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碍事
28433000000007

第7章 到处随缘(7)

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

——古德

“戒为惑病最胜药”——国家以制度的建立、法令的遵循最重要,佛教以戒行的修持、规矩的请求最重要。佛门信徒除了皈依三宝外,还要受持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一个人能够奉行五戒,就可以成就自我的慧命;一个家庭能奉持五戒,就有一个家庭的幸福;如果团体、社会、国家都能够持守五戒,就个个是善人,人人是圣贤了。

“护诸苦厄如父母”——防护各种令堕苦厄的恶业发生,要像奉养父母般地谨慎、用心。大家如果能够不乱杀生,就是尊重别人的生存权利;不偷盗,就不会侵占别人的财物;不邪淫,就不会冒犯人我的身体、名节;不说谎,就不会伤害人我的名誉、信用;不饮酒,就能保护生命健康,使得智慧灵敏,不麻醉自己、迷糊自己,生命的慧业才能增长、发扬。

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世间人人都应该受持五戒。比方说,要想长寿健康,就不要杀生,多多护生、放生,自然长寿了。想要富贵,就不该盗取、侵占别人的财物,进而以布施为乐。不邪淫他人,自己的眷属也会受到相对的尊重。不说谎,不妄言伤人,人家也不会随便伤害你的名誉信用。不吃麻醉品、烟酒,自然身体健康,智慧灵敏。

世间诸苦的来源,就是乱,就是不守法理、不知持戒。社会上一些被逮捕、被控告、坐牢狱失去自由的人,大都是犯了这五戒。如果要想获得自由,去除愚痴,开亮光明灯炬,得度生死之桥,有菩提船筏运载无涯业海,则受持这五种基本人生道德是很重要的。

刹那

快适须臾意已闲,暗中愁里老苍颜;

不须更待黄粱熟,方悟劳生一梦间。

——古德

人在世间上,常常追求五欲尘劳的享受,这些快乐一刹那就过去了,并不是究竟永恒的。

“快适须臾意已闲”——世界是苦乐参半的,你说世间苦吗?世间也有快乐!你说快乐吗?有时快乐少痛苦多,如嗔心的痛苦,欲望的痛苦,金钱、感情、人我是非都会困扰我们,使我们痛苦,纵有一点快乐也只是刀口蜜罢了!刀口上的一点蜜,很甜,却也非常危险,一贪着,便有割舌流血之苦,须臾的快适很快就过去了。

“暗中愁里老苍颜”——短暂的时光易过,等到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时,才惊觉时光不再,人的一生就这样庸庸碌碌活过去了。

“不须更待黄粱熟,方悟劳生一梦间”——人很少有警觉性,很少能及时好好把握现在的。常常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非到最后关口不肯回头。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聪明的人啊!年轻时,要好好把握时光充实自己;壮年时,要多为社会大众服务;年老时,更要好好修持,准备好自己的人生归宿。

一个人成年累月为人忙、为事忙,忙到最后连自己的生死都不知,怎么办呢?我们平时就要不断地觉悟,不要浪费时光,更不要等到黄粱梦醒了,才不知所措!在短暂的人生里,要落实,不要让时光轻易流失!不要追求那不究竟的尘劳之乐!

修福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古德

做人要乐善好施,你肯播种,就会有收成。很多人常希望发财,但没有播种如何发财?没有布施怎能发财?“三宝门中福好修”,我们希求富贵,要具有福德因缘,必须先修福、布施、种福田。

福田有两种:一种是敬田,如父母师长三宝,我们恭敬他,在恭敬田里我们播种、惜福;还有一种是悲田,就是一切众生或穷苦的人,我们施舍他、帮助他、慈悯他,在慈悲的田里培植福德因缘。

“一文施舍万文收”——不要以为布施一点小钱,没有什么了不起,小钱的布施,也可收成万万千千的果实。经典上说:尼拘涂树的种子是很小的一粒,可是种下去长大时,方圆数十丈都结满了累累果实,真是享用不完。就像苹果、芒果种下去,虽是一粒种子,却有茂密树阴、累累果实的收成。

“不信但看梁武帝”——梁武帝在过去生中本是一个砍柴的樵夫,当他挑着一担柴回家时,看到一尊地藏王菩萨雕像摆在路旁,日晒雨淋,实在辛苦,他一念恭敬心起,就把自己的斗笠戴在地藏王菩萨的雕像上,就这么一个布施的功德.慢慢汇聚成他后来当上皇帝的果报,所以说“曾施一笠管山河”。

现在的人常常不事播种,只希望不劳而获。没有辛苦,没有劳动,哪能有收获呢?要什么样的收获,就该先出力耕耘。古人说:黄金随着流水冲下,也要起个早,将它捞起来,不辛勤播种是不会有收获的!

