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挫折
哪有生命,哪里便有意志,但不是生存意志,而是强力意志。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遇事沉着冷静,是遭遇挫折时必备的态度。因为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使头脑清晰,正确地分析客观情况,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说的正是处事要沉着冷静这一智慧。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于是项羽就在公司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推到了前面,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说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曾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因为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过人家,你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是一个贵族,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是个流氓,你贵族使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刘邦是一脸的嬉皮笑脸,我是流氓我怕谁,心理上你没有战胜人家。
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理战,刘邦在项羽要把他爸下油锅的时候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地对付,这是成大事者应有的素质。
还有一次,也是在楚汉相争的时候,由于其他的诸侯王乘楚汉相争的混乱局面,也纷纷闹起了独立,而且这些诸侯王朝秦暮楚,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一会儿倒向刘邦,一会儿倒向项羽,一会儿又倒向刘邦,一会儿又倒向项羽,这样一来,刘邦和项羽两个势力就在中原大地展开了拉锯战,一会儿这边胜,一会儿那边胜,这样一直打到汉四年,楚汉两军处于胶着状态。因为这个时候,主战场上就是刘邦的团队和项羽的团队在对峙,其他那些人在观望,这个时候刘邦派出他手下的业务经理韩信带领自己的工作队进攻齐国,把齐国已经拿下来。这时候项羽的粮食已经不够了,项羽就出来跟刘邦说,刘邦,天下战事频繁,战乱不已,不就是因为我们两个吗?不就是我们两个都要当老大吗?那么这一场弄得天下百姓都不得安宁的战争不就是你我两个男人之间的事吗?你如果是个男人的话,你出来,我们两个决斗,不要把大家都拖进去。
刘邦知道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力能扛鼎,他们两个要是决斗的话,项羽一巴掌就把刘邦的脑袋给拍下来了,怎么能够决斗。于是刘邦就笑着对项羽说,我这个人喜欢斗智,不喜欢斗勇,你也不要太嚣张,我刘邦来征讨你,那是正义之师,因为你犯下十项大罪,然后一条一条开始数。项羽哪受得了这个,勃然大怒,拔起弓箭,一箭射过去了,正中刘邦的前胸。刘邦中箭以后,本能地弯下了腰,一弯腰手就扶住了脚,然后他大喊了一声:臭小子,你射了我的脚。实际上是射到他的胸了,正是刘邦“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稳定了军心。否则军心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现实生活中,大到治国安邦,中到各种战争,竞技比赛,小到个人处事决策,沉着冷静——都是决胜千里的不二法宝。因为只有沉着冷静,才能使头脑清晰,正确地分析客观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正是于大危之时,凭着超然的冷静,演绎了沉着冷静,得以“静”握胜券的千古佳话。
一有钱人到乡下收田租时,不慎将心爱的怀表丢失,于是心急如焚,佃农及村里人翻遍了谷仓,也未能找到,而一个有心的村民在众人散去,夜深人静时,静静地坐在谷仓一处,循着怀表的声音寻找到了并得到有钱人的奖赏。
沉着冷静,是每一个身处逆境中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生存智慧。每逢遭遇不幸,当事者最初都会倍感痛苦焦虑不安,然而,有人会因此一蹶不振,悲天呛地,甚至自暴自弃;而沉着冷静者,会收拾起滴血的脆弱,冷静审视自身的不幸,转换看待命运的角度,重振旗鼓,再燃生命的热情,选择坚强地活着。
其实,沉着冷静对顺境中的人、对成功者来说何尝不是同样重要?每逢成功时,鲜花、掌声、荣誉纷沓而至,有的人在鲜花美酒、掌声赞誉面前倒下了,从此与成功无缘;相反,有些人,面对成功,保持坦然的心境,沉着冷静地看待一时的小有成就,而不断地追求下一次的成功。诚如巴西球王贝利,当记者问到他对成功射进的一千个球中,哪一个最满意时,贝利说:“下一个!”成功者面对成功时是何等的冷静。
在众人皆乱时独“静”,因而在众人皆散后独“胜”。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更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静”操胜券。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
她的父亲把她带进厨房。父亲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
女儿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父亲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中,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女儿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她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父亲解释说,这3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
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时,该如何反应,是选择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面对逆境,犹太人是如何反应的呢?
