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碍事
28433000000014

第14章 禅的机锋(2)

大自然四季的变换,日月的流转,都是很自然的,我们要从自然里体会生命,不要分别计较,要用正直、平常、无相、无我的心情去接受世相,“一年春尽一年春”,春天过去了,第二个春天又会再来。“野草山花几度新”,春一到,草绿花开,一如文学家朱自清的“雁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聪明的人儿,我们的光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呀!春天过了,春天会再来,花谢了,草枯了,花草有再开再青的时候,可是我们的人生一去不复返,又怎么说呢?

“天晓不因钟鼓动”——天亮了,并不是敲钟擂鼓才天亮,不敲晨钟,天也一样会亮,这是自然如此,并不是有所求、有所为因而受到影响。张王李赵,管你是哪一种人,驴马牛羊,管你是哪一种动物畜生,都得在五趣六道里流转。最重要的就是佛性不变,一如春天去了会再来,花谢了会再开!除非有一天你冲破了三界,找到自家的故乡,才不必受五趣六道的轮回。所以,天晓并不因钟鼓声而有所作为。

“月明非为夜行人”——没有夜行人,月亮一样明亮,我们的真如佛性也像月亮,即使路上没有行人,明月依然当空,依然朗照,大家对生命的不死要有信心!

随遇而安

醉眠醒卧不归家,一身流落在天涯;

祖佛位中留不住,夜来依旧宿芦花。

——宋龙门清远

这是龙门禅师的偈语,表达了禅者的人生观。

“醉眠醒卧不归家”——不管你是在睡觉、做梦,或是清醒,行住坐卧我都不归家,喻修行人的自由洒脱,不为家小拘束。“一身流落在天涯”——禅者到处云游,天涯海角任逍遥,随遇而安。

“祖佛位中留不住”——叫他成佛作祖,他都不要。禅者只要觉悟,只要逍遥,只要解脱,什么都不能束缚他,是处处无踪迹的!

“夜来依旧宿芦花”——天暗向晚时,禅者就在芦花丛边安宿,如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个禅者在山林水边或陋巷,一样不改禅悦自在!

有信徒问赵州禅师说:“像您这样的有道高僧,百年之后,您会到哪里去?”赵州禅师回答:“我到地狱去!”信徒大为惊讶:“您这样有修行的高僧,怎么会堕落地狱呢?”赵州禅师含笑说:“我不入地狱,将来谁来度化你呢?”

禅师们就算到地狱去,也是心甘情愿,洒脱自在地为众生服务。所以禅者的人生观,从这一首偈语可以看得出无限风光。“不归家,在天涯;留不住,宿芦花”,真是处处洒脱、处处逍遥、处处自在,无拘无束的禅者风姿!

有时候我们看那些禅者似乎没有大誓愿,没有好衣单,也没有好饮食,但不用为他们挂碍,他们那种自由自在、连佛祖都不做的胸襟,包含了天地宇宙,还有什么会放在心上呢?

把佛性照顾好

唤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

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旁人笑转新。

——宋长灵守卓

这一首诗偈,是长灵禅师写慧忠国师与侍者间的一段典故。照顾慧忠国师起居饮食的侍者三十多年仍未开悟,慧忠国师想帮他在修行上有所契悟。有一天,慧忠国师就使个方便,当侍者在那边作务时,他在这边叫:“佛祖呀!”没有人答应。慧忠国师又叫:“佛祖呀!”还是没有人答应。慧忠国师就更大声地叫:“佛祖呀!”侍者就问:“国师,您在叫谁呀?”慧忠大笑:“佛祖!我在叫你呀!”侍者一听,很诧异:“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您怎么叫我佛祖呢?”慧忠国师心想:唉!这侍者不肯直下承担,不肯承认自己有佛性,称呼他佛祖,他都不肯答应。只得慨叹地说:“将来是你辜负我,不是我辜负你!”

侍者当然不懂国师话中含义。又过了几天,慧忠国师一有机会,又喊:“佛祖呀!”没有人答应。慧忠国师再喊:“佛祖呀!”侍者回答:“国师!我跟您说过了,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慧忠国师很慨叹侍者不能直下承担!如同南京的牛,把它牵到北京去还是牛。自己若没有自尊、自重、自信的心,你把他当佛祖,他也是不敢承当的。

“唤处分明应处亲”——呼唤你的时候,是非常清楚、明白的,你的回答也应处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将来究竟是谁辜负谁呢?

“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旁人笑转新”——东家人把西家事漏泄,搬弄是非,自己人不照顾自己人,反而引出是非纷争,当然就落得别人笑话啦!所以参禅学道的人,要紧的是把自家的事管好,要自尊、自重地把佛性照顾好!

