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
2841100000012

第12章 辨体调理病理体质,疾病自除(7)

什么是气呢?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大医学家刘完素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黄帝内经》里也说:“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以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些都清楚地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万物赖以气而生化和存在。气可以推动经气、血液的循行,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调节人体正常体温、与病气斗争等都要依靠体内的气。

人体的气有四种:第一种气叫元气,也叫真气,来源于肾脏,从父母处继承,是生命的原发性的“气”。第二种气叫宗气,是呼吸之气。第三种气叫做营气,营气是血脉当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起到滋养作用。第四种气叫做卫气。它运行在体表,能够保护人体、抵御外邪。

《寿亲养老新书》中归纳了出古人养气的一些经验:“一者,少语言,养气血;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除了古人的经验,我还建议大家适当的进行运动,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能够帮助身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什么是神呢?神是精与气合成之灵明物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人体中居于主导地位。神强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人存,神去则人死。中医望诊中很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观察病人的“神”。

神补是精、气、神三者中最不好补,但也是最不能少补的,特别人对于承受着很大压力的现代人来说,补神非常重要。那么神应该怎么补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不执著、不强求,保持心态平和。像我看过的一个患者,就属于争强好胜形的,什么事情都要争个第一,经常处在疲累不堪的状态。退休之后,老伴为了让他养身体,家里家外、事无巨细,都不让他干,他就每天躺在沙发上面看报纸。从表面看,他做到了决绝一切纷扰,但实际上,他那颗心,却从未休息下来。所以补神不必刻意的追求外界的清闲、安静,只有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清心寡欲才是真谛。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可见精气神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善养生者,定会养其精,精气充盈了之后气就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体健康,身体健康则长寿少病。

专家问答:

1.人间春色问:我最近很害怕晒太阳,只要在阳光下超过十五分钟两个手臂上就会起一大片很痒的小疙瘩,两大腿的正面和小腿虽然没有疙瘩但是会非常痒,这些疙瘩和痒的感觉会持续好几天,请问是我的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吗?应该怎样治疗?

答:你好,你这种情况应该按摩膝盖附近的血海穴、大腿外侧的风市穴以及肘横纹上的曲池穴。按摩时哪个穴位越敏感就要越多刺激哪个穴位,另外,如果你属于怕冷怕风的体质,建议再服用一些玉屏风颗粒;如果你属于燥热口渴的体质,就服用一些防风通圣丸。

2.美丽耶问:我感冒了,头不是很痛,但是嗓子痒的不得了,请问应该按摩哪个穴位?

答:感冒喉咙痒时可以按摩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以及手背无名指和中指之间的咽喉反射区。效果很明显。

3.之风人问:我妈妈今年快60了,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特别是两肩后面特别痛,还经常头痛。以前拔过罐,每次拔完都有瘀血,但效果不大。她的头皮挺厚而且发软,左后脑勺有个小包,三十几岁的时候白头发就已经很多了,我想问一下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答:您母亲属于积寒过重、肾气不足,应该练习金鸡独立,把意念更多地集中在两个脚掌上。

心气平和,百病不欺

所谓“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记载“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人要保持心境平和,排除杂念欲望等不良思想,才能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肌体就会健康,不生病。

《黄帝内经》:“恬淡虚无”

前两天有一个患者给我打电话,说现在都快有“疾病恐惧症”了,不管是看电视还是看报纸杂志,只要是看到疾病的部分就会不由自主的往自己身上联系,越联系越觉得自己符合上面说的条件,越联系越觉得自己好像真的生病了。现在弄得他整天都坐立不安,紧张兮兮的。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过有质量、或者是高质量的生活。想要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就要知道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有了爱惜身体的意识后,就会想要寻求保护身体健康的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像这位患者一样,每天神经紧张的关注自己的身体,无疑是与健康的养生方式相去甚远了。其实,想要身体健康,百病不欺,方式很简单:养心,心平气和。这是保持身体健康,百病不欺的“上上策”。

老子说:“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心为根本,心为道宗,静则心若泰然,百脉宁谧,动则血气错乱,百病相攻。”想要心平气和,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静心”,情绪是一身之主,如果整日绞尽脑汁、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欲望不止,肯定会消耗心神,招惹病症。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学会静心,静心的最好办法就是炼心。可以通过做瑜伽、听轻柔舒缓的音乐、学冥想,甚至是养花养草、养鱼来培养。心静下来了,体内的气就顺了,气顺了,人就健康,人健康了当然就百病不生了。