犹太教的信念告诉他们:“只要不断地保持希望的灯火,就不怕忍受黑暗。”黑暗过去就是光明,这是他们存活下来的希望,因此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不会绝望。只要还有一息尚存,就要忍耐着生存下去。
“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什么只能透过其黑暗的部分看东西?因为人必须通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人生也是从苦难和黑暗开始,最后才到达幸福和光明的境地。不要害怕痛苦,因为一个人只有痛苦到了极点,才能品尝到甜美的果实。这些都是《塔木德》告诉他们的。
犹太人的意识里面永远充满了痛苦的观念和深深的忧患。
当他们被生下来的时候,大家不是为他的降临人世而高兴,而是为他而哭泣。犹太箴言是这样解释的:“孩子出生时我们觉得高兴,有人去世时我们感到悲伤。其实应该反过来才对。因为孩子出生时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而人死之时一切功业已盖棺论定。”犹太的先知们认为人的一生分为6个阶段:
1岁时是国王——家人像扶持国王一样扶持他,对他的关心无微不至;2岁的时候是头小猪——喜欢在泥巴里面玩耍;18岁的时候是小羊——无忧无虑地欢笑、跳跃;结婚时是驴子——背负着家庭的重担,低头缓行;中年时是狗——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摇尾奉承,乞求他人;老迈时是猴——行为和孩童无异,然而再没有人去关心他了。
纵观人的一生,犹太人认为困难和不如意占十之七八,而幸福和快乐只占人生命运的十之二三。既然这样,也就不必惧怕痛苦和人生的失意。
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德国纳粹占领东欧的时候,对犹太人监控得非常严格。在一个小镇上,有个犹太家庭,全家五口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进仓库,他们全家人都得屏声敛气,一点儿声音都不敢弄出来。时间一长,他们学会了比手画脚,完全以动作来交换思想,传达感情。
为了生存,父母和叔叔要轮流外出寻找食物和水。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被德国兵抓住了。”过了两个月,父亲又一去不返。半年后,叔叔刚出门不久,两个孩子就听到一声枪响。
三个大人相继死后,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的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风吹草动的声音,姐姐就掩住弟弟的嘴巴。姐弟俩相依为命。一个多月后姐姐又没有回来。从此以后,凡听到异样声响,弟弟只有自己掩住嘴巴。最后,弟弟终于幸存了下来。
彩虹是希望的象征,每经历一场暴风雨后,天空便架起美丽的彩虹。黑暗过后必是光明——这是犹太人存活下来的信念,也是如今世界上仍有许多犹太人留存下来的真正原因。他们永不绝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希望而忍耐。
对犹太商人而言,忍耐就意味着在困境中奋斗,于艰难中勃发。成为大富翁的犹太人,几乎都是由赤贫发家的。投资家乔治·索罗斯从匈牙利到美国时还一文不名,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是从匈牙利空手移民过来的,罗斯柴尔德也是在父母很早过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起步的。犹太人中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白手起家的,而且都经历了诸多磨难。但他们都隐忍不发,为以后的崛起蓄养了巨大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烧开一锅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滚热的油锅旁边,那只青蛙在快到油面的时候,竟然跳离了油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进注满水的锅里,下面放火去煮。这只青蛙开始还觉得温热,后来水越来越热,它却离不开锅里,最后被水煮死。
犹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锅的青蛙,他们时刻充满了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警惕。许多犹太人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痛苦和苦难,因此,当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苦难的。
犹太人考夫曼能成为股市“神人”,是他顽强忍耐奋斗的结果。他1937年出生于德国,因遭受纳粹的迫害,1946年随父母逃到美国定居。他刚到美国时不懂英语,但他很有耐性,不怕别人嘲笑,大胆地与美国小朋友交谈,从中学习英语。他还利用课余时间补习英语,吃饭时和走路时也背诵英语词句。半年时间过去了,他能熟练地讲英语了。他家境不佳,却以半工半读形式读完了大学,并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工作中,他不辞劳苦,从银行的最底层做起,直至成为世界闻名的所罗门兄弟证券公司主要合伙人,以至首席经济专家和股票、债券研究部负责人。他对股市料势如神,成为美国证券市场的权威之一。