怎么死法

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

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古德

一个参禅的人,勘破人生,无惧于生死,甚至于把生死当是一种游戏,这便是自在洒脱、无拘无碍的风光。

过去很多禅师都能预知大限时辰,生死来的时候常有种种奇特的法子。例如有一位飞锡禅师,问人家:“你们看到人死时,是怎样的死法呢?”“都是睡下来,头南脚北手东西。”“看过坐着死的人吗?”“有呀!”“站着死的呢?”“有呀!”“头朝下脚朝上的死法,看过吗?”“没有看过。”“那我就死给你们看!”说着,真的是头倒立下来往生去了。

禅师们在勘破生死以后,对坐着死、卧着死、立着死并不觉得有何奇特。一般说来,自古艰难唯一死,但有修行的人却能生死自如。其实,生死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禅净双修的庞蕴居士有一天预知时至,叫女儿到屋外看看太阳是否已临正中,好准备如时往生。女儿看了几次都说“太阳还没有到正中”,庞蕴不相信,亲自跑到外面看,回来时,女儿灵照却比他先往生了。庞蕴便说:“这个丫头倒比我先走了!”只好倚在她旁边坐化。在田里工作的庞婆和儿子一听到庞蕴和女儿都往生了,他们连锄头都还没有放下,也跟着去了。生死能够自在到这种地步,很不容易啊!

有名的寒山、拾得,用双手拨开无缝石,钻到石头里往生;达摩祖师只履西归,不留踪迹,让后人凭吊!这许多禅师淡泊生死的洒脱,虽然我们做不到,至少对生死不再那么畏惧!

良心忏悔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古德

这首偈语对佛教的忏悔灭罪说,有最直接的体认。平常我们所造的罪业很多,如不应说而说错了话,不应做而做错了事,不应该得罪而得罪了人,内心千般懊悔、惭愧,只好用忏悔来涤除内心的罪恶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要能改,佛门里不怕犯罪、犯戒,怕的是不肯忏悔改过。从事相上来看,你做了什么罪业,当然有不好的果报,但在真实的本体上来说,罪业都是有为法,故罪业本空,它是由心造下这个罪业的。假如说,你能够将这个妄心灭了,“心若灭时罪亦亡”,一切是非、得失、荣辱都放下,哪还有什么罪业呢?

禅宗二祖慧可请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说:“你将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找来找去,找不到,答:“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一笑:“我已经替你安心了!”真心本自有,不需要再找一个法门来安,否则就是头上安头了!

过去有一个小偷,偷了邻居五十两银子。二十年后,他发达有钱了,想把银子还给邻居,可是邻居早已经往生,只好将钱还给他儿子。这个儿子不肯接受,因为往生的父亲不曾提过有人欠钱。小偷惭愧地说:“二十年前我偷了你们家的银子,二十年来我内心一直忧愁不安,就像住在心牢里服刑一样,请你救救我,一定要将钱收下,不要让我继续受苦!”

所以,做错了事,良心的谴责也是很可怕的。在还没有达到心亡罪灭、人我双亡的最高境界前,是不能安心的。我们要多多忏悔,对着长者、佛陀面前,诚实真切地将过错发露出来。或者是用心做善事,将功赎罪来忏悔。如果能达到无生忏悔,达到人我双亡,那就已是真正的忏悔了!

护生

慈悲誓愿如山重,业识尘劳似海深;

十字街头卖鱼去,护生心是杀生心。

——古德

“慈悲誓愿如山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人与人相处,不一定你我要有什么因缘,我一样能给你快乐,拔除你的痛苦,像替你治病一样地治疗你,众生都是一体,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是如山重。誓愿也一样,像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不也如山重?一般佛教徒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如山大愿。

“业识尘劳似海深”——我们的心田识海,我们的业,我们的八识,在世间上所造的种种是非好坏业,比海还要深。

“十字街头卖鱼去,护生心是杀生心”——平日我们常常自以为行事正确,实际上并不尽然。像为了讨生活,你去赚钱卖鱼,把痛苦建筑在其他的有情生命身上,对吗?现在很多人喜欢放生,为了你放生,本来在山林中自由自在的鸟,猎人把它捕捉回来,关在笼子里,剥夺了它自然的生活环境;有人将捕来的海水鱼放生在淡水河里,将淡水鱼放生到海里去,这根本就是在放死而非放生。

