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相约在微博——尼采的快乐物语
28444100000033

第33章 跳跃思维守望世界(5)

“这个已经忘了。”“那明天你会遇到什么人?”“这个我哪里知道,明天还没来。”“此时此刻,你面前有谁?”秀才愣了一下,说:“我面前当然是禅师您啊。”禅师轻轻点头道:“昨天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能把握的唯在此刻,施主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你并没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秀才瞪大双眼,等着禅师继续说下去,他似乎听懂了禅师话中的意思。禅师说道:“既然又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着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终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施主可曾明白了?”秀才微笑着点点头,此刻的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

常人说,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想得太多是因为情绪太盛。

秀才考场失败后,人生顿觉颓唐,也是同样的道理,好在他及时醒悟一心境归于平淡,目标得以重新确立。在这个秀才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而是再度追逐后的豁然,因为这种豁然,我们不再对过去的遗憾耿耿于怀,不再对未知的将来做不肯定的畅想,我们的心落在了此时此刻。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淡生活倒不一定是平静淡雅,因为内心永远充满着激情,只不过这份激情用一种更为实在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因如此,在生活的节奏一如既往地向前推进的同时,我们才能风吹而不动,地动而不陷。

心安人静,却依然能做出大事情来,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不媚俗,懂追求,不以世俗的观念影响自己的选择。

适当保持距离的远看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更清醒的头脑,才能更好地思考事物,才能从中发现真正的美与丑。

——新浪网友空虚几度

净化内心

我们若非完全在梦中,便是以一种有趣的态度在做梦。因此,必须去学习在时尚的潮流中保持清醒——若非不完全,便付之以一种有趣的态度。

——尼采《快乐的科学》

强大的凝聚力与美好心灵如影随形,一个人只要具有一颗质朴而美丽的心灵,那么他必然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影响力会像影子一样,一生追随着他。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像水一样,随着地势的起伏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另一种人则像水晶,内心晶莹透彻,但却锐利坚硬。第一种人只能让自己随着世界变化,而第二种人则会让世界因自己而改变。

有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曾经用一颗单纯的心改变了世界。

他曾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甚至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他就是曾经接受过加拿大国家荣誉勋章的瑞恩·希里杰克。

1998年,6岁的瑞恩第一次听说在非洲有很多孩子因为喝不上干净的水而死去,于是,为非洲的孩子捐献一口井成了他的梦想。

当他向妈妈要70加元时,妈妈告诉他:“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凑齐这一笔钱,比如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我会给你报酬。”瑞恩迟疑了一下,最终答应了。于是,他开始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

瑞恩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吸地毯,干了两个多小时后他得到了两块钱的报酬。几天之后,当全家人去看电影时,瑞恩一个人留在家里擦了两个小时窗子,赚到第二个两块钱。全家人都以为瑞恩不过是心血来潮,他却坚持了下来。

4个月后,当瑞恩把辛苦积攒的钱交给有关组织时却得知,70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实际需要2000加元,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卖力了,因为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让更多非洲的小朋友喝到水。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了瑞恩的这个梦想。于是爷爷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瑞恩考试得了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从那时起不再买玩具……所有这些钱,都被瑞恩放进了那个存钱的旧饼干盒里。

后来,他的故事被媒体报道了,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国家。一个月后,在他家的邮筒里出现了一封陌生的来信,里面有一张50万元的支票,还有一张便条:

“但愿我可以为你和非洲的孩子们做得更多。”如果你以为这是故事的结尾,那就错了,因为这只是事情的开始。接下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又有上千万元的汇款支持瑞恩的梦想。

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会正式成立。瑞恩的梦想成为千万人参加的一项事业。

事后有人问瑞恩:“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瑞恩说:“没有为什么,我只是想让他们喝到干净的水。”

“没有为什么”,一切就是如此简单,他只是听从了自己的召唤,并随着善良灵魂的高歌起舞而已。那一支心灵的舞蹈,却令整个世界为之倾倒。

心灵纯净的人,往往是精神潜能真正觉醒的人。他们那些美好的梦想和执着的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所以能四两拨千斤般创造奇迹。他们强大的影响力与单纯的个人魅力常常形成一种怪异的对比,那天真烂漫的生活和无忧无虑的心态使他们宛若孩童,但思想的感染力和举手投足间的伟人风范却令人心生羡慕。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占领了我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羡慕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厢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我们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于人潮汹涌的街头,浮躁之心油然而生,这也是我们不留心去倾听内心声音的一个缘由。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冷静驻足的理由和机会。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使我们作为一个人的优雅在逐渐丧失。那种恬静如诗般的岁月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为最大的奢侈和梦想。内心的声音,便在这些繁忙与喧嚣中被淹没。物质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灵和光彩,我们留给自己的内心空间被压榨到最小,我们狭隘到已没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这一切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浮躁心理是多么可怕。既然如此,我们又该怎样摆脱这种浮躁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自己心灵宁静下来。

北大着名“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的张中行先生青年时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无休止地探寻:生命有意义吗?如何生存才是合理的?什么是“存在”?

