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必藏于心的9种真经
28359200000021

第21章 藏心经:抓住人性弱点(2)

最后,受伤不能跑的盗贼被抓住,交给了官府。

大智慧:成功地运用诈谋,可给自己争取时间,出其不意地战胜貌似强大的对手。

不露痕迹先下手

如果你的左右手成为心腹之患,随时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你应该不露声色,蓄势趁机将其剪除。

历代中国宰相,不仅是皇帝身边最接近的大臣,而且也是协助乃至代替皇帝总揽政务的人。虽然皇帝事实上需要有这样的一位助手,可是心理上却又害怕这个人的存在。如果宰相过分的跋扈专横,对皇帝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威胁,时时有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的感觉。站在皇帝的立场来看,宰相在实际上既不可少,但在权势上又必须提防。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很少能善终的。汉武帝的时代从公孙弘死后,由李蔡到刘屈牦,换了六个宰相,其中自杀的有两人,死在监狱的也有两人,腰斩的一人。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有人告发宰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将胡惟庸磔死,且灭其三族。最后还把开国元老、七十七岁的宰相李善长处决,并株连二万余人,同时废掉宰相的制度。宰相在封建社会制度中所处的地位是何等困难!何等尴尬!何等危险!

皇帝之防范宰相,本质上是可以理解的,宰相的才干智慧如果超过皇帝,很容易引起“取而代之”的野心,皇帝如果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机会实在很大,所以宰相的地位固然危险,皇帝的地位又何尝不危险呢?

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你,是否实际上需要一个得力的左右手,可是心理上又不愿让他有太多太大的实权?或者你感觉到他比你精明能干,功高震主,随时有取你而代之的可能,因而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如果你已意识到你的得力助手,目前已是手足之疾,终有一日将成心腹之患,那你绝不可掉以轻心,以免来日酿成巨祸。处理的方法,大可引用古代皇帝防范宰相图谋不轨的方法,或削其权,或夺其名。二者之选择,须视你需要他的程度而定,只要你守得住分寸,持智不持力,能防患于未然。

历史上的皇帝为了提防宰相图谋不轨,有以下几则方法:

一是设多位宰相,不使一人独揽大权。二是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三是给予宰相之权,不居宰相之名。必使宰相在名义与实权之间,有所牵制。你可以依样画葫芦,照样子去做你的防范,然后找机会铲除,但要处理得当。

大智慧:“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玄武门之变和宋朝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可谓深得其精髓。

“冷淡”一些也有好处

为人处世不能一白到底,一味地对人热情。对人对事有时不妨冷一些,淡一点儿。没有比漠视更好的报复了。平息流言,面对傲慢,方法之一就是黑下脸来置之不理。

为人处世,当然应该热情些。但是,人和人不一样,情境和情境不一样,有时,“冷”一些反倒有好处。对不合理要求。不妨冷漠置之

对不合理的要求,不妨冷漠些。这类人分两种:一种是明知不合理,欺你软弱,你给他一寸,他就要求一尺;另外一种是没有自知之明者,这种人,你冷漠些,他就会仔细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恰当。

对闲言碎语。不妨当作耳边风

小刚大学刚毕业时,充满了工作热情和交际热情,这种热情引起了很多同事和上司的好感,也让一些同事开始背后说闲话,什么“真能溜”啊,什么“八面玲珑”啊,什么“真能显”啊。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与对方展开舌战吗?根本不值,麻团越抽越乱!怎么办?把那些闲言碎语当成耳边风好了,只要自己能静思一下是否有这些错误,有则改之。对那些做眼视人者。不妨冷淡些

大多数人,你对他热情,他也对你热情,你对他笑脸相迎,他也会对你满面春风。也有些人,你越是主动与之交往,他就越是拿腔拿调摆架子,对待这种人,不妨冷淡些。

冷处理在交际中的作用远不止上述几条。但要在交际实践中尝试和运用这种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养来保证。

其一,要有涵养。能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是人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生活素养决定的,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这种涵养表现为对人要力求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为泄自己一时之气愤而忘乎所以;遇事三思而言,不冒冒失失地草率从事。所有这些实际上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面前自我处理的内功,具备了这种内功,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其二,要有忍性。“忍”是指对方气势汹汹地兴师问罪时,要有很强的忍耐性,要吃得住挑衅,要耐得住对方采用各种形式带来的刺激。《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在诸葛亮的戏弄面前忍得住性子,才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周瑜正因为缺少忍性,才气得口吐鲜血。这种忍只是一种策略,绝不意味着对方打左脸一个巴掌,马上把右脸转过去让他再打,那样是丧失气节。

