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艺术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28385900000019

第19章 武林至尊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

金庸出生在浙江一个很富裕的家庭里,因为家学渊源,所以家中藏书很多。在大量的藏书中,有很多启蒙诗词,适合小孩子阅读,所以从小金庸就很喜欢读书,经常与图书为伍,加上他聪明好学,记忆力强,长辈们都很喜欢他,常常指导他。平时大人们在一起,总是下棋,看书,做些风雅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金庸受中国文化熏陶很深,这对他日后写作很有帮助。

金庸八岁那年,在家里的藏书里,无意中看到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小说写的是方玉琴、岳剑秋这对“琴剑二侠”的武侠生涯,首创了男女二侠闯荡江湖的模式。金庸开始很不经意地翻了翻,但看了几页后,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一连几天都废寝忘食,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不禁拍案叫绝“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看的书!”

从此金庸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把家里所藏的武侠小说都找来看了,还到处搜罗,一睹为快,深深迷上了武侠小说。他把当时流行的《江湖奇侠传》、《侦探世界》、《近代侠义英雄传》等书都看个遍,不几年,他就看了几十本武侠小说。他喜欢看的有绿林好汉反抗官府、劫富济贫的小说《水浒传》,包青天安良除暴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等。

每当捧起这些书,他都看得如痴如醉,也正是这段书缘,为他以后写武侠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1937年,13岁的查良镛考入浙江省嘉兴中学,上三年级时,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给投考初中者》。是查良镛和几个同学把许多中学考题汇集,然后分析解答,并编辑好目录以供查阅。这本书一出版就畅销一时,查良镛也得到了自尊心的满足和经济上的收益。

17岁时,查良镛做出了一件叛逆之事:写一篇题为《阿丽漫游记》的文章贴在学校墙报上,影射学校的训导主任,差点遭到开除。1941年,因为战争,学校在余杭、临安一带流浪,生活很艰苦。不过,这一段时期的生活也锻炼了查良镛的性格和勇气,使他成熟了许多。

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抗战后期,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查良镛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整人打人,于是他就行侠仗义,打抱不平。谁知,这下惹了祸,校方勒令他退学。查良镛只好离开校园,浪迹江湖。

1948年底,查良镛从3000名应试者中杀出,考入了《大公报》,随后被派往香港工作。查良镛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1948年底,查良镛被派往香港《大公报》工作。“身无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镛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手打天下,而他与《大公报》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国自己的外交官之梦,查良镛毅然抛妻离职;北上京都再敲“外交官之门”。由于种种原因,查良镛最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南回香港。查良镛重回《大公报》,不久就调到《新晚报》当副刊编辑。梁羽生正好也在《新晚报》任职,两人遂成朋友。他们一起下棋,一起写棋话,时常海阔天空闲聊——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

1953,梁羽生以《龙虎斗京华》一书打响。

1955年,查良镛偶试身手,写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

50年代,查良镛、梁羽生、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三剑客”。一日,他们突发奇想:在报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以便给“新派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

金庸自《书剑恩仇录》后,一发不可收。接着,《雪山飞狐》一出,石破天惊,全城争读。《射雕英雄传》更被视为“天书”,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由此奠定。那年,查良镛34岁。

35岁那年,查良镛拿着他的八万港币,自立门户,创立《明报》。

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明报》就会关门大吉;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凭着他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等,撑起《明报》大业,使《明报》得以苦苦维持下去。

1962年5月,10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潮”,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明报”倾力倾情报道、评论“逃亡潮”,声名大噪,发行量倍增,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结束。

1960年,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在查禁之列,台湾当局指之为“毒素颇深”,是“统战书本”。

1965年底,查良镛创办了《明报月刊》。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创办的,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文革”期间,《明报》以及时、准确的中国报道,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明报》因而销路突飞猛进,正式确立大报地位。

1967年夏季,被称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暴动”发生,查良镛团支持港府被“左派”骂为“汉奸”、“走狗”、“豺狼镛”。

《明报周刊》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明月》和《明周》这两颗星星,辉映着《明报》这个月亮。

查良镛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另一支是写社评的“香港第一健笔”。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连国共两党政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

查良镛写武侠小说,最初是为了赚钱,而后是为了撑《明报》大业;到了60年代末期,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于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会问题小说——《鹿鼎记》。

1972年,金庸挂印封笔,金盆洗手。封笔之后,查良镛把近20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经过10年的修订,一套15种共36册《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终于出版完毕。

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由“十大宗师”的作品构成;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而其中又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

这正是:“武林”至尊,唯数金庸;风行天下,谁与争锋?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人伦无所不包。读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小龙女、黄蓉、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以上正是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