机不可失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宋雪窦重显

这首雪窦禅师的诗偈,主要是希望我们把握时机,抓住时光,不要等事过境迁了再来追悔。所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修行,要在年轻力壮时好好修行,莫待青春年华已过,老态龙钟了,哪还有力气修行呢?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一只兔子横在古道路上,老鹰一见,倏然扑下便生擒了。“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老鹰一有机会就下手,而没有灵性的猎犬跑到枯桩旧根去寻找兔子的踪迹,实在太迟钝了。

修行人要把握时机,即刻当下修行,不要等到机缘错失才空自懊恼。在佛经里有个有趣的比喻:国王有两位大臣,国王特别喜欢甲大臣,对乙大臣不太重视。乙大臣常想:为什么国王不喜欢我呢?慢慢追查、注意,终于懂了,原来每当国王吐痰时,痰一落地,甲大臣必赶快把痰擦掉。国王因此喜欢他。乙大臣心想:我也可以这么做呀!下一次,乙大臣看到国王咳嗽吐痰,正想去擦,稍一落后,又被甲大臣擦去了。乙大臣心头很懊恼,提醒自己一定要抢先。再下次国王又在咳嗽了,乙大臣赶快飞起一脚踹出去,想先擦掉国王的痰,谁知一脚踢到国王嘴上,竟将国王的牙齿给踢落了!

这就是说:不能认清时机,抓不住稍纵即逝的因缘,自然不能和合;机缘没有成熟,你就妄动,也不好。所以凡事要把握良机,当做时就赶快做,不要犹豫!

尽管睡

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宋佛印

这首偈语是宋朝佛印禅师所作,典故却出在唐代。

有一天,赵王拜访赵州从谂禅师,禅师躺在床上,不起身迎接,赵王就亲自到他的床前看他。赵州禅师说:“赵王!我年老力衰,没有力气起来迎接你,请原谅!”

赵王一点都不见怪,两人谈得非常契心。赵王欢喜回去以后,就派了大臣送来好几车的礼物作供养。赵州禅师一听,立刻起床,披袈裟、戴帽子,非常隆重地到山门迎接。徒众们看到师父的举止,很讶异:“咦!赵王驾到时,您都睡在床上不起迎,现在不过是个赵王的臣子来,您却亲自到山门外迎接,岂不是太颠倒?”

赵州禅师笑着开示:“我迎接客人分三种等级:上等人来,我睡在床上迎接他;中等人来,我在客厅以礼待他;下等人来,我到山门外迎接呀!”

因为有这么一段典故,后来苏东坡到金山寺找佛印禅师时,就先写了一封信给佛印禅师,希望其用赵州禅师待客之道接待自己。意思是说:你在家尽管睡觉,不要费心应酬我。可是当苏东坡到达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已等在山门外迎接,苏东坡一见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的功夫不及赵州禅师。”意思是说:您不敢睡在床上不起来。

佛印禅师也笑说:“昔日赵州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知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意思是说:我们金山是无量相,大千世界都是我的床。你以为我是起来迎接你苏东坡吗?其实不是,我现在仍然睡在我的禅床上,丝毫不迎不来呀!如此一来,苏东坡哑口无言了。

佛印禅师的修持境界,可以从这首偈语看出,真是高人一等!

何去何从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宋张无尽

这是唐朝赵州从谂禅师的一则公案诗。

一位学僧向赵州参禅,问他:“宇宙有成住坏空,要是有一天,风吹初禅,水淹二禅,火烧三禅,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

赵州对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满意,但也一直没有更好的悟解,就想出外寻师访道,因此有“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公案流传下来。

“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说:赵州禅师虽已年届八十高龄,还要寻师访道,究竟为什么呢?“只为心头未悄然”,因为内心还不明白,不能就此放弃。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明白吗?昨天的一切明白吗?明年的因果明白吗?未来的老病悲欢能明白吗?难道说不明白就可以随他去吗?

过去的禅师们毕生精力心血都用在深思上,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念佛者是谁?我在吃饭,吃饭者是谁?我在睡觉,睡觉者是谁?这些生命意义都要明白,果真明白了,才算是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够安心。所以赵州禅师出外行脚多年,“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才知道生命的自觉只在方寸之间,不劳营营外求。要找到自己,一切不明白的要自己弄明白,凡事都要自己一肩承担,才能迈进生命灿烂的菩提境界!

不立文字

门前自有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

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

——宋成枯木

“门前自有千江月”——天上高挂着一轮明月,映在门前,真个千江有水千江月。“室内却无一点尘”——我的房子里没有一点灰尘。意思是说:里面清净,外面光明,光明清净,才是一个修道者向往、追求的目标。

“贝叶若图遮得眼”——贝叶就是经典。古代因为没有纸来印刷,都把经典文字记载在树叶上,所以叫贝叶。假如用贝叶经书来遮眼,以为看经就是成佛,那就大错特错了。禅是不立文字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用经书追求禅道,离道就更远了。

过去芙蓉山古灵禅师,在百丈大师处悟道后回到福州故乡,想救度他的师父。他的师父虽是个知识分子,整天看经演法,讲经却都在义理上搬来弄去的,自家心地的功夫不够。有一次,古灵禅师看到师父又坐在窗下看经,正巧有一只苍蝇在窗纸上撞呀撞地想飞出去,古灵禅师就借这个机会说法:“世间如许广阔,你不肯去,钻陈年旧纸有什么用?”

