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此懊恼不已,但是更懊恼的事情还在后头——过了不久,国王带着公主,亲自在城楼上宣布:“谁能贡献自己的财富,就把公主嫁给他。”原来,国王并不相信自己已经拥有了所有财富。
公主实在太美丽了,但是人们已倾尽所有,如今也只能暗骂自己当初太傻。其中有一个年轻人,他非常爱慕公主,但苦于已经身无分文,无法遂愿。时间一长,居然相思成病,日渐憔悴。
他的母亲是个寡妇,她非常疼爱这个唯一的儿子。寡妇焦急地问他:“可怜的孩子,你得了什么病?居然病成这样?”
儿子说:“我爱慕公主,可是不能和她交往,必死无疑。”
“但是所有的财宝都进了国王的仓库,我们到哪里去弄钱呢?”
寡妇一筹莫展。
儿子听了更加绝望。
“我想起来了!”忽然,寡妇看到了丈夫的遗物,她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了一枚金钱,你如果非要娶公主的话,就去把坟墓挖开,把那枚钱交给国王吧。”
年轻人果然找到了那枚钱。他来到皇宫,把钱交给了国王。国王问他:“所有的金银宝物都进了我的仓库,难道你发现了地下的窖藏?”
年轻人说:“我没有发现地下窖藏。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时,曾经在他口中放了一枚钱。我就去挖开坟墓,拿到了这枚钱。”
“什么?你是说这是死人的钱!”国王大吃一惊,不禁感慨地说道:“我收敛了那么多的宝物,想把它们带到后世享用。可是你的父亲却连一枚钱也带不走,我要这些珍宝又有什么用呢?”
此后,醒悟的国王把财宝分发给了臣民们,一心教化民众,他的国家因此逐渐兴盛。
可喜的是国王及时的醒悟,及时地放下名利,放下自己的贪欲,放下了他一味的追求,最后他得到了国家的逐渐兴盛。
欲望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往往使人丧失理智、蒙蔽心智,甚至忘却了生命的本质。生活中,最可怕的不是洪水、猛兽和大火,而是自己永远难填的欲壑。如果不能放下欲望,正视名利,你必将失去快乐,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一句话说得好:金钱猛于虎。
村子里住着一对朋友,一个是猎人,一个是樵夫。一天傍晚,他们在林边散步。突然,一个哲学家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
“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害怕?”樵夫问哲学家。
哲学家说:“树林里有一个吃人的东西。”
“树林里有老虎吗?”猎人问他。
“不!”哲学家说,“比老虎厉害得多——我在挖草药时,居然挖出了一堆金币!”
二人一听,觉得非常好笑,心说:“挖出金币还吓得魂不附体,这个哲学家真蠢!”他们问道:“你在哪儿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哲学家说:“那东西真的会吃人!你们不怕吗?就在那片树林里。”说完,哲学家就走了。
二人立即跑到哲学家所指的地方,果然发现了一大堆金币。
“那个人真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哲学家!”樵夫对猎人说,“居然把这么宝贵的黄金说成是吃人的东西。”
“别管那么多了,我们赶紧想办法把这些黄金运回去吧!”猎人比较务实,他说,“这回我们可发了。不过现在把金币拿回去不太安全,必须在夜里偷偷拿回家里。这样吧,我们留一个人在这里看着,另一个人回家去拿点吃的东西。”
樵夫想想也是,于是赶紧往家走,准备饭菜去了。
留下来的猎人心想:“你也是个蠢人!我怎么会和你平分这些金币呢?等你再回来的时候,我一刀……”
走在路上,樵夫也在寻思:“我先回去吃饭,然后在他的饭菜里下毒。他一死,黄金就全是我的了。”
很快,樵夫带着饭菜回到了树林里。猎人早已等候多时,冷不防地给了樵夫一刀,樵夫当即毙命。猎人对着樵夫的尸体说:“可怜的朋友,是黄金要了你的命。现在,我该吃饭了,我知道你的手艺一向很好。”饭刚吃了几口,猎人感到腹痛如绞,几分钟后便一命呜呼。临死的时候,他说:“哲学家说的真对啊!我当初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世界上能够处理好金钱关系的人很少。是金钱把快乐变成烦恼,把幸福变成忧伤;是贪欲把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最残酷的冷血杀手。另一方面,人们又总是低估自己心底的物欲,往往在最后一刻才幡然醒悟——金钱不过是身外之物,生命、情感、品德,都比金钱更宝贵。所以,面对名利,我们不妨问问自己:金钱固然重要,名利固然让人欣喜,可是失去了生命和亲情,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哲学家说:“人活着,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然而生活中,又有几个能够抵挡金钱的魔力?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为金钱打拼,用健康、用快乐、用亲情,用一切代价去赚取永远无法赚完的金钱,甚至为之迷失、被它葬送。所以,每个人,包括你我,是时候放下名利了。当你想开了这一点,你会发现,我们想要的,不过是一种内心坦荡、顺其自然的生活。甚至于放下了一味的追求,我们反而得到更多。
所以,请放弃贪欲,珍惜生活。
适时放弃,收获更多
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都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荣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那就无异于害人害己了。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看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人们一种极为普遍的心态。在很多人心目中,认为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可以算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实,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成名、成家,而在于面对现实,去努力为之,去尽情享受生命,去细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每一个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都应该注意节制,不然,把荣誉和权力看得过重,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把它们追求到手,那就无异于害人害己了。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
