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聪明女人投资聪明之道
28448400000012

第12章 投资有定律,风险可避免(1)

生活成本太高,日子过得郁闷

一个媒体的朋友,一身时髦的装扮,得体的妆容,可当我夸她光鲜依旧时,她却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咱这白领的生活大打折扣了,以前还能穿名牌,现在不知名的衣服也穿了,还有化妆品,已经跌落档次了!”

她接着又说:“现在什么都涨价,白领外表看起来光鲜,可内境大不如从前了,月收入没涨,可花钱的地方有增无减。每月收入还是4000元,住房月租要1200元;水气电暖费大约200元;每天伙食费大约30元,一个月得900元;上下班坐地铁加上倒公车每天大概6元,一个月180元,有时加班或急事还得打的,这样交通费一个月下来大概300元;电话费一个月大约要200元,还得加上出去办事吃饭,总得和朋友同事聚餐吧,一个月至少600元。这已经是很保守的数字了,我现在是能不出去社交就不出去,省钱啊!你看算下来还剩多少?省来省去,好歹能剩500块,现在去商场买衣服,化妆品,动辄上百上千,真是囊中羞涩啊!”

当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她又补充道:“现在食品涨价,去餐馆吃饭都不知不觉涨了好多,连不少快餐外买的包装盒也涨了,回家自己做饭吧,煤气也涨,菜肉也涨,以前一天大概20元就够了,现在得30元。

房租涨得最多,最要命,那时我800元就能租个不错的单间了,现在租同样的房子要1200元,每月要多花400元,这可是收入的10%,我有多少个10%呀?以前一个月中还有不错的盈余买衣服什么的,现在生活费涨了这么多,只能压缩买衣服和化妆品的费用了。我周围的不少朋友都在暗中叫苦,那时还能控制一月光,现在总是还没等挨到发工资,钱早就没了,压力大呀……”她苦恼地叹息着。

国内部分经济学家强调中国的CPI不能按照国外的核心CPI核算时,不被计入核心CPI的食品元素已经成为影响日常生活的重要指标。

手里固定的人民币,似乎无法像以前一样置换成人们久已习惯的生活物资了。

首先是没有先兆的非主流消费食品方便面的涨价,而后的肉蛋类食品等生活消费品的持续攀高,似乎这些并不会影响白领阶层,但随着房价不断上涨,渐渐地,也让这个得天独厚的群体产生了焦虑。

很多白领打拼多年,获得了不错的工作业绩或职位能够购买一套月供房,这项支出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像衣食一样可以有调节弹性。除去家用水气电费,每月的“供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且根据收入高低,这笔费用也大致以或高或低的比例呈现。在房价居高不下持续增长的现状下,银行也在不断加息,虽然几十元钱不至于影响到生活的水准,但是积少成多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很多举棋不定,对买房持观望态度的人来说,已经拥有一套月供房既是一种幸福,也是一条绑缚于身上的绳索,不愿甩掉,却会令你时时感到压迫和窒息。

白领的生存现状尚且如此,那么普通百姓的生活呢?唯有以“穷人经济学”眼光来审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才能真切明白,米缸油瓶的一次波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力量。南京的一个低保户家庭,每月收入只有390元,每次只能拿2元钱买肉,涨价前一次能买到3两肉,涨价后只能买2两。当家才知柴米贵,寒暑易节穷先知。粮油价格一上涨,就有那么多人感叹“拉面贵了,馒头小了”。这一切,传递的其实都是生活成本的点滴增加,却带给弱势群体真切的压力。

除以上日常消费成本之外,教育、医疗、住房早已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一边是诸如教育、房价、医疗这样的“新三座大山”的重负,一边是水、电、气以及粮油这些生活日用品一路涨价的压力。于是,随着生活成本的每一点增加,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脆弱、贫富差距较大的背景下,随时都可能使一些人不堪其负,为之演绎出种种人间悲情。

消费过度,内心恐慌

中国人是崇尚节俭的民族。古语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老人说“大厦千间只能住一间,绫罗千件只能穿一件”。但今天似乎在悄然变化。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了,认可这一点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