第二是要“正心”,太白真人说:“欲治其疾,先治其心。”治心从正心着手,想要时刻保持心平气和,就要去除心中疑虑、妄念、愤恨、抑郁、嫉妒等不良情绪,不做亏心事、不存害人心,不贪他人财,行为光明磊落,以求消除神经紧张,保持身心愉快,从而达到防止百病的目的。

第三要有“仁爱之心”,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等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因为仁者怀有仁爱之心,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体谅他人难处,谅解他人错误。在宽容他人的同时也宽容了自己,原谅他人的同时也给了自己机会。这类人通常精神愉快,气质温和,性情慈和,声音宽洪,神貌厚重,言语简默。

第四要懂得发泄。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普遍较大,有时为了恢复心平气和的状态也可以适当的进行发泄。可以去有山、有海的地方,对着大山喊出你的不满,对着大海哭诉你的委屈。或者现在市面上有“哭吧”、“发泄吧”等让压力过大的人发泄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你可以挥起拳头猛击发泄愤恨,当眼泪、不快都发泄出来后,就挥别过去向前看吧。

应该说,心气平和重在个人调情志,修心性,外界辅助的效果比较有限。但对于气虚、瘀血体质者以及失眠、急躁易怒者,我推荐可以尝试下面两道菜(平和体质者无需选用):

山楂炖牛肉:山楂15克,红花、熟地各6克,红枣10克,牛肉、胡萝卜各200克,绍酒、葱、姜、盐各适量。先将山楂、红枣洗净,去核;熟地切片;牛肉氽烫洗净,切成4厘米块状;胡萝卜去皮,洗净切块;姜去皮,洗净拍松;葱切段;把牛肉、绍酒、盐、葱姜放入炖盅内,加入1000克水,用中火炖20分钟;再加入胡萝卜、山楂、红花、红枣、熟地,用文火炖50分钟。这道汤补气血、散瘀,适合气虚和瘀血体质者养心食用。

沉香煲猪心:沉香2克,太子参10克,猪心200克,冬菇30克,西芹100克,绍酒、葱、酱油、姜、盐、素油、鸡汤适量。将沉香磨成粉末;冬菇浸透,去蒂,切成两半;西芹洗净,切成4厘米长段;葱洗净,切段;姜洗净,切丝;猪心洗净,切片;先将锅烧热,加入素油,放入猪心略炒;再加入其余材料,用文火煮至浓稠即可。这道菜,可补气血、益心气,对养心安神,防治失眠很有益。

除了上面提供的方法,个人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让自己时刻保持心平气和,气血通畅,百病不生。

专家问答:

1.六年一逢问:我的祖母今年75岁了,舌头中间常年有道很深的沟痕,请问是怎么回事?她爱吃肉,饭量也很好,请问这是好的现象吗?

答:从描述来看,你的祖母可能有些阴虚火旺,如果舌头除了很深的沟痕外还伴有舌胖、边缘有齿痕的话,也可能有脾虚。至于你的祖母习惯吃肉,只要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不必担心,因为胃气能医治百病,只要她愿意吃,就不要加以限制,但是建议多吃些牛肉、鸡肉、鱼肉,吃肉后再吃些山楂丸帮助吸收。至于饭量很好这一点,要适当加以限制,因为年纪大的人粮食消化功能已经退化,所以每顿不要吃太多粮食,尤其是白米精面,因为这些会刺激她的食欲,引发富贵病,正确的饮食观念是多吃肉、多吃蔬菜、水果,控制主食,增加气血。

2.望着风问:我的工作跟电脑有密切的关系,每次我眼睛涩的时候,都会闭上眼睛转动眼球,但最近转动的时候感觉有些头晕目眩,请问这个是怎么回事?

