫很会捕鼠,但是也咬鸡。一段时间后,主人家的老鼠没有了,同时鸡也差点儿被咬死了。于是,儿子对父亲说:“我们为什么还要留着一只专爱咬鸡的猫在家呢?”父亲告诉儿子说:“这里面有这样一个道理,老鼠不但偷吃我们的粮食,而且还咬坏我们的衣服,如此横行下去,我们就会挨饿受冻;没有了鸡,我们只是暂时吃不上鸡罢了,但是比较一下,这和挨饿受冻又差着一大截,我们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要想过上不挨饿受冻的日子,就必须养猫舍鸡,付出代价才能有收获。

这就是要想得之,必先舍之。可是,世人常常只想得之,不想舍之。只想得,不想舍,贪得无厌,最后的结果是失去更多。舍是得的前提,敢大舍的人才能大得。

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我们要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就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敢于舍弃,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