焦耳,这个名字在我们中学学物理时就很熟悉,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沿袭多年的热质说,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从1843年起,他前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才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迈尔只是预见到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他焦耳。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使得迈尔陷入了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此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不幸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即使是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导致的悲剧,也为人们世世代代所遗憾和谴责。
由于权力地位与名利连在一起,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争夺权力地位的斗争。
这种斗争往往环环相扣,一旦投入其中,便会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所以说人生诸多烦恼,多由贪婪权势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贪婪权势招致。因此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得“取之有道”。
小仲马的“拥有真实的高度”对此进行了确切的阐释。
小仲马是法国着名小说家大仲马的私生子。受父亲影响,他也热爱文学创作。不过一开始,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大仲马得知后,便对儿子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情况也许会好些。”
“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膀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小仲马固执地说。后来,他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编辑们把他与鼎鼎大名的大仲马有所联系。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小仲马收获最多的仍是一封封退稿信。
但他始终没有沮丧,仍然笔耕不辍。后来,他的长篇小说《荼花女》
以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编辑与大仲马合作多年,他发现寄稿人的地址正是大仲马家的地址,便怀疑大仲马另取了笔名。可是为什么写作风格也变了呢?带着疑问,编辑迫不及待地来到大仲马家。当他得知作者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仲马时,不禁疑惑地问道:“您为什么不在稿子上写上您的真实姓名呢?”
“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小仲马说。
小仲马可以接受父亲的建议,早一些品尝成功、享受胜利,但是那样,他将失去独立的人格尊严,更无法品尝到那个最甜的苹果。只有暂时放下那些虚伪的赞赏,用自己的能力去打拼一个“真实的高度”,才会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
功成名就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并不难,只要用勤奋和辛劳就可以换取,就是需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拼搏。
世间有许多诱惑:桂冠、权贵……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最美、快乐最贵。我们想要活得潇洒自在,要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做到:学会淡泊名利享受、割断权与利的联系,无官不去争,有官不去斗;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时光。这样就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惬意。否则,太看重权力地位,一生的快乐都会毁在争权夺利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所以,适时放弃,你或许收获更多。
不为盛名所累,成就真实自己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标。做人就是做人,千万不要为名声而做人,不要为了使人知道而做人。培根说:“重虚名的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的虚名所奴役。”
虚名,指的是一种虚假的名声、荣誉,是人刻意追求的身外之物,它往往对人没有切实的帮助,只能使人产生烦恼。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把追求名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处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就会超出限度和理智。人一旦超出限度、超出理智时,常常会迷失自我。此时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而是名声要你干什么你不得不干什么。这样岂不是变成了名声的奴隶了吗?
《明星与女工》的对话,或许能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电影明星洛依德开着一辆法拉利跑车进入一家检修站,一个女工接待了他。
这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的关貌让洛依德心猿意马,她灵巧的双手更让人一看就知道她不是普通的花瓶女。唯一让他不太满意的是,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大名鼎鼎的影帝,而这个女孩子对他却没有丝毫的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洛依德试探着问。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女工手脚麻利,很快检修完毕,“您可以开走了,先生。”
“小姐,您可以陪我兜兜风吗?”洛依德恋恋不舍。
“不!我还有工作。”对方居然拒绝了他。
“这同样是您的工作。”洛依德可是个情场高手,怎么会轻易放弃?他笑笑说,“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女工同意了。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的嘛。”洛依德一边坐到驾驶座上,一边回答。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什么问题,您送我回去吧。”女工说道。
“怎么,您不想再陪陪我了?我再问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既然您喜欢看电影,那您知道我是谁吗?”
“当然知道,您一来我就认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女工平静地回答。
“既然如此,您为何对我这么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