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藏于心的9种真经
28359200000018

第18章 策经:拓展要有方略(2)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博览群书,通晓历史、人物传记、哲学、法律和科学;他还有非凡的记忆力,一读完讲稿或文件,就能立刻成诵,一字不漏背出全文。来访者漫不经心地提出三两个问题,麦克阿瑟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个半小时,使人无法插话。无论谈什么问题,他都能绘声绘色,中肯而简明扼要,使来访者从心底升起对他的无限敬佩。但麦克阿瑟在公众场合对成千上万人演讲时,却内容冗长,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言之无物,追求华丽的词藻,袭用优雅的古典语言,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想像力。在私下朋友间的谈话与面对成千上万的公众发表演讲,麦克阿瑟怎么会判若两人呢?毛病出在人格心理上。在与几个人谈话时,讲对说错,无关紧要,自由自在,宽松扭转,激发他妙趣横生语惊四座。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时,首先意识到自己是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武装部队总司令、五星上将和民族英雄,尊严、地位、声望的私心杂念的人格心理窒息了他原有的充满灵气、睿智和潇洒的演讲风格。正如李奇微将军所言:“麦克阿瑟盲目地渴望别人对他的赞誉崇拜,使他在公众场合伸手要荣誉,或者取他人之功据为已有。像一个电影明星,仿佛他举手投足、言词谈吐,都是在拍电影,存入史册。麦克阿瑟有强烈的自尊和虚荣。”

如果说荣誉是麦克阿瑟将军的目标的话,那么他对荣誉看得太重而导致了失败。

论辩中的猎取术是上乘的辩术。它不同于剑拔弩张的厉言驳话。辩者往往于不动声色中力挽狂澜,于不经意中显示机智,于平易中见其犀利。正如法兰西斯·培根所说:“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

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阿里森到一家客户推销新型的电动机。不料那家客户认为上一次购买的这家公司的电动机发热超过正常标准,他们的总工程师劈头就说:“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能买你的发动机吗?”阿里森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争辩无用,决意表示出和对方一致的见解,便说;“好吧,史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相同,假如那发动机发热过高,别说买,还应该退货,是吗?”工程师果然说:“是的。”阿里森说:“按标准,发动机可以比室内高出华氏七十二度,对不对?”“对的!”总工程师说,“但你的产品却比这高出很多,难道不是事实吗?”阿里森回避了此问,反问道:“你厂房里温度是多少?”总工程师回答说:“大约华氏七十五度。”阿里森兴奋地说:“好极了,厂房是华氏七十五度,加上应有的华氏七十二度一共是华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如果你把手放到华氏一百四十度的热水里,是会把手烫伤呢!”这一下,总工程师才明白阿里森的真正用意,尽管心里不太情愿认输,也不得不点头称是。阿里森这才点明宗旨:“那么,以后你不要用手去摸发动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结果,阿里森又成功地做成了一笔买卖。

阿里森采用的正是典型的猎取术。他先把自己的真正意图(与对方不同的歧见)掩藏起来,强调和对方相同的地方,在消除对方戒备心理之后,再一步步诱导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使其改变立场的目的。

在谈判中,当对方针对我方的弱点设置障碍以得到额外利益时,我方应以轻松自若的神情参加谈判,不要在对方面前表现出太多的恐惧或焦虑。如果你愈表现得重视,你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因为你已将自己置于绝难还价的地步。相反,你丝毫不看重对方以为奇货可居的东西,就等于把问题的包袱扔给了对方,倒使对方乱了方寸。

在谈判中常使用的欲擒故纵法就是很有效的猎取术。

面对谈判僵局,你巧用欲擒故纵方法,主动提出放弃进一步谈判或合作企图,另谋高明,对方很有可能就会做出妥协和让步,放弃原来的过分要求,与你签订协议。因为,“纵”会使对方觉得失去合作伙伴之后,自己不但得不到这个要求带来的大利益,而且连最起码的合作带来的最低利益也不能获得,不得不做出妥协和让步,抛弃过分的要求,这就达到了“擒”的目的。

再如前面提到的美国一家航空公司与爱迪生电力公司有关电价的谈判,面对自己的要求被拒绝,航空公司使用了“纵”的奇招,停止谈判,声明自己建厂,使电力公司感到若失去给航空公司供应电力,就意味着损失一大笔钱,于是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态度,表示愿意以优惠的价格供电,这就达到了“擒”的目的。这一“纵”一“擒”使航空公司控制了谈判的局面,迫使电力公司降低了供电价格。在具体运用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纵”是手段,“擒”是目的,“纵”要为“擒”服务;第二,要考虑好何时“纵”,何时“擒”,“纵”什么,“擒”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令人叫绝的欲擒故纵效果。

大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忍痛割爱换得半壁江山,只有“大舍”才能“大得”。

敢于开拓创新

求新求变,在创新变革中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是人类之所以前进的原因。这种品质一直潜藏于人类的头脑之中,正是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而如今,各方面的竞争都很严峻,如何生存不是问题,而如何生存得更好困扰着每一个人。对于想成大事的人,必须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开拓,才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在成大事的人的辞典里,最醒目的字眼便是“创造”,内涵最丰富的词语也是“创造”。创造力旺盛的人是生活的强者,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要富有创造力。

每个成大事的人都有一个创造性的大脑,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思维活动,当门被锁上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它会帮助你尝试另一条成功的路。

百万富翁往往拥有很高的创造能力:他们选择的职业既能获取巨大的收益,也能使他们投入激情。请记住,如果你喜欢你做的,你就能发挥出你特有的创造才能。美国研究智力的一流权威罗伯特·丁·斯特恩伯格曾经说过,有创造性能力的人往往喜欢他们自己选择的职业,而这正是他们一生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s my che-ese),它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成功的启示。故事主要是说两只老鼠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那些想成功的人们,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智能,动用自身的智慧寻求自己想得到的奶酪。

有创造性能力的人会提出独一无二的创业思想,然而,有创造思维的人往往不被社会认同。在考试时,他们往往会在客观考试题的空白处写上“不止一个答案”并给出逻辑的解释;他们都是某种“激进分子”。

一次,拿破仑·希尔问PMA成功之道训练班上的学员:“你们之中有多少人觉得我们可以在三十年内废除所有的监狱?”

