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盖世无双威名扬:韩信
28423200000031

第31章 邀封齐王

功高震主,自古以来都是帝王的大忌。韩信自然也不会例外,更何况刘邦本是市井之徒,怎么能容得下用兵如神的韩信,只是面对项羽这一强敌,他没有能力对抗,所以只能利用韩信这位军事奇才。可是,看着韩信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他每天都吃不下,睡不香,他最怕的就是韩信大权在握,反叛于他。

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占领了齐国。齐国真可谓是一片膏腴之地,沃野千里,江山锦绣,兼有鱼盐之利,国富民强,是山东的强国。

韩信与李左车、蒯通、曹参、丁复等并马同行,路上,韩信想起了何昌大哥,说:“在齐国有一个人我忘不了。这个人叫何昌,是我的救命恩人。在东阿作战时,不幸被秦将所杀。当时我很悲痛,曾指问苍天:天地间为什么要有战争?”韩信说话时情绪很激动。他停了一下又说:“现在好了,天下平定,我要亲自去东阿祭奠何昌大哥,为他立碑。”

蒯通说:“现在好了,齐国平定,可以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了。”

韩信说:“但愿如此,实际却很难哪。楚军未灭,能说天下太平吗?”

蒯通说:“楚国是楚国的事,齐国平定足以安居了。”

韩信说:“只有消灭战争,海内一统,人们才能真正过上安定的日子。”

李左车说:“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将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

韩信一行人一路走一路说,这天来到了临淄城东门外。

蒯通指着一片空地说:“这是齐王的赛马场。”

韩信问道:“就是孙膑赛马的地方吗?”

蒯通说:“正是。”

韩信想起小时候母亲讲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在那个时候听来,好像很远很神奇,没想到那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个故事对韩信很有启示:做事要用心去做,用心做事,没有做不成的事,所以对赛马的故事记得很深刻。

韩信骑马走在前面,城门两侧,整齐的汉军将士列队欢迎大将军凯旋。临淄城高大威严,城门上边是巨石雕成的两个篆字:临淄。李左车说:“临淄城也有千年历史了,齐太公姜尚封到齐国,就在这里建都,至今也有八百多年了。”

韩信听李左车提到姜太公,想起曾经听人讲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自己后来也曾拜访过钓鱼故地,并向老前辈祈祷,今天果然成就大业。

韩信高兴,说:“姜太公也是能人,在渭水河边钓鱼,竟引来周文王。姜太公钓鱼的地方我去过,那里清幽、宁静,的确是个好地方。当初,姜尚为大周王朝建立大功,封到齐国。他没想到,后来田氏竟篡权夺位。秦始皇灭齐设郡,田儋又复立齐国,谁能想到,齐国又为我韩信所得。如此看来,帝王将相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听说姜太公能看出前后五百年的历史,这千年的变化,他实在难以推断了。”

李左车感叹道:“人世沧桑,历史沧桑,一代英杰,写一方历史,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呢。”

韩信他们一行人一路谈笑风生,骑马入城。城中军民夹道欢迎,都想一睹一仗打败二十多万联军的大将军韩信的风采。

韩信面对欢呼的群众举手示意,微笑应答,心里却不能平静:如果不是潍水的帮助,我韩信哪有今天的风采,说不定早已人头落地了。

韩信及随行将领来到齐王宫前停下来,王宫内外,还在戒严,有一将领跑过来报告了保卫王宫的情况。韩信说:“从今天起,王宫解禁,齐王宫真正为我们所有了。”

韩信下马,邀请文武百官进齐王宫参观游览。众将领无不高兴。韩信走在前面,眼看巍峨的建筑,脚踏光滑的玉阶,问道:“当年五霸之首齐桓公就住在这里吧?”