巴拉尼是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犹太人,他年幼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贫无法医治,使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行走不得。但他没有灰心丧志,反而艰苦奋斗,刻苦攻读,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除了荣获奥地利皇家授予的爵位外,1914年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他一生发表了184篇很有价值的科研论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忍耐是成功的信心表现。成功之途是崎岖曲折的。成功者的特长之一,是善于处理前进中的障碍,有坚忍不拔的忍耐性。“成功者是踏着失败而前进的”。
犹太人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好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人们可以把逆境当成动力,激励自己顽强地奋斗,去争取幸福。
犹太人告诫人们,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不是绝对避免挫折,而是要在挫折面前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挫折乃至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失败而失望,放弃追求。这时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应付遇到的意料之中或意想不到的挫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聪明的做法应当是,审视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败,使挫折成为成功的阶梯。
忍耐是逆商的基本体现,逆境是成功的一种回响。爱迪生成功发明电灯泡,其发明过程失败了起码三千多次。后来记者访问他失败了三千多次有何感想。他回答说:“我一次也没有失败过,因发明电灯泡总共需要三千多个步骤。同时我成功地发现了三千多个没有效果的方法。”
爱迪生和许许多多的发明家为什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对于每一次失败的经验,他们都看成为一种“响应”,这种“响应”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尝试不同的方法。在他们的信念系统里,他们坚信通过这样的回馈机制,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
《塔木德》里说:“有10个烦恼比仅有1个烦恼好得多。”因为有10个烦恼的人不会再惧怕烦恼,而拥有1个烦恼的人会觉得整天都很烦恼。
这就是犹太人的人生观。痛苦,才是人生之路。人生是痛苦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要经受痛苦。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人生的某个目标而痛苦、努力地生活的,直到人死了,痛苦的努力才算结束。
苦难和痛苦充满了犹太人的一生。他们经历了最惨绝人寰的屠杀,经历了被驱逐,压迫。他们走到哪里,欺凌和侮辱就跟随他们到哪里。他们四处流浪,衣食没有着落。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已经不怕任何苦难了。再大的苦难他们已经丝毫不觉得难以忍受了。为了生存,他们已经受尽了人间的一切苦难;为了生存,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是他们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了。因此,只要环境相对稳定下来,他们千百年的忍耐与顽强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做出让世人称羡的成就。
犹太民族正是凭借着这种生存意志和聪明才智,在各大洲之间辗转迁移。犹太人对苦难的忍耐力是罕见的,他们就像弹簧一样对压力有着极大的韧性。他们认为只有饱尝苦难和贫穷的人,才能在商场上有所作为,从而摘取生活甜美的果实。
犹太人从《圣经》所讲述的故事的时候开始,就遭受无尽的迫害,一部犹太人的历史简直就是他们遭受迫害的历史。而这也造就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
1822年的冬天,庄严肃穆的音乐大厅里正在演出歌剧《费德里奥》,许多名门贵族观看了这场演出。但在歌剧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观众发现乐队、歌手无法协调,而指挥却毫无察觉,仍在台上竭力指挥着。
观众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们在台下窃窃私语。指挥发现了,他让乐队、歌手重来,但情况更糟。有人在喊:“让指挥下台。”指挥已听不到观众在说什么,但是从他们的神情中,他读懂了现实情况。他从台上下来,流泪了。在世界音乐史上,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伟大的音乐天才贝多芬在这一天完全失聪了。
所有人都预感到他不会再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了,但是两年后,也就是1824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上演。这首曲子是他在失聪的情况下写成的,继而在厄运不断的打击下,贝多芬完成了世界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