学员们都显得很困惑,怀疑自己听错了,一阵沉默之后,希尔又问了一遍这一问题。

确信拿破仑·希尔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马上有人出来反驳:“你的意思是要把那些杀人犯、抢劫犯以及强奸犯全部释放吗?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这样我们就别想得到安宁了,不管怎样,一定要有监狱。”

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社会秩序将会被破坏。”

“某些人生来就是坏分子。”

“如有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监狱呢!”

“难道你没有看到今天报上谋杀案的报道吗?”

还有人提出必须有监狱,警察和狱卒才有工作做。

拿破仑·希尔接着说:“你们说了各种不能废除的理由。现在,我们来试着相信可以废除监狱,假设可以废除,我们该如何着手。”

大家有点勉强地赞成试验,沉静了一会儿,有人犹豫地说:“成立更多的青年活动中心可以减少犯罪事件。”很快,这群刚才还坚持反对意见的人,开始热心地参与了。

“要消除贫苦,大部分的犯罪都起源于低收入的阶层。”

“要辨认、疏导有犯罪倾向的人。”

“借手术方法来医治某些犯罪。”

这样总共提出了七十八种构想。一些构想经过运行,变成了现实。

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作论据。但是,当你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你的大脑就会帮忙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这就是创造力的奥秘所在。

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源于创造的理念。它是一切财富的起源,它是想像力的产品,要想明白想像力在自我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只要看一看以下一个在美国无人不知、家喻户晓的故事就行了。

大约一百年前,有一天,一个年老的乡下医生驾马车到了一个镇上,把马拴住,一声不响地从后门溜进一家药房,和药房一位年轻的药剂师静静地做一单生意买卖。

在药品柜后面,这位老医生和药剂师谈了足足一个多钟头,后来年轻人跟着医生走向二轮轻便单座的马车,带回来一个老式的铜壶,一片木制橹状的大木板(用来搅动壶里的东西),把它放在柜台的后面。

年轻人检查那只铜壶后,手伸入贴身的袋里,取了一卷钞票交给老医生,这卷钞票是年轻人全部的积蓄——五百美元。

而老医生交给年轻人一张写着秘密方程式的小纸片。

铜壶里面有一种可以令人生津解渴的饮料,而它的制造方程式就写在老医生交给年轻人的那一张纸上面,这方程式是老医生多年的结晶。

年轻人对老医生的创意有极大的信心,知道可以成为受人欢迎的产品,于是他倾其一生的积蓄,将这个创意买下来。

没多久,年轻的药剂师运用他的想像力,将一种秘密成分加进这古老的铜壶所载的饮料里,他这一个创意,令铜壶里的饮品甘美无比,亦难以模仿。

因为老医生的创意,年轻药剂师的创新,这个古铜壶就如同阿拉丁神灯一般,有无法估计的金子流出,历经百年不衰。

这个铜壶里的饮料,经过年轻药剂师的秘密配方,就是你一定饮过不知多少瓶的可口可乐。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可口可乐。

大智慧:生命在于运动,人生在于拼搏。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创新成为自身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遇“冷”不冷,逢“落”不落

人生在世,吃点苦,受点累,算不得什么;世间的岁月,莫过于被人冷落的光阴最难熬过,那时节,尊严扫地,脸上无光,十分尴尬,万分狼狈。

显然,这些“过来人”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此番衷肠,不妨算作一句人生之絮言吧。

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冷遇是常见的。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予以回击。有时这两种方式未必不可。但如一概而论,则有时就会因小失大,影响交际效果。了解冷遇的具体情况再做不同的反应,是十分必要的。

一旦走上社会,参加各类庆典的次数就会很多,可能会遭到所谓的“冷遇”。时间一长,很容易形成一种观念——“我只不过是一个客人”,这种想法很糟糕,它可能大大地束缚了你交际行为的主动性。人到了,送上礼物,想想自己“只不过是个客人”,别多嘴多舌、多手多脚的了,于是就找个座位一坐再也不动了。聚会一散,自己除了吃饱了肚子什么也没得到,可能还会有人讥讽你如何如何不懂规矩。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才是正确的呢?

打个招呼。找个恰当的机会,送上自己的礼物(如果怕他记不住,也可以在礼物上注明你的名字),同时简练热情地讲几句恭喜的话,问问对方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

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如果同去的同事、老朋友比较多,那就尽可能和他们在一起,大家聚一聚,谈一谈,玩一玩;也可以在人群中找一找很长时间未见面的旧友,相互交流一下一段时间内的经历。

如果是“孤家寡人”一个,那就尽可能主动地与身边的人结识一下,问一问他是主人的什么人,在什么单位工作,向他请教一下他的工作内容,介绍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