李左车说:“齐桓公小白被人一箭射中带钩,大叫一声装死,骗过管仲,遂得王位。后来称霸诸侯,为一代豪杰。”

站在一边的蒯通说:“齐桓公虽是一代豪杰,四方征战,最远只到山戎国。在那里,要不是老马识途,说不定把尸骨扔在荒野。而大将军纵横数千里,连灭魏、代、赵、燕、齐五个诸侯国。独得半壁江山,齐桓公哪里有这份本事,当年秦始皇也不过如此罢了……”

韩信忙打断蒯通的话,说:“先生不能这样讲,齐桓公为五霸之首,历史公认,我韩信哪有那样的本领。只是路逢庸人,偶尔取胜而已。”

韩信嘴上这样说,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韩信登上玉阶,首先进了王宫大殿。李左车说:“齐威王一鸣惊人,就是在这个大殿里主持朝政的。他杀掉弄虚作假的东阿大臣,奖励埋头苦干的莒国大臣,然后亲自率大军击退侵略边境的赵、魏、楚国的军队,使齐国中兴,威立诸侯。”

韩信叹道:“齐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孙武、孙膑、齐威王、晏婴,都是标榜青史的人才。”

蒯通在一边插嘴道:“只可惜他们都不在了,当今世界,谁为尊?只有将军了。”

韩信又推却道:“哪里,哪里,我怎能比得上他们呢?”说完,韩信笑了起来。

韩信率文武百官在齐王宫里庆贺三天,又大赦天下,齐民欢呼,无不高兴。一个月后,汉王给韩信送来贺信。

蒯通知道汉王来祝贺,问道:“汉王送来贺信,还有别的吗?”

韩信说:“只有贺信,没看见别的东西呀。”

蒯通看一眼韩信,说:“将军攻城略地,连灭五个诸侯国,唯有齐国最富庶,人口最多,也最不好管理。齐王已经被杀,齐国无王怕难慑服天下,将军何不在齐国称王?只有这样才能镇抚四方。自古以来,齐国有爵位的人很多,如果将军名分太低,恐有不服。凭将军之功,要个王位,不算过分。请将军考虑。”

韩信这才明白蒯通的用意。韩信想,平定魏国设了三郡,代地设郡,赵王的位置让给了张耳,臧荼封为燕王,也顺理成章。唯有齐国,齐王已死,王位空缺,除我韩信功大,还能有谁可以取而代之呢?

想到此处,韩信对蒯通说:“先生说得有理。可是,自己向汉王要官做,总不好意思。”

蒯通说:“将军您立了那么多功劳,汉王本来应该主动封你为齐王,可他只送来一封贺信,实在小气。现在,汉王连封几个王位,哪个有你这样的盖世之功?汉王不主动封赏,一是军务繁忙,二是有不封之意。可是齐王除了将军你,谁有这份资格呢?汉王不封,我们可以向汉王请立,看看他的态度,再作打算。”

韩信想了想,感觉这个办法可行,然而还需要一个理由,于是就想出这么一个理由:占领齐国后,当地的贵族田氏,多年以来盘根错节,势力仍旧不小。他们对汉军的占领心中不服,不时起来捣乱。旧的齐王打倒了,总得另立新王来安抚百姓,镇压叛乱。

于是,韩信就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齐国的南部边境紧靠着楚国,假如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齐王来镇抚,局势肯定不会平静下来。为了便于安定齐国,请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那个时候,刘邦正和张良、陈平在一起。韩信的使者把书信呈上去,刘邦看过书信,不禁大怒,当即骂道:“我和项羽在荥阳苦斗两年,正盼他带兵前来增援,不想他却坐享齐国,想要王位。不顾大局,私心太重,可恶……”

张良、陈平看刘邦怒不可遏,怕把事情弄僵了,这将会对正在进行的“楚汉战争”不利,于是暗中踩了踩汉王的脚,并附在汉王的耳朵边低声说:“眼下汉军处境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齐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就要发生变乱,到那时,就不好了。”

刘邦醒悟过来,就故意对使者继续骂道:“韩大将军平定了齐国,建立了赫赫战功,要当就当一个正式的王,当什么代理王!”刚开始,韩信的使者看到刘邦发了火,吓得脸色惨白,不知如何是好。听到刘邦又说了这句话,他的脸色才又由白变红,放心了。

使者走后,张良对刘邦说:“主公怎么能当着韩信使者的面大骂韩信呢?这样会引起韩信的反感,发生变故的。您想啊,韩信自入魏以来,一路旗开得胜,现在尽收齐国,实力已经超过主公,您还把韩信当作以前的韩信吗?韩信举足轻重,切不可粗心大意。好在您把话收回来了,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听了默然不语。

实际上,刘邦不愿意加封韩信,但它的两位谋士同时认为不妥,他就没敢坚持自己的想法。韩信拥兵自重,不让他三分哪行!

