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困惑又如何解释呢?为什么苹果要向下落,为什么不向上落呢?对于普通人,他们通常会想,苹果有重量,自然要向下落了,不向下落才不正常呢!带着这个自圆其说的答案,他笑了笑,接着把砸着自己头的苹果吃掉了。与此同时,困惑也没了。
一个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就这样随着一个苹果下肚化为了泡影。所以,人类要庆幸,苹果不光砸在了普通人的头上,同时也砸在了牛顿的头上。他没有将带有困惑的苹果吃掉,而是看着它陷入深深的思索,或许他还会拿着这个苹果重新演示,然后再将苹果换成其他水果、器物,结果都是一样,一律向下落。
“万有引力”就是在这样的不停求索中获得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困惑,却在一个天才身上产生了一个奇迹。知道了“万有引力”后,牛顿又开始思索一个人如何摆脱地球的引力,应该达到什么速度才能逃出这个引力。于是“第一宇宙速度”也在他的不停求索中,得到了答案。
牛顿有足够的理由感谢“苹果落地”这件事儿,因为一个小小的困惑成就了一代物理学大师。面对困惑,你又是如何做的呢?相信很多人会选择绕开“困惑”走,心想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然而,即使你绕开了太多的困惑,很多问题依然会困扰着你,而你也自然不会对困惑的事儿充满感激之情。
很遗憾,直到很多年后,许多人还在守着困惑自己已久的那个问题。
你不能把问题的解决完全寄希望于他人,因为即使身为圣哲,也有解答不了的问题。解开困惑,需要你不停地亲自去求索。只有对困惑自己的事主动求索,寻找答案,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启示和发现。
那些困惑你的事,是一种激发你不懈求索和前进的动力。如果你轻视它,逃避它,那么你将与可能的成功失之交臂。既然如此,你还有什么理由不感谢那些使你困惑的事呢?
对现实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失败意味着一蹶不振,是一件极其折磨人的事儿,因此都不愿与“失败”打交道,甚至对它充满了恐惧和厌恶。然而事实却是,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与之不期而遇,最平常的诸如升学失败、工作失败、恋爱失败、婚姻失败等。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失败呢?
是抱怨逃避还是感激迎接,不同的选择将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事实上,失败也好,成功也罢,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且,对于那些成功的人来说,正是失败让他清醒地认识到曾经作出的错误选择,以及现在所存在的问题。从失败中,他们突然醒悟,对自己和外界有了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失败,他们没有惧怕,反而满怀感激之情。
我们不应该把失败看成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更恰当地说,失败是一种证明。至于证明了什么,则和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心态有关。失败了,有人感到绝望,于是悲观、放弃;有人及时放手,转变方向;有人从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然后爬起来继续前进。对于后两种人,醒悟是其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而失败的事实本身反而成了副产品。当他们喜滋滋地接过失败的馈赠之时,都会对它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来说,失败往往是他们最大的机遇。失败时,他们突然猛醒,要么发现了问题关键,要么悟出了生存智慧。每次失败降临,他们都会满怀开心、极度兴奋。正所谓:失败并快乐着。
武打明星李小龙从小练习武术,20岁时已是绝技在身。争勇好斗的他在一次次武术较量中,从未尝过失败的滋味,身边更是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就连空手道三段的木村也在他面前毫无还手之力。20岁上下能有这么好的工夫,产生傲气、狂妄、目空一切的心态自然也很正常。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是无人能敌的第一高手了。
若不是后来经历了一连串失败的事儿,恐怕那种傲气与张狂将伴随李小龙一生。日本空手道高手,山本冈夫的出现让狂妄的他吃了不少苦头。
和山本冈夫一过招儿,李小龙傻眼了,打不到,踢不到,自己的长处在他面前毫无办法施展。惨败的李小龙很不服气,又闯到人家武馆一探究竟,结果被一个铁人难住了。任凭他拳打、脚踹,铁人也纹丝不动,而山本冈夫一招下去,铁人就顺势横躺在地。
李小龙再次败在山本冈夫手下。此时的他突然醒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一个真正高手之间的差距。头脑不再狂热的他,终于懂得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了。从此以后,他放下了狂妄,潜心向各路高手学习武术。
后来,他有了想创建一种新拳术的想法,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中国工夫“截拳道”。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积极向他人请教,甚至不惜打出“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任何人挑战”的挑衅牌子。明知会失败,他还要这么去做,而且对能打败自己的对手还心存感激,这就是李小龙。正是抱着与人切磋、学习的心态,196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赛上,24岁的他横扫所有选手,取得了冠军。