其三,要以静代动。挑起事端的一方常常是有备而来,就和打仗要战胜对方,必须要弄清对方来意与其最薄弱的地方是什么,然后才能确定进攻的突破口,从而一举制服对方一样。要采取“静”的策略,让对方出击,哪怕是狂轰滥炸也要泰然处之,待对方“三鼓而竭”之后,针对在静中侦察到的突破口,猛击对方痛处,方可使对方败下阵去。

其四,要以守为攻。防守尽管是消极的策略,但在防守时也可以采取进攻的态势,只不过这种出击仍是建立在守的基础上的。面对情绪激动的一方,不失时机地插上一两句话,使对方火上浇油,尽情发泄;面对咄咄逼人的对方,抛出一两句切中要害的话,对对方进行火力侦察,面对锋芒毕露的对手,边应付边弄清对方来意,设计反击的方案,摸准对方的要害之后,边周旋边选择最有战斗力的“炮弹”……采取这些方针貌似防守,其实却在组织和酝酿着成功的进击。

大智慧:事急则缓,欲速则不达。手中的沙子不要握得太紧,太用力则沙子会漏掉。任何事情不要过于热切的急功近利。代表人物:朱元璋

像朱元璋这样不念旧情、心狠手辣的人,在皇帝中也罕见。他为了王朝日后的安宁,为了解除心中的疑忌,大杀功臣,不顾及他们昔日的功勋和情谊,尽管剪除了开国勋戚,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朱元璋在称帝前就露出了心狠手辣的势头。至正二十二年(1362)十二月,元朝派产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奏差张琏带着皇帝诏书封朱元璋为江西行省平章。朱元璋派人前去迎接。遵照朱元璋的嘱咐,派遣的人在应天城外扒了张昶等人的衣服而后领进来。朱元璋命令重新赐给衣服。张昶等并不拜谢,朱元璋怒斥道:“元朝不明世局变化,到这时候还敢派你们来煽惑我的军民!”说罢命令拉出砍头一张昶默无一言,马合谋却骂不绝口。

朱元璋私下盘问张昶朝廷里的情况,张昶如实回答。朱元璋决定留下他。待傍晚行刑时,用一个死囚替代张昶,同马合谋、张琏一起处死。而后传首到福建边界悬挂示众。行刑的刽子手和监刑官也同时被杀。几天以后,朱元璋笑着对宋濂等人说:“元朝送来一个大贤人给我。以后,尔等可与他相互切磋讨论。”待人走出来一看,却原来是这位被“砍了头”的户部尚书。朱元璋既想留用张昶,又想做出监阵斩敌使的英雄气概,就玩了这么阴狠的一手,把手下人的生命全当草芥。

称帝后,朱元璋更是容不下臣子的稍微不服从,稍有流露就是打杀。洪武四年(1369),朱元璋想起《孟子》中说的“民贵君轻”一类的话,大为光火,下令将孟子像逐出文庙,不得天下祭祀。

这对那些儒生们来说如同刨了祖坟。刑部尚书钱唐要冒死进谏。朱元璋传下令来,敢有为孟子谏者,朕将亲手射杀他。钱唐让内侍转告:“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说罢,拨开内传,直向奉天殿方向走去。内侍们也飞跑进去向朱元璋禀报。只见朱元璋果然怒气冲冲地持弓引满,等待着钱唐的到来。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朱元璋便真个一箭射去,射中了钱唐左臂。钱唐一个趔趄,又站稳了,继续前行。朱元璋再发一箭,中了他的右肩,企图将他吓退。哪料钱唐竟毫不退缩。朱元璋怒不可遏,也一定要结果了他,又发一箭射向他的胸部。钱唐立即倒了下来,但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去。看着钱唐痛苦而坚毅的样子,朱元璋也被震慑住了,便撂下箭,边走边对内侍说:“送出去,给他治伤。”孟子这才又有了进文庙吃冷猪头的资格,但那些轻君重民的话却被删掉了。

朱元璋真正狠心之处还在于他诛杀功臣。

刘基是辅佐朱元璋的大智囊,有不赏之功。明朝建立后。他又格外远权避谤,为的是不受人猜忌。但在朱元璋眼里,刘基是一个学贯天人的神秘人物。他既能以这种神妙的术数辅佐我朱元璋,那为什么不可以为自己想?还是报销了省事。

