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财富的获得,无非是提供一种资源或服务,应该明白所处时代的环境中的经济走势。虽然不必成为经济学家,但一定要知道目前社会最缺的是什么,然后积极地去行动,这一切部来源于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如果能认识眼前的世界,那就不会没钱花。
关注政府行为,确定投资取向
与寻找政治形势变化前的各种征兆相比,关注政府行为,从政府行为中查得有用的信息,确定投资取向,相对来讲要容易得多,因为它比前者更加具体。但是,庸人却很难做到这点,因为他们缺乏企业家战略性的眼光和无所畏惧的魄力。
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给一个地区优惠政策,使这个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也可以给一个行业优惠政策,使这个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当然,它也有权力制定出政策抑制某个地区或某个行业的发展。在政府制定出优惠政策之前,就率先把资本投入到政府计划发展的地区或行业,往往能够使一些人一夜暴富,从经济拮据的寻常人变为腰缠万贯的百万富翁,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要看企业家的眼光和魄力了。
百龙集团公司总经理孙寅贵就具有这样的眼光。当孙寅贵的企业生产出亚都加湿器和百龙矿泉壶后,这些产品在各大城市卖的风风火火。而就在这时,“不安分”的孙寅贵开始考虑向其他领域投资了。他苦苦寻找着投资机会,终于看中了青岛这块风水宝地。
青岛是一个有着良好投资环境的城市,它有一个黄岛经济开发区。为了使黄岛经济开发区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山东省及青岛市已经投入了40多亿元人民币对其进行开发,与此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
但在那个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愿意来黄岛投资的客商却不是很多,所以黄岛的地价也一直很便宜。
孙寅贵听说这个消息后,赶紧到处收集信息资料。后来,他打听到了客商们不愿意到黄岛投资办企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交通不方便。青岛到黄岛中间隔了几公里的海面,每次轮渡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一旦碰上大雾天气就可能连续四五天不能通航。对做生意的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谁都拒绝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地区投资。因此,许多原来对黄岛有兴趣的客商纷纷退步抽身。
孙寅贵得知这种情况,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他想到的是,既然青岛政府已经在黄岛投下了40多亿元的资金,就绝不会对此撒手不管,早晚会给投资者“开路”的。
根据这样的判断,在1992年初,孙寅贵毫不迟疑地拿出200万元资金买下了3.3公顷土地的使用权。
此时,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的精神已经得到传达,各地政府纷纷做出大力推进改革的行动。青岛市委书记也宣布,要将处在闹市区的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拍卖给企业,建成商业中心,以促进青岛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孙寅贵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同时他也知道自己的步子迈小了。亡羊补牢,永不为迟。他立即与青岛市有关部门谈判,又签下了购地6.6公顷的协议。
想他人之所未想,见他人之所未见,行他人之所未行,是人们获取财富的一大秘诀。
孙寅贵好像先知一样,就在他签下了购地6.6公顷协议后不到一个星期,《青岛日报》就报道:青岛市决定修建由市区到黄岛的海底隧道。消息一公开,黄岛经济开发区变成了一个经济热点,它的地价直线上升。而孙寅贵因为早就签订了协议,他按着当初很低的地价用500万元购买了6.6公顷的土地使用权。
就在孙寅贵在青岛市政府办理购买手续时,有一位商人表示愿意用2000万元的高价购买孙寅贵6.6公顷的土地。而孙寅贵却回答道:“对不起,你就是出3000万元的大价,我也不会卖的。”
人们不禁惊愕,这个孙寅贵也太贪心了吧,500万元的东西一转手就净赚2500万,这时不卖为了哪端呢?此时不卖又更待何时呢?
