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远禅师是南方人,为了求法,千里跋涉到北方,也在寒冷的冬天,孤坐客堂等候挂单,从早到晚都没有人理睬他。寒风凛冽,同行的八人忍受不了,一个个都走了,最后只剩下法远禅师。知客师斥责他:“这么晚了,为什么还不走?”顺手将一盆水泼在他身上。法远禅师不卑不亢地说:“大德!我不远千里来此求学问道,一盆水就可以把我泼走吗?”
法远禅师为了求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忍受种种屈辱。为了拿一点油煮面食给大家吃,当家师就怪他拿常住物私做人情,要把他赶走。法远并不气馁,他出去化缘诵经,补偿了亏欠常住的损失,才能安住生活,因而受到常住大众的器重,终于传法给他。
“不经一番彻骨后,如何做得法中王?”像慧可、法远在修持上,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的艰苦,怎能成为一代禅师?梅花没有经过严寒的熬炼,怎会有扑鼻的芳香呢?荷莲没有经过酷暑的酝酿,何来清凉的绽放?
心上刃
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
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
——古德
“忍字上面一把刀”——世间做人处事,方法千万种,最要紧的是忍耐、忍辱。“忍”是心上刃,像一把刀插在心上,能够不叫一声苦,才算忍。平常布施、持戒的功德容易做,跟忍耐比起来,反而不及忍辱的功德大。忍的威力无与伦比,“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可以旋乾转坤。
“为人不忍祸自招”——一个不能忍耐的人,会经常自惹灾祸麻烦,所谓地低多淤水、酒多坏肠胃,逃也逃不掉。“能忍得住片时刀”,就能少灾少殃。如同饥荒时,忍饥忍饿易熬活;贫苦时,忍贫忍苦早出头;困难时,忍苦耐劳容易过。最不易忍受的是心头气,很多人常常忍不下一口气,作出种种计较,招致怨恨暴戾,徒然害了自己,匹夫之勇无异自暴其短。拳头不打出去,就不会招惹祸殃;眼泪不轻易流下,才能化悲愤为志气。激动时,不要火急毛躁,显得出涵养功夫,才是真勇。
忍一忍,嘴上少说一些激愤的话语,脸上少露一些憎恨的气相,心里少留一些鄙陋的人我是非,统统不计较,保持一种气度、一种宁静,一忍,就万事云烟过眼。
能忍的人,往往是最后的胜利者。起嗔恨心、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唯有能忍,脾气一改,天地一宽,才能显现化暴戾为祥和的力量,所以说“过后方知忍为高”。
划不来
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
打叠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
——古德
这首偈语是劝世人做好事、行善业。“业”的意思,就是自作自受,谁也没有办法左右,造了善业得善的果报,造了恶业就受到恶的因果。一个人的幸与不幸,实在是由我们身口意的作为决定。
“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这个世间上,受业的牵连,牛马在人间耕田、拉车、推磨,受种种辛苦,但苦得有价值、很正派。过去沩山灵佑禅师说,愿意来生做老牯牛,为世人服务!平时如果我们常做善事,就不必担心会受恶业的牵连;多行不义,等因果报应来就来不及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之不同,是菩萨不随便造业,而众生造业的时候痴迷不怕、在遭受苦果的时候方才懊悔。
“打叠身心早归去”——世间上,真是业海茫茫,我们要好好修心养性,不要轻易沉沦业海随业风狂吹,否则到最后就难以回头了。
“免教鼻孔受人穿”——牛、马是因业报牵连才会辛苦劳役,假如做牛做马仍可以自主的话,倒也罢了,万一做牛马给人穿了鼻子,任人宰割,那是多么划不来呀!所以说,叫你修来你不修,到时老牛拉额头。
及早修养身心,不要让身心犯罪,不要让身心造业,注意身口意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禅定的功德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古德
禅定静坐功德大,由这首偈语可以看出。你把宝塔建得天样高,造了恒河沙数无量多,这种种有为的功德,都不如你一念静心的功德大。
《金刚经》云:“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之功德,不及四句偈。”为什么?因为财宝的布施是有数、有形、有限的,法宝的布施是无边、
无量、无限的。“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静坐的境界,即使只有那么一会儿,但功德比发心建造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塔的功德还要大!