刘基六十四岁时,已老态龙钟,满身是病。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和他有过节儿,假意前去探问。朱元璋就命胡惟庸携带医生前往治疗。吃了这个御医的药,刘基觉得腹中慢慢涨大,心下疑惑,就把情况告诉了朱元璋,说:“皇上,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担谅着不好。”朱元璋却是心不在焉。三个月后,朱元璋特地派人去探问,回说没有好转的希望,就颁一道诏书,命他回家安养去吧。刘基于洪武八年(1375)三月抵家,四月十六日就因慢性药物中毒而死,享年六十五岁。

徐达是武将中功勋最高的,与朱元璋是一起割草放牛的少年朋友,比朱元璋小四岁。一直是他的弟兄和心腹。徐达这个人庄重沉稳,有大事都和朱元璋商量,立大功也不敢骄横。朱元璋曾称他“昭明乎日月,惟大将军一人而已”。

朱元璋称帝后,徐达一直小心谨慎。但他的妻子张氏桀骜不驯,一日在诰命夫人宴上,她顶撞了马皇后,被朱元璋知道了。他认为这是徐达心有不平的表露。第二天,朱元璋在内廷设宴,招待群臣。席间,朱元璋持杯走到徐达面前,说道:“牝鸡司晨,家之不祥。现在卿家可以免除赤族之祸了。朕特来向你祝贺。”徐达摸不着头脑,赶紧跪下喝了朱元璋手中的酒。他勉强支撑到宴会结束,回家一看,张氏已被武士杀死了。

这事虽然过去了,但朱元璋猜忌之心并没减退。洪武十七年(1384),徐达生大病,后背长疮,但第二年有了好转的迹象。朱元璋表面上做出很高兴的样子,但心底却蒙上一层厚厚阴云。一天,他把一个御医召来,问道:“像魏国公这种病忌什么口?”御医说:“忌食蒸鹅。”几天之后,皇帝给徐达送来了御赐膳食。徐达打开食盒一看是只蒸鹅。他发疯似的吃了下去,一家人当着太监的面,连哭泣都不敢。不久,徐达就死了。

功臣中死得最惨烈的是傅友德。傅友德早年投奔朱元璋,他打仗极其勇猛,又深谙兵法,立有大功,是第一代封公爵的人。蓝玉案结束后,所剩功臣不多了,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傅友德。傅友德膝下二子,个个英武过人,朱元璋就拿他们开刀。洪武二十七年(1494)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主持一个宴会。在步入宴会厅时,他见担任守卫任务的傅友德的儿子傅让没有按规定佩带剑囊,便显出一脸怒气,说傅让简慢无礼,让傅友德把两个儿子叫来。傅友德只好战战兢兢地离开坐席而去,当他走到大殿门口,卫士又传旨:“带二人的首级来见。”当两颗人头在傅友德手中时,朱元璋还在问:“你是不是怨恨我?”傅友德再也控制不住,大吼道:“你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我这样做不正遂了你的心愿吗!”说完自刎而死。

在朱元璋眼里,最重要的是权力和利益,谁损害或威胁到这些,谁就是他的敌人,无论是功臣还是亲属。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12岁母亲去世,两年后投奔到朱元璋那里。当时,李文忠见朱元璋一身华丽的衣服,便拉着他的衣襟作耍,朱元璋说道:“外甥见舅如见娘噢!”说完有些哽噎。

李文忠在军中英勇机谋,颇有大将气度,立下不少战功。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李文忠进封曹国公,为开国六公爵之一,同时出任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督府左都督。这时他只有三十一岁。

在李文忠孤幼平凡时,朱元璋去扶持照顾他,在他升腾发达时,又猜疑他。因为朱元璋的儿子能力平平,没有一个能赶上这个外甥的,这一点令朱元璋忧心忡忡。后来,朱元璋得知李文忠曾隐瞒了一段欲投降张士诚的历史,对他起了杀心。一次,李文忠进谏,朱元璋大怒,说:这话是谁教你的。等李文忠回家一看,幕僚全被捉去杀了。

洪武十六年(1383)十二月,李文忠惊惧大病。第二年初,朱元璋去看他,他想坦白那段历史,又被朱元璋止住。三天后,这位叱咤战场三十年的大将竟然撒手西去了。消息传出,举朝震惊。不知道他为什么猝然而死。正在朝野迷惘之际,朱元璋突然将为李文忠看病的医生及其家属一百余口统统处死。李文忠之死似乎成了谜,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何人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