“存在”是顺从意志的必然,还是顺应天运的必然?张先生最后求证的结论就是保持心灵的宁静。即使有人批评他,他也只是沉默,他说:“其一,这类过去的事,在心里转转无妨,翻来覆去地去说就没有意思了。其二,我没有兴趣,也不愿意为爱听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人供应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三,最重要的,是人生实不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老了,余年无几,幸而尚有一点点忆昔的力量,还是想想那十之一二为是。”

他的这种省悟,是原原本本的,像李叔同坐禅时的冥想,也似丰子恺那样远离尘海时的冷观,同时又如闻一多、朱自清那样直面人生。我们要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样做一切事情。一个人每做一件事时都应当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这样,心灵家园中的最初的宁静就会归来。

现在很多人常常自作聪明地遮蔽自己的错误,不仅不肯认错,还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调的是,要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一个人做任何事,如果出现了差池,只要他愿意,总能找到完美的借口,但借口和成功却不在同一屋檐下。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遇到学长或长官问话,新生只能有四种回答:

“报告长官,是!”

“报告长官,不是!”

“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报告长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比如长官问:“你认为你的皮鞋这样就算擦亮了吗?”新学员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为自己辩解:“报告长官,刚才排队时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我。”

但是这种下意识的辩解并不在四个“标准答案”里,是不能令长官满意的,学员只能回答:“报告长官,不是。”

长官又问:“为什么没有擦亮?”

学员没有任何选择,只能正视着长官的眼睛,回答说:“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然后接受任何形式的惩罚。

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往往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明白老老实实认错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想方设法找理由为自己辩护。借口不过是一个人做错事的挡箭牌,是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护身符,是掩饰弱点,逃避责任的百验灵丹。而这些,只会让一个人越来越糊涂,从而将所有的缺点自我屏蔽,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懂得自省的人,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正,改正自己的过失,便能够如无瑕的白壁一般,获得高洁的人格。在我们自以为是、为自己寻遍理由时,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将浅薄、浮躁、自满洗涤一空,重现清新、昂扬、雄浑和高雅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气勃勃。

一个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都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个人更应该如此,经常反观自省,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上帝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挂了两个袋子,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装着自己的优点,后面的袋子则装着自己的缺点。结果,每个人只要一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优秀,而别人最愚蠢,因而对别人总是求全责备,对自己总是肯定赞扬。

有位哲学家在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他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何谓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圣人都有自知之明,是因为他们时刻审视着自己,这样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的缺点有哪些?为什么失败?

有一个年轻人,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年轻人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接着便挂了电话。小店的老板听了年轻人的话,便说:“年轻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年轻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

我们似乎总是在现实的压力与繁忙中奔波,总是在不停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追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生活和自我本身的审视。

——新浪网友风干迷茫

活在当下

人总免不了一死,所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宁愿选择慷慨赴死。人的生命总有一天要终结,所以我会选择全力以赴向前冲。时间总是只有那么一点点,所以我选择把握此时此刻的瞬间。至于唉声叹气,就留给那些演员吧。

——尼采《权力意志》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何谓“活在当下”?看似深奥的道理实际上很简单: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没有过去拖着你的脚步,亦没有未来拉扯你的目光,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刻,集中在“现在”的人和物上面,生命因此生长出一种强烈的张力。然而,世俗之中又有多少人都无法专注于当下,无数个问号纠缠着他们:我在过去存在,还是不存在?过去我曾是谁?我曾怎么样?后来我又曾如何?我于未来将存在还是不存在?未来我会是谁?我会怎么样?背负着过去,忧虑着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便永远到不了心灵的净土。

宇宙每一瞬都在改变,我们只有一瞬,只活在当下。生活从来不在远处。

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很久以前的一座城池的废墟,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就顺手搬过来一个石雕坐下来。望着被历史淘汰下来的城垣,想象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由得感叹了一声。忽然,有人说:“先生,你感叹什么呀?”

他四下里望了望,却没有人,正在他疑惑的时候。那声音又响起来,端详那个石雕,原来那是一尊“双面神”的神像。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有两副面孔呢?”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地汲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瞻望未来,去憧憬无限的美好的蓝图啊。”哲学家说:“过去只是现在的逝去,再也无法留住,而未来又是现在的延续,是你现在无法得到的。你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意义呢?”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至今才明白,我落得如此下场的根源。”哲学家问:“为什么?”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池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瞻望未来,却唯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弃于废墟中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注重现在,脚踏实地,慢慢积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未来。“还有明天”,这是一个可怕的思想,它让人不思进取,蹉跎岁月,浪费生命。它成了人做事拖延的借口,也是许多人一事无成、无所事事的原因。

路就在脚下,现在不做,更待何时?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还不清,来生还得继续,前世的缘,今生正在实现,好不容易盼到了,还不好好把握?过去的只是杂念,就让它在时间的沙河中淘尽;未来的只是妄想,请用淡然的心去等待;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境;保护这份恬适,就是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互相交错不可分割的,所以说过去就是未来,未来也就是过去,现在就是过去以及未来。但是我们很容易被时间蒙骗,以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定会来,现在的永远不变。在时间的脉络中,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所以,不要牵挂过去,不要担心未来,便能与过去和未来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