刘邦虽然封韩信为齐王,但对韩信的戒备之心更重了。

韩信的使者回齐国以后,把汉王的态度原原本本地向韩信作了汇报。因为汉王发怒,韩信很不快活,但刘邦毕竟加封自己为齐王,弄不清汉王的意思哪是真哪是假。

韩信加封齐王后心里高兴,时间一长,也没把刘邦发怒的事放在心上。

韩信加封齐王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许多人前来祝贺,但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得到汉王的正式加封,弄得韩信很尴尬。韩信又不好去问,只好含含糊糊地应承着。这样,韩信封王的事,从初冬开始,一直拖到春天。

其实,刘邦是故意把封王的事拖着不办,就是要观察韩信的心态。

就在韩信不满丛生的时候,汉王派张良到齐国主持授封仪式来了。

早春二月,杨柳吐绿,燕子归来,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青草。韩信经过漫长冬天的等待,终于等来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张良带着汉王赠与的王冠、王印、绶带,带着三十六个礼官先走赵国,再东渡黄河来到了临淄。

使者事先快马加鞭,提前向韩信报告了这个情况。

张良进城那天,韩信出城十里,迎接张良。

韩信和张良一见面,非常感动,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两人客套一番后,上马并行,从西门进入临淄城。

那天的临淄城像逢重大节日一样,城内城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全城旌旗飞扬,张灯结彩,人们喜笑颜开。汉军将士都换上崭新的衣服,刀枪擦得锃亮,队列整齐,迎接张良。老百姓听说王官前要举行册封仪式,都争着来看热闹,只是士兵把守得严格,不让闲杂人等接近现场,老百姓只得远远在一边观看。

册封仪式是第二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在王宫前广场上举行的。

王宫前临时用木杆搭制一个三尺高的木台,台上红毡铺地,四周彩旗飘扬,台前悬挂着五个大红灯笼。文武官员分列台下两边。礼兵全副武装,精神抖擞。张良坐在台上,身边是封侯的韩信。

授封仪式开始了,张良手捧帛书来到台前,宣读汉王的册封令:汉大将军韩信,自汉中拜大将军以来,不辱使命,屡立奇功。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定三秦,伐项羽,功不可没。特别是汉二年八月东渡黄河以来,擒魏豹,斩夏说,取赵地,定燕国,今天又力克强齐,平定东方。韩信大将军守无不坚,攻无不取,战无不胜,使顽敌闻风丧胆,望风披靡。为大汉事业建立了奇功。为表彰韩信大将军功绩,震慑齐民,特加封韩信为齐王。单独行使国王一切权力。希望齐王不辜负汉王一片心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一心不二,忠于汉王,率领全军继续为汉王大业建立奇功,为天下一统再显神威。谨此加封!

册封令很短,张良一会儿就读完了,韩信双手接过帛书。接着是授王印,授绶带,授王冠,授王袍,无不热烈隆重,鼓乐喧天。台下将士无不欢呼喝彩。

册封仪式正好用了一个时辰,而后韩信与张良一同回王宫,文武百官随从。授勋台改为戏台,又上演大戏,军民共同观看,全城同欢。

晚上,王宫里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招待张良及随行官员。真是丝竹仙乐,美酒飘香,佳丽成行,灯红酒绿,天上人间。

临淄城庆贺韩信得王位,一连十余天,不知吃了多少肉,不知喝了多少酒,一切开销全部由王府支付。

张良在临淄城住了半月,韩信把张良奉为座上宾,把他招待得十分满意。临别前的那天晚上,张良和韩信作了一番彻夜长谈。张良说:“汉王对授封仪式非常重视,要我一定把事情做好,不知你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韩信说:“我向汉王请立假齐王,完全是从齐国安定考虑的,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主公心怀大度,加封我为齐王,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张良听韩信的话,知道是解释引汉王发脾气的事,说:“将军不要想得过多,那一时期,由于楚军攻打荥阳特别急迫,汉军吃紧,汉王的脾气总是不好,动不动就发火骂身边的人,不要把那事放在心里。”

韩信说:“我从小家境贫寒,母亲死的时候,埋葬的钱都没有。后来参加楚军,不能受项羽重用,是汉王破格任用我为大将军,使我天下成名。知遇之恩,没齿难忘,我怎能因一两句话的小事,就记在心里呢?”