佛光山有个放生池,常常有人放生,可是放了又不保护它,不供给饮食,你放生到这里,让别人为你饲养,你其实是在放死,别人才是放生。

还有人从国外带食人鱼回台湾放生,这是在害生,不是放生!将家禽、画眉鸟这些没有求生能力的小动物放出去,无食无栖,它们只有活活地饿死。所以有心护生的慈悲人,应该要建立正确的放生观念。

停不下

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

若不从兹勤努力,何时撑得到滩头。

——古德

我们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求学也好,都要不断地努力。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道也是一样。

“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修行如驾一叶扁舟,往逆水之河前进,篙要握牢撑持,稍微停息一下,船不但不能前进,还会倒退。凡事要锲而不舍,有恒心毅力,不能一曝十寒!无论十年、二十年都要持续不间断,才能有成功的一天!我们每天吃饭,一天水米不进,日子就不好过。做事、求学、修行,一天不精进,一天少进步。参禅、打坐、念佛也一样,今天疲倦了,休息一天,等于一天不吃饭,你能熬过去吗?读书也是一样,会读书的人一天不读书,就觉得没滋没味,黄山谷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可见无论是读书、做事、修行,都要精进不懈!“若不从兹勤努力,何时撑得到滩头”——若不精进努力,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抵达目的地呢?

说到精进努力,也要正当精进,否则你再怎么苦、怎么不怕死也没有用。佛教讲精进勤奋有四种,叫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已生恶,令去除;三、未生善,令生起;四、已生善,令增长。

同样,除恶也要努力,一帆顺风,你才能将船撑渡到港口。

人情如水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清蒲松龄

这一首醒世诗偈,对人生的修养很有帮助。

有的人总觉得在世间上受尽委屈,怀才不遇啦,给人误解啦,不受重用啦,就慨叹“龙游浅水遭虾戏”,好像自己是条蛟龙,没有足够的水,也就是说没有良好环境让自己活动发展,一展抱负,如同在浅水里遭虾戏弄,受到小鱼小虾干扰欺负,因此愤世嫉俗,认为人人都对不起他,不免怨天尤人。

“虎落平阳被犬欺”——他觉得自己本来很有办法,像老虎、狮子般威风,却没有山林让他一展身手,落到平地上连狗都欺侮他,既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是恨天恨地,怨恨国家对不起他、社会对他不好。他不会反省自己不是一条龙,不是一只虎,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改掉一些恶习,只要一转念,和气慈悲待人,就能旋乾转坤,人人都会乐意与你相处。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人情如水,有高有低。俗语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你贫穷,在闹市有亲友也不闻不问;你富贵了,即使住在深山也有络绎不绝的亲戚去拜访你。其实这是世间实相,常情本如此。所以最好看淡世情,勘破世事,让世事如云任卷舒,不比较,不计较,才是最幸福的!

圆瑛法师开大座讲经,讲经毕,维那师错呼:“打法师,送引磬回寮。”圆瑛法师一听,即自道:“不用打,我自己回去。”为维那师解窘,也呈现出一代法师处世之泰然与幽默。

在人情世事中多些许坦然与风趣,方能自不平的世间理出一些快乐与幸福。

多与少

贫室多为儿女苦,家饶又虑子孙稀;

道人饭罢无余事,西望白云片片飞。

——古德

“贫室多为儿女苦”——贫穷人家日子苦,因为生儿育女多,抚育哺喂不容易。现在一般的公务员、劳工、农夫收入低,儿女如果太多,家庭的教育费、生活费就捉襟见肘,父母为儿女衣食操劳,实在好辛苦。古人说儿女多是福气,可是儿女多了,怨怼与烦恼也多。贫穷人家儿女的成长艰苦,真是万般辛苦,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

“家饶又虑子孙稀”——家境富裕的人家,往往希望儿孙满门,一旦子孙太少,偌大家产缺乏继承人,眼见半生心血白费,那真是死不瞑目了。世间上到处充满缺陷,贫穷之家希望儿女少,偏偏招来兄弟姊妹一大堆;富饶之家希求多子多孙,却又一个孝顺儿孙都得不到,这个世间就是这么多缺憾。

“道人饭罢无余事”——修道人在生活上的要求不多,甚至什么都不要,生活简单至极,对世俗需求减少,挂碍也少。所以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佛弟子,在家庭中何妨过一个中道的生活。财产太多,挂碍也多;贫穷困顿,生活拮据。最好能够有一个中道,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在若有若无之中,中道的生活是一个最美好的生活。

西望白云片片飞”——人间净土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我们中道生活里,就在我们自由解脱的生活里。我们望到西方佛国的白云片片飞,我们向往极乐净土,就要弃去贪欲五浊世俗的困扰,建立美好的人生道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