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一时不得志蓄势待发,只要时机成熟,就能攻克人生难关,成就一番伟业。
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当你处于弱势时,要忍住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要过于暴露自己,而要凭借着良好的外界形势,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在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强势的同时,还要学会装糊涂,尽量掩饰自己表面的强壮,隐忍以行,以退为进。
狄仁杰认罪保身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的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降旨诱供,说什么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审讯的日期到了,来俊臣在大堂上宣读完武后诱供的诏书,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了他个“谋反是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可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了。”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里子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了,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说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召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太后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平章事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太后的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没有不承认的。”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一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就死于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狄仁杰忍耐住刚强直率的性格与对手周旋,终于使自己得到昭雪。在人生复杂的竞技场中,若遭受一些不公待遇,也不妨先忍一忍,这是斗争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不是大声疾呼,就是恼羞成怒,会让自己吃大亏的。
少年康熙隐忍擒鳌拜
康熙在八岁当上皇帝,那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亲顺治帝临死前,命八个满族大臣辅佐他处理国家大事。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掌握着兵权,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且性情特别凶残霸道,他有权有势,如日中天,皇帝简直成了他的附属品。
在康熙十四岁亲自执政后,鳌拜还是专横地把持着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不但小皇帝对他十分痛恨,就连众大臣也是敢怒却不敢言。
康熙想除掉鳌拜,但慑于他的权势,只好先装模作样。他用一切时间学习政治,用一切机会实践政治。同时,他还要做出依然不懂事的样子,傻玩傻闹,绝不让鳌拜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鳌拜和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发生争执,他就诬告苏克萨哈心有异志,应该处死。这时,好歹康熙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鳌拜先要向他请示。康熙明知道这是鳌拜诬告,就没有批准。这下可不得了,鳌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着袖子,挥舞拳头,闹得天翻地覆,一点臣下的礼节都不讲了。最后,还是擅自把苏克萨哈和他的家属杀了。
从此以后,康熙更是下决心要整顿朝政。为了擒拿鳌拜,他想出一条计策。
康熙在少年侍卫中挑了一群体壮力大的,留在宫内,叫他们天天练习扑击、摔跤等拳脚功夫。空闲时,他常常亲自督促他们练功、比武,而且,消息一点都没有走露出去。
有一天鳌拜进宫奏事,康熙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少年侍卫正在捉对儿演习,一个个生龙活虎,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
康熙看见鳌拜来了,大吃一惊,心想坏了,如果被鳌拜看出破绽,那别说皂位坐不安稳,就连命也要陪进去了。他灵机一动,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说:“来,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派贪玩的少年形象。
鳌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闹,心中暗笑,看来这大清的江山,永远是我鳌拜的了。鳌拜走近康熙,刚要奏事,康熙却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侍卫们的武艺练习得有了长进,鳌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这时,康熙决定动手除奸。这天,他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哪里有什么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走来,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只听得一阵脚步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
鳌拜不一会儿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
康熙用隐忍之法,除掉了这个朝廷祸害,显示了康熙少年有为、有勇有谋的皇帝风范。
其实人生的漫漫长路,风云变幻,难免危机四伏,为保全自己,打击对手,还是要做做样子,装装糊涂,麻痹对手,伺机而动才能咸鱼翻身。
大智慧:当忍则忍。不要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不考虑后果,甚至忘记自己是谁!留得青山在,才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切勿急功近利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还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在你奋斗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策略而稳步前进。所以,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只有专心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百步穿杨需苦练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据说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一次,两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去射它们,猴子毫不慌张,还对人做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有一个人很仰慕养由基的射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针眼,看了两三天,这个学生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这个学生开始还好,能继续下去,可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看出什么来呢?这个老师不会是敷衍我吧?养由基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于是很不服气,不愿再练。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后来这个人又跟别的老师学艺,最终没有学到射术,空走了很多地方。