张良说:“汉王对将军的军事才能非常敬佩,常常在众将领面前表彰你的功绩。汉王常说,如果没有大将军,大汉在军事上很难打开局面。汉王说的都是真心话。”

韩信说:“我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都是众将士浴血拼命所致,我不过出谋划策而已。常言说:‘世无英雄,故使竖子成名。’我就是捡了这个便宜。”

张良说:“将军过谦了。魏王魏豹、赵将陈余、楚将司马龙且,都是当世一流的军事人才,他们也曾有决战决胜的美名,但他们在将军面前却一败涂地,将军的才能非同一般。我来齐国前,汉王嘱托我:告诉韩将军,现在天下未定,项羽是头号强敌,务要将军做好会战的准备,再建奇功。”

韩信说:“我受汉王之恩,怎能不尽犬马之劳?我虽在齐国,但随时听从汉王的召唤,马革裹尸,誓死不辞。请汉王放心,我韩信虽为齐王,但也是汉王的齐王!”

张良听韩信说得实在,非常高兴,便从行囊中拿出一对玉龟,一只翡翠绿、一只玛瑙红,都是晶莹剔透,没有一点瑕疵。

张良把玉龟放在韩信面前,说:“这是汉王给你带来的礼物。这对儿玉龟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天下独有。龟的寿命长,永恒、坚定,希望你能理解汉王的一片心意。”

韩信收下玉龟说:“谢谢汉王送给我这么珍贵的礼物。龟有灵性,人更有灵性。人的坚定龟是无法相比的。”韩信说完,拿出一份王宫珠宝账册,说,“你明天走的时候,我也送给汉王一件礼物。账册上有的,只管选用,然后你自己也挑选一件。”

张良说:“我向来和这些东西无缘,给汉王的,我还是要挑选一件。”

韩信和张良聊了很久,谈得很投机。

张良回到荥阳后,把出使齐国的情况详细地向刘邦作了禀报。刘邦听了也非常满意。

韩信被拜为齐王后,想用李左车为相国。

李左车推辞说:“我老了,不堪重用,谢谢你的好意。赵国还有许多事要我做,我还得回赵国去。”

韩信说:“看天下局势,还有一仗,你打完这一仗再走不行吗?”

李左车说:“正因为这事,才要想离开你。下一仗就打项羽了。项羽对赵国有恩,我不忍心和他直接作战。”

韩信知道李左车原是儒学家,理解他的心情。想李左车自破赵归附以后,休兵备战,推荐蒯通,征服燕国,东破强齐,水淹联军,奇计百出,韩信舍不得他离开,只是无法强留。

临别那天,韩信给李左车准备了好多礼物,并亲自送了他一程。临别时,李左车什么也没说,转身要走。韩信说:“今天和先生一别,不知何时再能见面。先生还有什么话对我说吗?”

李左车转过身来,说:“你喜欢《孙子兵法》,你知道孙武的故事吗?孙武把兵法献给吴王阖庐,又帮助吴王打败了楚国,然后北威齐、赵,使阖庐称霸诸侯,其功可算大了。可他后来却被吴王逐出吴国,死在深山。”

“先生的意思是……”

李左车说:“没什么,随便说说。”李左车想了想,又说,“我在玉龙潭和老道人分手时,他送我几句话:‘功成则退,君臣无猜。相安无事,可永葆名节。’这是至理真言哪!”

韩信再问,李左车什么也不说了,只说道别的话。临别时,韩信送的礼物李左车一件也没收,只带着两个随从骑马回赵国了。

韩信怅然良久,眼望李左车远去的身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