出国旅游和购物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在巴黎LV旗舰店门前排起长龙,他们在卡迪亚、GUCCI专卖店里疯狂扫货,他们所表现出的旺盛购买力让欧洲人备受震撼。几乎所有的欧洲商场都以能接待中国旅游团为荣,大量的留学生找到了待遇优厚的兼职——每间店都需要中文导购,为了更好地和中国客人沟通,为了把更多更好的商品推销给他们。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青宜也对过度消费现象有过专门的研究,在他看来,过度消费行为在我国当前主要有三种突出表现和类型: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病态消费。

就拿炫耀性消费来说,比如打高尔夫,就是集中体现之一。有多少人真正喜欢打高尔夫球?有多少人知道5杆洞和果岭的由来?又有多少人明白老鹰球和小鸟球的分别?不明白不要紧,这并不妨碍人们周末涌向城郊的高尔夫球场,穿着POLO球衫,握着推杆站在太阳下不知所措。对于这些人来说,打不打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来了,我能打得起高尔夫球。

类似的炫富举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人们追求的并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其背后衍生的社会含义上。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每年为全球奢侈品行业贡献将近20%的销售额。来自多家国际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1000万至1300万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高档轿车、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洋酒和珠宝等都是他们青睐的商品。

一位大学老师前几天刚买了一辆20万左右的轿车。其实他家离学校并不远,走路10分钟,骑自行车5分钟就能到,但他还是买了车。

“同事都有车,我要是没辆车总是感觉不太好。”其实很多人都和这位老师一样,并不清楚为什么要买车,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车。“因为别人有所以我也要有”,“别人的车不错所以我的车要比他的更好”,这些理由造成的过度消费比比皆是。

郑也夫,这位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着名社会学家,在他写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将人们的消费划分为三类:舒适、“牛”和刺激。舒适是指吃饱穿暖,达到小康;“牛”则直指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刺激对应的是空虚、无聊和没劲。看看你是哪一类?

我们富了,而且富得很快,但我们的消费观念并没有随之成熟起来。国人荷包的充实速度远远超越了自身消费理念的进化速度,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导致误读——我们的消费在很多时候有着过度消费的危险苗头。

过度消费有多危险?从最直观的层面上讲,看看那些为了下个月信用卡账单而发愁的人就知道了;如果从深层次去看待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炫耀的背后实际是一种不自信、不成熟的体现。

高薪,还是属于“贫困族”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尽管白领的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七成以上的高薪白领在投资、储蓄、理财、保险上的投入却大幅下降。与之相对应,由于应付个人生活消费所需,在个人购物等消费方面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具有这种行为趋势的白领以女性为多。城市无法避免的多元化消费加上物资价格上涨的趋势,让很多早已是“月光族”的人群成为高薪“贫困族”,很多人已经在呼吁寻求帮助。如何缓解自己的购物欲望,如何有效地打理荷包,顺利过渡到发工资的时刻,成了很多人眼前迫切需要思虑和解决的问题。

高薪“贫困”族的出现,说明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并且开始逐渐蔓延。为此,可锐职业顾问有限公司的专家卞秉彬先生认为,要分析这个现象,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高薪白领消费支出概况,从调查资料来看,高薪白领消费支出主要表现在用于个人购物消费、休闲娱乐消费、教育培训充电消费、奢侈品消费这几大方面。

高薪白领集中消费内容,最大消费支出是奢侈品消费,追逐享乐性、感官性物质消费比例增大。这部分支出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国际化浪潮对年轻白领的消费意识的变更起着决定性作用。白领接受新的时尚消费观,他们的消费倾向异彩纷呈,对国际化奢侈品牌的追逐,对奢侈品的渴望程度超过汽车、房子,消费意识已经提前迈入国际化。

高薪白领消费观,关注自我,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此外,受外来消费观念的冲击,物质化倾向严重,一些人在精神生活匮乏的情况下,把空虚转嫁到购物欲望上去,在购物中寻求刺激和安慰,追逐物质享乐性消费。究其原因是价值观的转化,精神生活信条不扎实。与以前最大的区别,以前白领消费注重务实、功能性消费,现在注重娱乐性、享乐性消费。消除隐患关键是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导向问题,要适度提高生活质量,而不是盲从,应该进行理智、健康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