答:转动眼球觉得头晕目眩可能有3种情况:一是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按摩风池穴;二是胃肠病,气阻于胃脘,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用手指肚从心窝处向下推按到肚脐处,打一个嗝,头晕目眩的感觉就会消失。三是肝肾血虚,同时会有眼睛酸涩、干痛的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服用石斛夜光丸。

胃气决定人体正气的强弱

中医认为疾病是正邪双方斗争的结果,正邪力量的差异决定了疾病的走向。如果正胜邪,

那么疾病会慢慢康复,如果邪胜正,那么疾病会慢慢加重,甚至引起死亡。邪气是产生疾病的外因,正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正气以人体胃气为基础,《内经》记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直接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

《黄帝内经》中就曾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胃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臧论篇》云:“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强调了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胃气”呢?在中医学中“胃气”的涵义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胃气是指胃的功能。即《素问·经脉别论》“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中阐述的“胃气”。胃气强,则胃接受和容纳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能力就强,就算偶尔吃多或者挨饿也不会给胃带来伤害;胃气弱,则胃接受和容纳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能力就差,人体正气就弱。

2.胃气指胃的气机。人以水谷为本,胃主要是接受和容纳水谷,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后,将食糜下传小肠。所以胃的气机应该是下降的。如果胃气上逆,就会产生恶心、呕吐、腹胀、脘闷等症状。

3.胃气是指脾胃的消化功能。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记载:“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也。”胃气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强,气血就能互生;胃气弱,脾胃的消化功能弱,气血就能互生。

4.胃气即水谷精气。马莳注曰:“人之谷气入于胃,胃得谷气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肺,而行之五脏六腑。”胃气强,水谷精微充盛,则五脏功能盛;胃气弱,水谷精微亏虚,则五脏功能衰。

5.胃气是指脉象从容和缓之象。“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脉来从容和缓、不快不慢表示有胃气,正气强,虽有疾患但可医治。若脉无和缓之象,表示胃气已失,病情严重,生命即将终结。

6.胃气是指人体全身之气。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古之至人……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卫气、春升之气之别称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也记载:“胃气者,谷气也,营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即这个胃气包括元气、营气、卫气、谷气、清气等,范围已经扩大至人体正气范畴。

虽然“胃气”内涵较多,但是都是以胃的功能为基础,所以想要维护好“胃气”,就要从保护胃、养胃开始。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多餐,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不要暴饮暴食。还要改变饮食习惯,不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不喝酒,少喝浓茶和咖啡。多吃小米、南瓜、菠菜、胡萝卜、山药、洋葱、大蒜、莲子、大豆、扁豆、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健脾养胃的食物。

还可以做一些养胃菜,比如参芪猴头炖鸡: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将母鸡去头脚,剁成块,然后放入姜片、葱结、绍酒、猴头菌片、黄芪、党参、大枣,清汤,用文火慢慢炖,肉熟烂既可。注意猴头菌要去蒂、泡发、挤水;黄芪要浸软;比如紫菜南瓜汤:用料:南瓜100克,紫菜10克,虾皮20克,鸡蛋1枚,酱油、猪油、黄酒、醋、味精、香油各适量。先将紫菜泡水,洗净;鸡蛋打入碗中待用;虾皮用黄酒浸泡;南瓜去皮、瓤,切块。然后倒油加热,加酱油、清水,放入虾皮、南瓜,煮半个小时,然后再放入紫菜,10分钟后,把鸡蛋放入;再比如木瓜鲩鱼尾汤:用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先将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用油煎炸片刻,之后加入木瓜、生姜片以及适量的水,煮1小时左右即可食用。

除了食物养胃之外,保持精神愉快对胃来说也很重要。研究表明,胃是否健康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过度的精神刺激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等,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养成开朗的性格,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专家问答:

1.执著于心问:我今年26岁,女生,最近左脚前脚掌很疼,走路都会疼,蹲下再站起来左膝盖也会很疼而且没有力气,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中医认为,后脚跟痛一般是因为肾虚所致,前脚掌痛一般是因为胃经气血不足、血不下行所致。所以你这种情况可以在腿部整条胃经拔罐或者刮痧,或者跪在稍硬的床上走。如果疼痛还是很厉害的话,可以在左手中指根下一寸范围内寻找痛点按摩,或者针灸丰隆穴。

2.一杯清茶问:你好,我是个女生,属于过瘦的那种体形,胃口很好,也很能吃,体检也合格,但就是胖不起来。另外,因为公司经常加班,所以一日三餐我几乎都是在外面吃的,外面的食物肯定没有家里的干净,所以我想问如何养胃,如何增强体质和体重?

答:很明显,你的脾胃出了问题,想要养胃就要敲胃经和胆经,只有先让这两条经络畅通起来,脾胃才能气血充足,身体才能吸收足够营养。另外,还建议每天联系推腹法,喝山药粥,吃清炖牛肉配山楂丸,多吃桂圆、红枣,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肯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