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理想与成功(漫漫求知路)
28382700000026

第26章 吃苦是一种资本

“吃苦是黄金”,中国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我国民间有一个习俗,给新生儿先喂以大黄,然后喂以甘草汁,之后才是正常喂食。另外,白族人民独特的待客之道就是著名的“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

大黄略带苦味,甘草微甜,如此“先苦后甜”与三道茶一样,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做事要先吃苦,然后才能吃到甜。

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凡成功者,谁不是先吃“苦”,然后才会获得“甜”的?所以,能吃“苦”就是一种资本,一种保证今后能够得到甜的资本。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由于读的大学并不出名,专业也不热门,因此考官打算不录用他。但在面试结束时,他向考官真诚地说了一句:“我能吃苦!”这句话改变了考官的主意,就让大学生回去等消息。

第二天,考官专门去学校调查了该大学生,得知他的家境很贫寒,在学校期间一直吃苦耐劳。于是考官就决定录用他,因为这种能吃苦的人才是任何公司都欢迎的。

这个大学生求职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能吃苦,吃过苦,这就是资本!

“只要能吃苦的,坚决不要懒的!”这是现代企业普遍的用人标准。那些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的大学生,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虽然成绩优秀,哪个企业又愿意骋用他们呢?

有首歌谣唱道:“人说天上好、神仙乐逍遥。成功的背后泪多少?神仙是人做,修炼不辞劳。吃得苦中苦,正果才修炼到。”不只是当神仙,凡是想干一番事业,基本上要能吃苦,能吃各种各样的苦:身体劳累之苦、工作辛苦之苦、环境恶劣之苦、气候难耐之苦、离乡背井之苦、抛妻别子之苦、寂寞孤独之苦、上当受骗之苦、失败挫折之苦、血本无归之苦……

苏轼父亲就知道“吃苦是黄金”的道理,所以在苏轼两兄弟应试期间,每天只给他们吃:一碗米饭、一碟萝卜加一小撮盐。这比任何“高考营养餐”都更有营养。难得苏轼成名后一直对那段生活还念念不忘呢!

“千方百计地想,千言万语地说,千山万水地跑,千辛万苦地干”。这就是温州人创业初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特别能赚钱的原因。他们的吃苦精神,全国人民都是认可的。

袜子大王“浪莎”的翁荣金兄弟,1986年到新疆做生意。他俩在拥挤的火车上站了四天四夜。到站的时候,兄弟俩的腿已肿得不能走路了。后来兄弟俩又一起摆摊,每天吃两顿盒饭,睡三四个小时。

威力打火机的老板徐勇水当年为筹集创业资金,将东北的铝锭“倒运”到温州卖。由于没钱雇人,他自己搬运铝锭上火车,结果被脱手的铝锭砸伤脚;为了“押运”车皮,他几天几夜没敢合眼。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如果身体上不怕劳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业中不怕起伏,奋斗中不怕艰险,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苦尽甘来”说的就是此中道理。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上帝爱你,才叫你吃苦。”中国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些都说明了吃苦是一种资本。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奋斗;要获得一种本领,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磨练。在困境面前,不会吃苦的肯定不能成功;即使在一帆风顺的情况下,没有吃过苦的人,也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困难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