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咸丰皇帝初登基,开科举,选人才,全国各地学子陆续赶往京城参加科考。
这天,河南襄阳地界官道旁,一座古朴雅致的“品泉居”茶馆格外引人注目。湖南进京赶考的李公子和仆人进“品泉居”刚坐下,又进来一位公子和仆人,在李公子对面坐下,看样子也是进京赶考的。两位公子相对而坐,相互客套几句,便知后来者也是从湖南去赶考的刘公子。同是一个省出来的,算是同乡了,二人边喝茶边攀谈,越谈越亲近。旁边喝茶人见这二位是进京赶考的,便告诉他们:这里有个“竹鐘寺”,凡进京赶考的都要到寺里进香,求菩萨保佑高中。
二位公子听了,当然要去进香了。
“竹鐘寺”位于“品泉居”茶馆对面的山中,从寺中那棵老古槐看,这寺庙已经很悠久了。因一片毛竹包围着一座大钟而得名“竹鐘寺”。
李、刘两公子进完香后,在寺中小憩。李公子对寺门一副对联很感兴趣,那对联曰:
竹韻千秋香火盛;
鐘聲萬里佛恩深。
可能是受这副对联的启发,突然,李公子对刘公子笑着说:“刘兄对对对联可感兴趣?你我对对联如何?”刘公子笑道:“请李兄出句,小弟应对。”李公子吟道:
品泉居。喝了三口白水;
刘公子一听,心想:好厉害,联中的“三口白水”正好组成“品泉”二字。眼睛一转,吟道:
竹鐘寺,迎来两个金童。
这对句中也是“两个金童”组成“竹鐘”二字。对得天衣无缝,李公子大加称赞。忽见那棵老槐树奇形怪样,又吟道:
槐老千年成鬼木;
刘公子望了一下那高山,对道:
岳高万古是丘山。
出句中有“槐”拆“鬼木”二字,对句中也有“岳”拆“丘山”二字。绝妙的一副拆字联,二人相对大笑起来。至此,二位成了朋友,遂结伴同行,赴京赶考。
一天,四人来到一个村旁,见一老汉背着一捆薪柴从山上下来,李公子突然灵机一动吟道:
枣棘为薪,斩断分开成四束;
出句中,“枣”(繁体字为棗)和“棘”都断开成四个“束”字。刘公子看出其中的奥妙,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句,正在思考,忽见村中有一帮人在建筑房屋,突然想到了对句,就吟道:
阊门造屋,移多补少变双间。
这对句中也有拆字关系,把“阊”字中的“日”字移到“门”字中,就成了两个“间”字了。
李公子拍手叫好。
这天,主仆四人来到黄河边,欲乘船过河。只见那岸边:打鱼的、烧饭的、买鱼的、卖鱼的、南来的、北往的、送客的、运货的,好不热闹!
在等船时,李公子吟道:
盆漏干,船漏湿;
刘公子对道:
灯吹灭,火吹明。
李公子又吟道:
磨大眼小齿伦伦,吞粗吐细;(推磨)
刘公子对道:
秤直勾弯星朗朗,晓重知轻。(称秤)
望着那些运货的船只和大道上的车辆,李公子又吟道: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路通南北;
刘公子对道:
破长竹,划短篾,编圆篓,箍扁筐,筐运东西。
这二位的一问一答,周围听的人都笑了。突然,河面上漂来一叶轻舟,驾舟者是一位少女,喊道:“进京赶考者可上来!”
主仆正要上船,那少女道:“轻舟一叶,只承二人,两位公子请上船,两位随从及辎重请乘大船,一个时辰后北岸埠口相会。”
两位公子上了小船后,小船立即竖起一桅杆,飞一般地向江中驶去。李公子突然诗兴大作,高兴地吟道:
船驶如梭,横织江中锦缎;
刘公子遂吟道:
桅摇似笔,倒书天上文章。
驾舟少女听后“格格”一笑,接着吟出一副对联:
骑青牛,过函谷,应为李氏;
兴汉室,斩白蛇,确是刘家。
两公子一听,联中似含玄机,“李氏”、“刘家”正是他们的姓氏。正在疑惑,又发现小船不是驶向北岸埠口,而是远离埠口向西驶去。两公子疑问道:“向何方?”“到了便知。”少女答道。
不觉到了一悬崖岸,少女说声“到了”,遂令二位上岸,二位公子一看,这里是“函谷关”,便知是当年老子写道德经出关的地方,也是汉高祖筹兵的地方。少女严肃地道:“请二位祭过你们的祖先,进京定能高中。”
李、刘二公子焚香祭过自己的祖先:老子李耳、高祖刘邦。
祭毕,少女又让两位公子上船,很快送到了北岸埠口与随从会合。两公子刚要付船钱,那少女已划船离岸。李公子问道:“姑娘姓名来历请告知,以图后报。”那少女道:“送公子四句,若有缘,后会有期。”随着小船远去,只听那少女唱道:
水平江上一棵草,
形在草央身不老;
它日菊花未谢时。
风光独有这边好!
两位公子想了许久也解不了这个谜。后来二位都中了进士,一直还在破解这个谜。
三十八年后,当年的李公子,今日的工部侍郎告老还乡,不期巧遇那奇女子,又有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