其实,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甘于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肯定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秦牧在《画蛋·练功》文中讲道:“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建造房子,这道理很浅显。但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从处世谋略上讲,“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会之人最劳。”若什么都只是浅尝辄止,不肯钻研却又想马上取得成效,是不可能的。好高骛远者并非定是庸才,他们中有许多人自身有着不错的条件,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方针,是会有光明的前途的。如果一味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就会成为高远目标的牺牲品。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不满意现实的工作,羡慕那些大款或高级白领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总是想跳槽。其实,那些人大多看似风光,但其中的艰苦搏杀也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没有十分的本领,就不应做此妄想。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成功之途。
吕不韦急功近利引祸患
吕不韦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使自己的骨肉成了统一天下的一国之君,自然十分得意,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不久,他不喜于秦王,失宠而回家待罪。回到自己领地之后,吕不韦就像换了一个人。他精神焕发地接待、拜访当地豪杰、父老,兴致勃勃地研究政治、军事局势,热情洋溢地招纳外来的宾客,不断同东方各国派来的神秘人物频繁交往。他似乎不是失宠待罪的大臣,而是雄踞一方的领主。以“养士”驰名的吕不韦又在极短的时间内招集了一批宾客,结果在他的领地里又出现了令人生疑的种种迹象。他实在太招摇了,令人不得不疑。
不久,一些消息陆续传到秦王赢政的宫中,有人向秦王报告:
“关东各国诸侯不断派使者和吕不韦联系。”
“吕不韦家中宾客盈门,有不少人为其歌功颂德。”
“各诸侯与吕不韦信使相望于道,往来密切。”
开始,秦王赢政对这些消息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但吕不韦却因此更加嚣张起来,似乎迫不及待地要让世人知道自己威望胜过秦王。这个饱经政治风云变幻的政客,在所有的反攻、翻案准备中,处处周详,样样仔细,却唯独忘记“低调持缓”这一重要策略。他不该在羽翼尚未丰满之际,任宾客颂扬之词流传,更不该毫不掩饰自己声望一天天上升。也许是可怕的虚荣心,抑或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总之,吕不韦太操之过急了。
经过一年的观察,秦王赢政眼见回到河南领地的吕不韦势力迅速膨胀:围绕着吕氏奔走出力的宾客、谋士愈来愈多。吕不韦的野心一天天明显地暴露出来。城府甚深、谙熟谋略的秦王赢政终于下决心断然除掉这一祸根,管他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一天,吕不韦正在领地的邸宅内与众宾客闲谈,忽然门卫报告:秦王自咸阳派人传令已至府门。吕不韦慌忙至门前迎接,双手捧过三尺竹简,拆开封泥,只见简上写道: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
这道诏令的目的是将吕不韦流放到蜀地,但所据的罪状则是以质问的口气说:你有什么功?被封为文信侯,还食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亲属关系,敢称“仲父”?这就是说:你吕不韦无亲、无功,根本没有资格自居如此高位!这样一来就等于说吕不韦死有余辜。胶毒的事发生之后,本应连及吕不韦同罪,而当时秦王赢政之所以饶过吕不韦,一是因其“功大”,二是由于他与秦王赢政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这一令中,秦王一口把吕不韦的“功”和“亲”都彻底否定了。到此,秦王是不再不忍将他置于死地了!
风流一世的吕不韦最终明白:自己的政治生命已到尽头,无法逆转。既然由本人一手带大的亲生子对自己采取这样的手段,一切挽救的办法都已无济于事。于是,他老老实实遵照秦王手令,按时带领家属一步步踏上通往蜀地的艰难旅途……
大智慧:到达顶峰没有什么捷径,成功之路,绝非坦途,急功近利可能会竹篮打水。
打好基础,筹划资本
耐心是等待时机成熟的一种成事之道,反之,人在不耐烦时,往往易变得固执己见,粗鲁无礼,而使别人感觉难以相处,更难成大事。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也失去了明智的头脑去分析事物。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抱有一份耐心,先打好基础,筹划好资本,然后再着手行动。
勾践筹划多年终报仇
大丈夫就应当能屈能伸。在山穷水尽之时,忍辱负重,守静待时;在柳暗花明之时,持力而为,繁荣人生。
勾践念念不忘会稽山之耻,想要在此山建城郭,重立都城,就把这事情交给范蠡承办。范蠡日察地理,夜观天文,造成了一座新城,团团围会稽山入内。西北方在卧龙山上立了飞翼楼,示为天门;又在东南方挖了漏石窦,示为地户。外郭长长绵延十数里,却单独留了西北一个豁口,称道“已臣服于吴,不敢壅塞贡献之道”,表现出服软姿态,其实则是为了异日进取姑苏之便。
制度俱备,勾践迁入新都,对范蠡道:“我实不德,竟然失国亡家,为吴奴役,如果不是大夫相助,又怎会有今日?”范蠡道:“此乃大王之福,非我之功,只要大王时时不忘石室之苦,终有一日越国当兴,吴仇得报。”勾践大喜,封了范蠡为相国,又授了大将军,专治军旅;再封文种和计然二人为大司马,辅治国政,尊贤礼士,敬老恤贫。越国上下一片欢呼。
勾践急切要复仇,苦身劳心,夜不倦卧。他命人采了大批柴薪,积成丈高,夜夜栖息上面,不用床褥,又命人悬一苦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必取而尝之。
这还不止,勾践自己每出游,必载饭与羹于后车,遇到年幼的小童,取饭羹哺之,问其姓名。遇耕时,躬身秉耒,夫人自织,与民同苦。七年不收赋税,食不加肉,衣不重彩。
二十年后,在勾践如此的忍辱负重、励精图志下,越国渐渐强大起来,有了近乎称霸的资本,于是向吴国大举兴兵复仇。一天夜里,范蠡悄悄带了右军,离吴营不足十里处伏下;文种又带了左军,溯江而上五六里以待吴兵;勾践自率了中军,鼓声震天,似欲前袭吴营。
结果吴国大败,吴王投身烈火自尽。
这个“卧薪尝胆”的著名故事向来被当作“韬光养晦”的案例来讲。其实这里面也蕴含着欲速则不达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