古灵禅师一语双关,虽然是说苍蝇,怪它老是在窗纸上钻来钻去,怎么钻得出去,意思也是在提醒师父,如果不去证悟本心,光是看经在文字上找佛法,怎么能找得到呢?

“须知净地亦迷人”——贝叶经若遮得眼,佛殿佛像也会迷人!你执著清净,执著菩提,反而被清净菩提束缚了。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可以锁人;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也一样可以遮蔽天空;烦恼能束缚人,菩提一样能束缚人。所以人生应该不要一点尘,只要清净的明月。

会吃喝的禅

拨草占风辨正邪,先须拈却眼中沙;

举头若味天皇饼,虚心难吃赵州茶。

——宋黄龙慧南

参禅学道,必须要有些什么条件?“拔草占风辨正邪”——想去除烦恼,息下无明的风浪,拔草占风之前必须先辨正邪。

参禅,不是闭起眼睛打坐,糊里糊涂冥想。参禅人需要智慧,需要灵巧,心中要能包容万有,要能明善恶、定是非、辨邪正。如果连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法都分不清楚,这种参禅不是参糊涂禅吗?辨正邪,不只是参禅人的专利;世人正邪不分、是非不明、不知权衡轻重、不能察知善恶,也算不得正人、好人。

禅者辨了正邪后,“先须拈却眼中沙”。一翳在眼,空华乱坠,眼中有一粒沙子,就有了翳,容易把宇宙本来面目蒙蔽统统都看错了。必须先去除眼中沙,将心上的乌云去除,无明烦恼去除。

“举头若味天皇饼”——从生活里去体会天皇道悟禅师的禅饼滋味。叫你吃饼,不是说填饱肚皮了事,主要是明心见性。

“虚心难吃赵州茶”——你想像赵州禅师一样有道行吗?请看赵州禅师如何教导学僧。有学僧问:“什么是道?”赵州说:“吃茶去!”“什么是佛?”“洗碗去!”“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心?”“扫地去!”赵州禅师的一碗茶,可以给你开悟,可以给你成佛作祖!为什么?禅就是告诉你,除了生活以外,没有另外的禅。你若会吃天皇饼,会喝赵州茶,你大概就可以与禅同在了。

山还是那座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

尽管五趣六道轮转,沉沦世间,我们的真如佛性并没有分毫损伤。王安石用山作比喻:

“终日看山不厌山”——山真是千变万化,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很多有道之士都喜欢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更有两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对于这座山,我看你,你看我,互不厌倦,又有人说“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爱山,山也爱我。我看山千变万化、多么妩媚,青山看人也是变化无穷、非常妩媚的!人与人相处也应该这样。

“买山终待老山间”——我们买一座山,做什么?希望与山同在,与山终老。

“山花落尽山常在”——山上的花开了谢了,统统落尽了,山仍常在,仍不改变的,这就是山美妙不可思议的地方。

“山水空流山自闲”——山上的泉水,涓涓滴滴、潺潺有声流个不停,可是山还是如如不动的。意思是说:世间上有变的东西,也有不变的东西。你在五欲世间,五欲千变万化,贫富穷通、荣辱得失,没有一定,是无常的。然而山是不变的,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十年、百年、千年后,你看山,山还是如此。所以这首偈语,是指点我们要有追求永恒的理想!山代表了安住、永恒,我们要将自己安住在永恒的真理里,不厌,不弃,不痴迷。

妄寻思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

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宋王安石

“本来无物使人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问题是人往往自己制造是非困扰,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每日疑神疑鬼、妄想分别,把好好一片清净的心地搞得乌云翻滚,不得安宁。

“却为参禅买得痴”——参禅的人,表面上不跟人比较,不跟人计较,好像是很憨直、愚痴,其实是大智若愚。禅者本无一物,天下、人我、世事,在他心中一晃而过,只是一些现象而已。

“闻道无情能说法”——有人问:树木花草能成佛吗?禅师们常常给他当头棒喝:你管它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为什么不问自己本身能不能成佛?在佛教里,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大地山河、树木花草一切无情都能成佛,但是树木花草的成佛,不是它自己能成佛,而是修道者自己开悟了。我成佛了,大地山河、花草树木也从我的法性真心流露本来面目,随着我的身心一起成佛了。大地山河、宇宙万有并未离开我的本性,所以不可以离开真心而去问树木花草能不能成佛!

“面墙终日妄寻思”是有典故的——六祖惠能大师要圆寂时,年幼的小徒弟石头希迁问六祖大师:“老师百年后,我怎么办呢?”“寻思去!”石头希迁就以为要他天天思考、天天打坐,后来住了几年,有位老首座才点破他说:“寻思去,是叫你去找你的师兄青原行思禅师,不是叫你在这里妄想。”石头希迁后来到了青原行思禅师那里去,终于悟道了,因为他破除了自己的一切痴妄。

如何看自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东坡

这首诗偈是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写的,意思是说庐山横看像岭,侧看像峰,又因远近角度不同,一下子高,一下子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我们天天都为吃饭、睡觉、工作而尽心费神,忙忙碌碌,对于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大事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就像骑牛觅牛,实在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