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三国往事
28440900000033

第33章 附录:名家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着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东晋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裴松之的着作,除了着名的《三国志注》外,还有《晋纪》。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还有《裴氏家传》四卷、《集注丧服经传》一卷、《裴松之集》十三卷。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着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着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着名文学家。洪迈学识渊博,着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另有《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写出了《容斋随笔》。

马端临(1254-1323),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着名的历史学家,着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马端临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弛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马端临的卓越贡献,亦当为世代所敬仰。

顾炎武(1613-1682),着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谷应泰(1620-1690),字赓虞,直隶丰润人。聪敏强记,工制举文。及长,肆力经史,书无不窥。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

改户部主事,寻迁员外郎。授浙江提学佥事,校士勤明,所拔如陆陇其等,多一时名俊。暇时,游览杭州湖山之胜,创书舍为游息地。既去,浙人为之修葺,怀之不已。应泰嗜博览,工文章。着作主要有《筑益堂集》、《明史纪事本末》、《博物要览》。

卢弼(1876-1967),字慎之,号慎园。湖北沔阳人。是直隶提学使卢靖弟。早岁肄业于湖北经心、两湖书院,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学成归国后曾任国务院秘书等要职。撰有《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三国志引书目》、《三国志职官录》及《三国志地理今释》等。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曾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着《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中国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生于江苏常州。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着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马植杰(1922-2006),着名历史学家,河北定州人。194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翦伯赞秦汉史研究生肄业。先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自幼喜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青年时极其佩服诸葛亮,因此在三国史上研究成果斐然。写下了我国第一部三国史专着《三国史》,1998年该书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奖荣誉奖,后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代表性着作:《诸葛亮传》、《女皇帝武则天》、《三国史》。

柏杨(1920-2008),河南辉县人,1950年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1960年代用柏杨笔名为台湾自立晚报及公论报撰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社会黑暗面。1968年3月7日,台湾当局以“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罪名将其逮捕,至1977年4月1日始被释放。出狱后,继续为中国时报及台湾时报撰写专栏,并曾赴多国发表演讲,引起强烈的反响。其作品类型广泛,含小说、杂文、诗、报告文学、历史着作等,2006年秋宣布封笔。主要着作有《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柏杨品三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