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赞赏信任
28323000000036

第36章 管教孩子时也要掌握适当的时机

教育是一种手段,甚至是一门艺术。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握住时机,用寥寥数语就教育了孩子,而失败的父母总是在不厌其烦的唠叨中对孩子进行灌输式教育,不仅遭到了孩子的厌恶,甚至还影响了亲子关系。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懂得教育的艺术,在恰当的时机中对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以下是几个教育孩子的绝佳时机。

(1)生日时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2)就餐时

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3)交际时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4)旅游时

给孩子讲解名胜古迹来历或故事的同时,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乱丢瓜皮果壳等。

(5)家务劳动时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孩子三四岁时教其从诸如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6)有成绩或过错时

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使孩子养成知错即改的好习惯。

(7)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学习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8)享受成功喜悦时

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去奋斗。

(9)孩子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一些发明家、科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10)有较大的集体活动时

父母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以培养其遵守纪律,加强集体观念。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美国科学家)

6.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

教育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理特点来掌握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学龄前

千万不要忽略学龄前这个阶段,虽然这个时候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但恰恰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篇小故事让大家自己来发现其中的奥妙。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2)小学阶段

孩子刚刚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对学习是抱着很美好的一个想法的,作为家长应该也注意到了,学校所布置的作业,孩子总是不用家长提醒就自己按时完成,每天去上学的时候也总是很积极,因为学校在孩子的眼里还是很新奇的一个地方,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去了,是因为学校变了吗?不是,是因为家长的要求变了。

小学阶段本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学习1、2、3的时候就开始想着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父母双方都上班,没有时间管孩子,给孩子报个班好有人看管着;但更多的则是坚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都有”这样一些信条,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导致最后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适当的选择一些课外辅导课程,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确是有好处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凡事“过犹不及”,有没有想过,孩子面对着没完没了的课外辅导,心里是多么痛苦和无奈,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导致孩子厌学,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专家建议父母给小学阶段的孩子一定要报辅导班的话还是应该以突出智力开发、能力训练为主,并且数量不要太多。要留给孩子一些玩耍的时间。

(3)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讲都是属于中学阶段,但是因为初、高中的孩子在年龄上、心理上实际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阶段不仅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最佳年龄阶段。

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学生都要有很长的一段适应期。因为小学的时候,知识的难度有限,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更是无微不至,甚至生活起居都要顾及到,而且小学阶段,孩子所面对的学生范围比较小,所以,孩子们总是感觉到自己是很优秀的,这个时候的心理也是比较自信的,但是升入初中后情况则有了很大的变化。

①所学科目增多了,学习难度相应增大。

在初中都会开设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一系列课程,这对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

②老师的授课方式有所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上不再是小时候孩子所熟悉的那种“保姆”式的教育方法,而是逐渐开始锻炼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个时候,孩子因为刚从小学阶段过来,所以不适应,觉得老师好像不关心自己了。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及时的进行关怀,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③准备功课的时间增多。

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都是具体的,比如说第一题,第二题等等这样很明确的题目,但是中学则不然,老师经常会留一些“熟读这篇课文”、“预习下一课生字词”等这样软性的作业,这在一些学生眼里,就好像不是作业似的。

其实不然,这些软性的作业恰恰是课前的一个必须的准备阶段,如果准备比较充分,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顺畅,如果准备不是很充分,则上课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个一个的小绊脚石,久而久之,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就会导致以后越来越听不懂,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成绩当然也就一落千丈了。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多督促孩子进行功课的复习和准备。

④学生自信心的变化。

升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了差距,在小学阶段可能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来,但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每个人对知识的认可、接受程度不一样,成绩自然也就分出了一个层次,再加上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学生的青春期,还要面对中考的压力,所以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因此,父母一定要多安慰孩子,更加留心孩子的日常举动,及时的和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关心和疏导教育。

(4)高中阶段

高中相比较初中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个延伸,不管是在学科数量上、难度上,还是在学习的要求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个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所遇到的青春期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明显的已经从心理上更加成熟,处事上也更加理智。

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绝对不能再发挥以前的“一言堂”,而是应该放平姿态,与孩子平等交往,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基本有了自立能力以及是非判断能力。也许这个时候的家长还有些不适应,觉得孩子还是不成熟,还是不肯放手,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吃喝拉撒都看顾着,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自理能力并引起逆反心理。