可以说,李小龙在武术上所取得的突破,和他两次失败后的醒悟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这两次的教训,就没有他以后在武学上取得的成就。
因此,对于这些进步,他不得不去感谢那个让他一败再败的山本冈夫。是失败让他突然醒悟,懂得以平常心态去面对比赛,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对手。同时,他也开始明白,如何在比赛时清空头脑中的自满和杂念,积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
所以,人生有失败不一定就是坏事儿。失败犹如绳索,坚强的人可以借助它勇登高峰;失败犹如风雨,会使人在风雨中练就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失败又像一面镜子,可以使人从中找出自身不足,以弥补缺陷。
失败也是一种收获,更是人生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我们经常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一个人想获得突破和成功,首先就要具有不惧怕失败的勇气,甚至要感激那些经历过的失败。
失败是对一个人人格的考验,在一个人除了生命以外,一切都已丧失的情况下,内在的力量到底还有多少?有没有勇气继续奋斗?自认失败的人,那么他所有的能力,便会全部消失。而只有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永不放弃责任的人,才会在自己的生命里有伟大的进展。有时候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不是自怨自艾或垂头丧气,而是以顽强的信念对待一切,就能为自己创造辉煌的前程。
拿破仑幼时的生活是十分清苦的。他的父亲是出身于科西嘉的贵族,虽然后来因家道中落而一贫如洗,但他的父亲仍以贵族的身份孤高自傲,仍旧多方筹措费用,把拿破仑送到柏林市的一所贵族学校去求学,借以维持自己家门的尊严。但是那所学校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裕、丰衣足食,拿破仑自己则破衣敝履,十分拮据,所以常受到那些贵族子弟的欺负和嘲笑。
起初他还勉强忍耐着那些同学的作威作福。但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便写了一封信给父亲,抱怨他的苦处。
信上说:“因为贫穷,我已经受尽了同学们的嘲弄调侃,我真不知应该怎样对付那些妄自尊大的同学。其实他们只是比我多几个臭钱罢了,在思想道德上,他们远不及我。难道我一定要在这些奢侈骄纵的纨绔子弟面前,过着低声下气的生活吗?”
他父亲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句话:“我们穷是穷,但是你非在那里继续读下去不可。等你成功了,一切都将改变。”
就这样,他在那个学校里继续上了5年学,直到毕业为止。在这5年里,他受尽了同学们的各种欺负凌辱,但每受到一次欺负和凌辱,他的志气就增长一分,他决心要把最后的胜利拿给他们看。
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的确并非易事,那么拿破仑怎样做的呢?
他只有在心里暗自计划,决定好好痛下苦功、充实自己,使自己将来能够获得远在那些纨绔子弟之上的权势、财富和荣誉。
可是不久,拿破仑又受到了另一严重的打击:在20岁时,他那孤高自傲的父亲去世了。
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两人。那时他只是一名少尉,所赚的薪水,仅够他们母子两人勉强维持生计。
他在队伍中,由于体质衰弱、家境贫困,处处受人轻视,不但上司不愿提拔他,就是同事也瞧不起他。
因此,当同伴们利用闲暇时间娱乐时,他则独自苦干,把全部精神都放在书本上,希望用知识和他们一争高下。好在读书对于他好像呼吸一样顺当,他可以不费分文地向各图书馆借得他所需要的读物,从书里获得宝贵的学问。
拿破仑读书有着明确的目的,他不读那些平凡无用的书来消遣解闷,而是专心寻求那些能使他有所成就的书来读。他的“书房”是一间又闷又小的陋室,在那里他终年勤学不倦。
他在孤寂、闷热、严寒中,从不间断地苦学了好几年,单单从各种书籍中摘录下来的文摘,就可印成一本四千多页的巨书了。
此外他更把自己当成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总司令,把科西嘉当作双方血战的必争之地,画了一张当地最详细的地图,用极精确的数学方法,计算出各处的距离远近,并标明某地应该怎样防守,某地应该怎样进攻。
这种练习,使他的军事知识大大进步,终于得到上级的赏识,给他提供了一条晋升之路。
他的上级了解了他的才学之后,将他升任为军事教官,专教需要精确计算的种种课程,结果成绩十分优秀。
从此,他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直至获得全国最高的权力。
真正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的种种成败并不介意。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失望,绝不气馁,他们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真正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的种种成败并不介意,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失望,绝不气馁,他们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新浪网友向胜利招手
人的本性
要唤醒小孩的性生活,他人的引诱并非不可或缺,这种觉醒可能随时自内在的来源爆发出来。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
在康德道德原理的诸种形式中,最流行的一个是“人的尊严”。对这一学说的荒谬性,在《道德基础》一文中对其进行了揭露。所以,在此我只想说:如果有人问,所谓人的尊严基础是什么,那么答案是,它是基于人的道德。
尊严这个观念,只能在一种讽刺意义下,用在一种像人类这样具有罪恶意志,有限智力而体质柔弱的东西身上。倘使人的观念是一种罪行,人的诞生是一种惩罚,人的生命是一种苦役,人的死亡是一种必然的话,人有什么地方值得骄傲呢!