唐朝裴休宰相有一个儿子,考中状元,已做到翰林学士了。裴休希望儿子能到僧团中体会佛门生活,受一些佛法的熏陶,因此要他去寺院发心奉献。这个翰林学士在寺院每天挑水砍柴,做种种工作,劳累辛苦,大汗淋漓,终于忍不住发牢骚说:“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意思是说:我被汗水淋得腰身都湿了,你们这些和尚吃了我翰林学士挑的水,有何福德可消受?正巧住持和尚走过听到,就顺口吟出:“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你挑水,你砍柴,你以为很辛苦,很了不起吗?我老僧只要静坐一炷香的时间,心中息灭贪嗔痴,就可以消受万劫的粮食了。可见静坐修持的功德之大!
“宝塔毕竟化为尘”——宝塔虽巍峨,毕竟是砖砌木造,是有为法,几十年,几百年,最多千年,总会毁坏。“一念静心成正觉”——只有一念静心成正觉,才是永远的解脱。就像一个卖豆腐的人,偶到禅堂坐一炷香,忽想起几十年前的债务,就体悟到静坐的好处!我们在世上每天忙忙碌碌,劳形伤神,能有五分钟的静坐,或每星期有一小时,乃至假日抽空静坐片刻,疲乏的神智随即宁静祥和。静心,是多么可贵呀!
千江水千江月
应化非真包古今,随缘应世本无心;
灵机一脉威音外,无口先生昼夜吟。
——古德
佛有应身、报身、法身三身,三身当然不是三个身,是一体三身。比方说,法身是如如不动,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虚空无相,无所不像,法身也无相,世间万物无一不是在法身中。报身是最清净庄严高大的,不过这要二乘(声闻、缘觉)以上的人才看得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是应身,如释迦牟尼佛应化到这个世间上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样子。
“应化非真包古今”——应身、化身的佛身不是真的,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亮,可是只要有水的地方,不管是江、河、海、溪、湖,甚至脸盆、茶杯,月亮都会映现出来。这些月亮都是从天上那个月亮本体映现的,等于是本体的千百亿化身,只要你与它相应,就可以见到。
“随缘应世本无心”——佛陀为了示教利喜,到人间来说法,为一大事因缘来度化众生,所以随缘应世是无心的,就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灵机一脉威音外”——我们要如何认识佛,如何与佛心相应呢?如何才能与佛灵机相通,一脉传承呢?过去禅者把威音王佛认为是一个禅的本体,也就是人类本有纯正的精神世界。“无口先生昼夜吟”——没有口怎么会吟说?事实上,无口先生指的是宇宙山河大地,就是我们的法身,它每天都在对我们说法。所谓“无情说法有情听”,只要你能体会“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那么溪声山色都会令我们开悟的。所以无口说法,就是要我们用心体会,我们能够不断地用自己的思想去自我体会,便能找回我们的法身自性。
禅者的生活
斋罢堂前锡杖闲,静装炉香自焚檀;
残经读了无余事,聊塑圆容合掌看。
——古德
这首偈语是形容禅者的自在生活。
“斋罢堂前锡杖闲”——吃完饭后自有悠然光景,心不争竞,气不浮躁,如锡杖之无事。禅在哪里?禅在生活里,禅在穿衣吃饭里,禅是不离开生活的。所以吃饭吃得满足,就是禅!你如果问禅师:“如何参禅?”“肚子饿了就吃饭,倦了就睡觉!”“这样大家都会呀!”“其实不然,你吃饭时百般拣择挑选,睡觉时辗转反侧睡不安稳,这是什么?一个禅者,要睡就睡,要吃就吃。”
“静装炉香自焚檀”——食饱了,运动了,也有正式的功课,自装炉香,供佛礼拜、修持,拜佛以后读经阅藏。
“残经读了无余事”——心里的牵绊烦恼都去除,没有挂碍在心头。“聊塑圆容合掌看”——自己画一个圆圈合掌看,这个圆圈实在就是禅,就是宇宙,就是心!圆圈是无始无终,包容万有的,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合掌表示恭敬,合十指之掌,印证中道之一心。把十个手指头合拢,就是将十法界集中在一个心上,借以体会出禅妙!所以说,宇宙就是我,我就是宇宙!
而佛门平日生活之常道,对一般人的生活也是很有助益,如“早起未更衣,静坐一枝香;穿着衣带毕,必先礼佛祖。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待客如独处,独处如待客。寻常不苟言,言出必定行;临机勿退让,遇事当思量。勿妄想过去,须思量将来;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就寝如盖棺,离床如脱屣;待人常恭敬,处事有气量”。这就是禅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