然而企业家毕竟与众不同,他们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打动。因为他们要成就大事,并不是只追求华丽的生活。
这时候孙寅贵不卖那块土地,是因为他又捕捉到了一个政治信息,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邀请了韩国外相,在近日即将来中国参观访问。孙寅贵对这件事很关注,在他看来,韩国外相访华,两国关系很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可能建立外交关系。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与山东半岛一衣带水,而青岛又在山东半岛的最佳位置上。就是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才限制了韩国人在山东的投资。如果中国与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青岛就必然会成为韩国商人的首选目标。
果然不出孙寅贵所料,韩国外相来北京后,没两天就谈妥了建交问题,签订了建交公报,而且卢泰愚总统不久后也将访华。
消息传出后,黄岛的地价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一涨再涨。孙寅贵那块花了500万元买来的土地,如今已达到6000万元了。
从孙寅贵购买黄岛土地这一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政策对企业经济行为的重大影响,可以看到政治信息的重要性。
抓住信息,及时决策
抓住政治信息,提前做出决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政治现象远远要比经济现象复杂,它常常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良好的感悟能力和深邃的洞察能力,是不可能捕捉到真实的政治信息的。
政治本身具有复杂性,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更加五花八门,真实的信息与虚假的信息交织在一起,让人真假难辨。企业家如果按照虚假的政治信息决策,可能会分文不收,甚至会发生投资错误,最终连本钱也赔进去;如果按照真实的政治信息决策,则有可能使自己的资本成倍增长,一夜之间成为富豪。
要辨别出真假政治信息就是要透过政治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最后态势,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各项行动,做出正确决策。
见缝插针,生财有道
政策乃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规章,往往是依据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制定的,对社会的进步起到行政命令式的推动作用。因此,新政策的出台,对于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群体提供了一个通行证。
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实行干部的“四化”标准,一大批青年干部登上了政治舞台,老干部的离休、退休政策,使原来的职位出现了大量空缺,这对许多有志于从政的人,无疑是不容错过的机会。
回顾20多年前,国家恢复高考的政策,使成千上万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对科学研究资助的政策,使许多学者获得国家课题,取得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成果,并因此获得研究事业的巨大成功。像这样的事件,数不胜数。在我国,事业的成功与国家政策的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就是中国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机遇源”。
善于见缝插针、生财有道的商人,是最会“投机”政策变化的人,他们常常利用国家或地方新颁布的政策,制定企业的防御或进攻计划。这是一种见效快、利润高的企业经营方略。在这里,获得成功的钥匙就是时刻注视并最早获取法规的变化信息,争取在这些法规开始发生效力的时候乘市场之虚而入。
例如: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十分重视搜集和掌握别国的政策信息,并善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开发决策。“奔驰”汽车价格很高,比日本汽车高出几倍,但是“奔驰”车能走出国门,奔驰在世界各国的道路上。其主要原因除了它的质量过得硬以外,善于利用法规信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前些年,奔驰公司了解到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制订城市防污染法规,于是立即研究对策,研制出一种可以过滤汽车尾气的空气滤净器,把它安装在新出产的“奔驰”车排气管上。这种滤净器的滤气功效达90%以上。不久,各国的防污染法规相继生效,污染空气超限的汽车被迫淘汰出街。这时,“奔驰”汽车便在国际性的“汽车商战”中独树一帜,受到各国驾车者的青睐。
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商人都与一定的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紧密联系。纵然,优良的环境易使优秀脱颖而出,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政局动荡的时候,纵观古今,横览世界,动荡坎坷时时有,成败沉浮平常事,凡脱颖而出的往往是能审时度势、把握国家政策调整之机遇的人。
中国的亿万富翁,福海实业集团老总罗忠福语出惊人:中国需要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经济政治学,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必定先是政治家。他将自己发家致富的秘诀归结为,依靠政策赚钱。1986年他实地考察华东华南,相中了环境幽雅、前景好、潜力大的珠海。并将实业的重点向房地产转移,因为他觉得国家很有可能启动房地产市场。1988年,他掌握并深入研究了珠海市的远期规划发展蓝图,重拳出击,联合贵州、深圳几家公司一同订下了拱北海关旁、拱北边防检查站等四块土地。当时全国治理整顿,三家合作公司调走资金,退出合作。罗忠福不得不将其他三块地皮出让,以保住拱北新海关前福海大酒店这一重点工程。1990年中国的房地产一度萧条,而罗忠福却吃准了政策,相信国家不会冷眼旁看,目光停在了白藤湖这块未来的黄金土地,投资近亿元买了白藤湖50多万平方米的地皮,并抓紧时机开发湖中湖花园别墅区,1992年初,房地产开始复苏,罗忠福已将“湖中湖”第一期的120多栋别墅在香港推出,很快被抢购一空,首期就收到近2亿元。福海大酒店也为他带来了相当丰厚的利润同报,罗忠福就是吃透了国家对房地产的基本政策和可能的调整,从而抓住了发财的契机。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来说,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这种“中国特色”决定了在总政策方针稳定的前提下,必然存在某些具体政策的不稳定性。处于调整过程中的企业家应该使自己的每一步都符合共和国发展的需要,要想成为经济大潮的冲浪者,就得下功夫研究政策,吃准“气候”。所谓企业家抓住机遇,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善于抓住政策调整的契机。在中国,政策就是机遇。掌握地方小政策可以赚小钱,吃透国家大政策方能赚大钱,只要能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你就牢牢地抓住了走向辉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