因此,当你与人接触时,不论这个人是谁,都不要根据他的价值和尊严对他作客观的评价。不要考虑他邪恶的意志,也不要考虑他偏狭的理智和荒谬的观念;因为前者容易使你对他产生憎恨,后者则容易使你轻视他。因此,你应当去关注他的遭遇、他的需要、他的焦虑和他的苦痛。如此,你就能常常感到和他息息相关,你的恻隐之心也会油然而生。唯有这种同情怜悯,才是福音所要求于我们的安宁。抵制憎恨和蔑视的方式,当然不是寻求人的尊严,相反的,而是把他当作怜悯的对象。
关于道德和形而上学问题方面,佛教徒持有较深刻的见解,由这种见解出发,他们的思想肇始于人性原恶,而非起源于人性原善,因为德行的出现,只是作为罪恶的相反事物或否定。根据修密德《东方蒙古史》中的看法,认为佛教所谓的根本罪恶有四:欲望、怠惰、嗔怒和贪欲。但是,我们也许会以骄傲代替怠惰;这里,将嫉妒或憎恨当作第五种罪恶。为何要这样?因为此种做法符合回教中信奉禁欲主义者的看法。回教中信奉禁欲主义派,当然,是受婆罗门教和佛教影响的。这派也认为有四种根本罪恶,他们把四种罪恶配成两对,因此,欲望和贪欲相连,嗔怒和骄傲相连。与此相反的四种根本德行则是贞洁与宽大以及仁慈与谦逊。
当我们将东方国家所奉行的这些道德观念,与柏拉图一再述说的主要德行——正义、勇敢、自制和智慧——比较一下,我们就了解了,后者并非基于一些肤浅甚至显然错误的理由而选择的。德行应该是意志的性质,而智慧则主要是理智的属性。
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倾向,在品性上被定为要么是妒忌,要么是同情,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的美德和恶德。每个人都存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对立性质,因为这些性质产生于人在自己命运和他人命运之间所作的无可避免的比较。依这种比较结果对他个性的影响如何,决定他采取哪一种性质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曾经被视为德行的勇猛,对现代人来说,勇敢已不再是一种德行,但不管怎么说,胆量可以解释为在某个时刻遭遇威胁或灾祸的一种快速反应,以避免在将来遭受更大灾难,而懦弱恰恰相反。胆量的此种迅疾反应的性质与忍耐一样,因为忍耐包含在某种清醒的意识中——即未来的灾祸远比当前的灾祸更为险恶,假若为逃避或对抗这些灾祸而采取任何粗野而冒失的举动,只会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些更多的灾难。因此,勇敢将是一种坚忍;同时,由于它使我们忍耐和自制,所以,透过坚忍的媒介,勇敢至少接近德行。
如同勇敢在美德中的地位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观念,贪欲在恶德中的地位同样也值得研究。不过一定不能把它与贪婪混为一谈,贪欲最为直接的意旨是拉丁词avaritia。让我们接下来描述和考察一下相关贪欲的造成与反对的论证吧,并把最终的判断留给每个人自己来做出。
一方面的论证是,贪欲并不是一种恶德,只有它的对立面奢侈才是一种恶德。奢侈来源于当下瞬间的一种肉欲的要求,建立在一种错觉上面,认为感官的享乐具有一种积极的或真实的价值。因此,将来的贫乏和不幸是浪费者换取空虚、短暂以及仅为想象中逸乐的代价;或养成他对那些暗中讥笑自己的寄生者卑躬屈膝的得意的无意义和愚鲁的自负,或对群众的注视和那些羡慕他富丽堂皇者的自负。因此,我们应该避开浪费者,就当他患了鼠疫一样,同时,在发现他的恶德以后,及早和他断绝来往,免得将来因浪费而带来的结果来临时,还要替他承担责任。
与此同时,我们不要希望那愚笨地浪费自己财产的人,有机会保管别人财产时不会动用别人的财产,因为奢侈浪费会带来贫穷,贫穷会导致犯罪。《可兰经》上记载:“一切浪费都是‘撒旦的兄弟’”,这句话是相当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