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科学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28407500000010

第10章 汉代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我国汉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已经和他的浑天仪、地动仪一起载入世界科技史册。

公元78年,张衡出生于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西鄂县)。张衡的祖先虽是南阳名门,但到他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衰落。张衡因此从小生活比较清苦。

小张衡有个不同于别的小伙伴的特殊的爱好——喜欢数星星。每到满是星星的夜晚,小张衡总是会站在院子里,数着浩瀚的夜空里一闪一闪的星星,这时慈祥的奶奶总会在旁边笑着说:“傻孩子,星星哪能数得完呢?”

说到小张衡的这个特殊的爱好,那是和奶奶分不开的。很小的时候,小张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总会有小张衡的影子。他总是缠着奶奶给他讲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孙子,所以只要小张衡提出要听故事,奶奶就给他讲。在这些故事中,小张衡最喜欢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传说了,他总是一边抬着头望着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还不时地问奶奶:星星怎么不会像苹果一样掉下来呢?星星害怕下雨吗?对于聪明孙子的问题,奶奶当然也回答不上来,这让他越发觉得浩渺的夜空里会有无数的宝藏,同时也在他的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无数的好奇的问号。

从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张衡就急切地读书,他希望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岁那年,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了。舅舅送张衡到书馆里去读书。他深知读书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张衡开始作诗了。他作的诗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呢。

为增长知识,小张衡博览群书。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鹗冠子》的书,被书中按北斗星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常常仰望着星空,观察北斗星的变化,日积月累,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他自言自语地说:“啊,我终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

由于勤学好问,随着一天天地长大,张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十七岁那年,为了增长自己的学识,他对母亲说:“人说见多才能识广,多走一些地方,才能多看一些东西,以增加知识。我决定离家远游。”经母亲同意,他卖掉了一部分房产,凑齐路费,上路了。一路上,他寻访古迹,调查各地风土人情、物产、人民生活状况,把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与书本上的知识加以对照,提高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到了洛阳,他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研究数学、天文学、历法等。而后,他又借阅了一些书籍,学识大增。公元100年时,张衡写成了名作《二京赋》,它由《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构成,二者篇长近万言,浑然天成。该文描写了汉之东京、西京的宫廷、市井生活,场面宏大,文风典雅,刻画生动准确,具有很强的讽谏精神,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把汉赋推向了一个高峰。张衡的《二京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公元108年以后,张衡开始将研究重心转向自然科学。

115年,张衡任太史令,这是古代专司天文的职官,从此张衡更有了专门从事天文观测研究的方便条件。他经过多年的实际观测和研究,写出了世界天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灵宪》。他打破了盖天论“天圆地方”的说法,提出了浑天思想,并指出宇宙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天体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还解释了日食、月食形成的道理,从而开始了我国历史上预报日食、月食的历史。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117年,张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天象的浑天仪。这是一个球形仪器,用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他还用滴漏壶与之相联,用滴水力量推动齿轮带动浑天仪,一天一转,可将天文现象按时按刻显示出来。这一发明,是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21年,张衡被调任公车司马令,但他并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126年,张衡再次被任为太史令。由于精心观测和研究.他认识到地震是可以测定的。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他55岁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此仪器用青铜制造,形象如大酒樽,在樽的周围分别镶着8条龙;按照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排列,每条龙嘴里各衔着一颗铜球。如果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传来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滚落下来。有一次地动仪上的龙吐出钢球,然而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地震,以为张衡制造的仪器不可信。几天后,信使来报,地震发生在甘南,与吐出铜球的龙所指的方向相合。这时众人才对仪器的神奇妙用交口称赞。张衡的地动仪比欧洲人的同类仪器早了1700多年。

张衡在潜心治学的同时,仍不忘国事。他看到皇帝奢华无度,朝政日下,就上疏直言进谏要求皇帝改正。他刚直不阿,令宦官们感到畏惧。他到外地做官时,办了很多实事,得到了百姓们的赞许。

晚年的张衡看到东汉帝国政治腐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一直郁郁不乐。

公元139年,张衡在洛阳病逝,终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