高考对所有的高中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有责任感的高中生在高考面前往往都会承担着过重的压力,所以家长能够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压力。但是,事实上很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大都把自己的焦虑变成更大的压力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好多孩子因为难以承受过重压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对处于高中时期的孩子,父母要用最大的精力和耐心与孩子进行沟通,防止孩子在青春期时候产生过度的负面情绪,影响了亲子关系。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在面对孩子变化的同时,也应该从方法、态度、期望值等各方面及时调整自己,而且还要克制自己的攀比心理。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不及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更重要。一个成功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

7.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时不会

踏足的“雷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的培养和今后的发展主要是由父母来塑造的,聪明的父母在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时,总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子方案,他们知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此来避免踏入教育孩子的“雷区”。

(1)雷区一:过度的保护

有时候,父母由于太注重表面的安全,而忽略了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纵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先天条件,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想玩时,大人会害怕孩子受伤而禁止他。如此的话,孩子便会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变得迟熟、孱弱多病,心智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无法面对困难。聪明的父母始终明白,关怀是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而并不是行为上的干预。过分的干预会令孩子反感,也妨碍他发展潜能。

(2)雷区二:过分宠爱

聪明的父母知道对孩子有节制的爱,因为家长如果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必动手,会使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依赖、迟熟、不能忍让、也不懂自己照顾自己,即使表面看来柔顺温和,但当孩子长大,需要面对难题时,就可能出现性格突变。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事,养成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3)雷区三:揠苗助长

聪明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的成功急于求成,而是慢慢培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年纪愈小,基本动作愈少则受学习或训练影响越大。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发育情况,强迫他提早学站、学走路、学写字……会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产生脾气暴躁、焦虑、冷淡、退缩等问题,并且会拒绝学习,也不懂得与人和谐相处。

(4)雷区四:过分限制

聪明的父母不会经常以权威口吻规范孩子的举动、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因为那样做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慌之中,无法表达自己,只懂唯唯诺诺,不懂快乐,并使他失去自信,变得紧张、没有安全感,面对事情不知所措,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等。

另外,为了发泄不满,孩子会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当孩子长大,他更可能会对父母存有怀恨的心理,把以往积压的不满,发泄回父母的身上。

(5)雷区五:脸孔严厉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却又很吝啬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常常摆出一副长者的面孔责备孩子,以为这样才是教育,却使孩子无法在严肃当中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摆出严厉的脸孔,只会令孩子却步。

聪明的父母会避免用苛刻字眼责备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会温和地给孩子意见,或是赞美孩子,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小小的满足,这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6)雷区六:忽略孩子优点

中国人比较谦逊,不在人前称赞孩子,有时还会不经意地批评孩子。聪明的父母总是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由衷的欣赏孩子的优点。因为聪明的父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孩子的缺点,孩子只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仅影响其自信心,甚至会忽略了自身的优点而认定自己一无是处,更不思进取。

(7)雷区七:忽略孩子说话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时候父母会觉得很烦,而打断孩子的话,或要他收口;人家问孩子问题,父母却经常替孩子回答。

聪明的父母却从来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会剥夺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导致自我表达能力差,并且孩子会渐渐不再跟父母说话,而严重影响亲子间的沟通。

(8)雷区八:经常对孩子唠叨

多数的父母总是误以为多对孩子说几次,他就应该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时,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他的过失,叮咛告诫他应该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难处。孩子难免会感到麻木,变得了无生气,没有自信。

聪明的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教育适可而止,在不同的时机下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9)雷区九:嘲笑挑剔

有的父母会挑剔孩子的过失,经常把其缺点挂在嘴边,说话刻薄,用骂人的字眼嘲笑他“笨手笨脚”、“无用”等,甚至在别人面前斥责数落孩子,这些做法均会使他感到丢脸,严重损害其自尊,使其变得自卑懦弱,认为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情,不敢发展潜能,记忆力和创造力也因而大减,变得退缩、胆小、缺乏自信。

须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重新建立,有的甚至永远无法重新建立起来。另一可能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不但不会尊重父母,长大后还会找机会报复。

(10)雷区十:低估孩子能力

有的父母总是质疑孩子的潜能,处处要求他跟随自己意愿行事。孩子不能从失败中学习,变得依赖心重、惯于被命令、缺乏思考力。

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