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13层宫殿建筑,高115.7米,海拔3750米以上,占地总面积36万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共有两千多间房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宫殿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大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体现出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它不仅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后因战火和雷电受到严重毁坏。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后,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他们的住息地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向有寂圆满大殿,是布达拉宫白宫最大的殿堂,面积达717平方米,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等的用房。最高处(第七层)有两套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由于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东、西日光殿。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最大。在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寂圆满大殿里,内壁绘满了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朝顺治皇帝的壁画最为著名。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尼泊尔人,松赞干布的第一个妻子)和禄东赞(松赞干布的大臣)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像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在所有的达赖喇嘛灵塔殿中,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历时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菩提道次第殿、响铜殿、世袭殿等殿堂,不一而足。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有两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壁画、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卷轴画);有贝叶经、甘珠尔经等珍贵经文典集;还有标示着历史以来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融洽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银品、瓷器、珐琅、玉器、锦缎品及工艺品。这些文物题材丰富,绚丽多彩,琳琅满目。
布达拉宫是汉藏人民友好和善的见证。松赞干布(616~650),这位吐蕃(西藏前称)王朝的立国之君,不愧为藏族历史上的大英雄,他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受其父亲的影响,少年时代的他就已显现出非凡的才能。父亲被仇人毒害后,13岁的松赞干布接任赞普(相当于部落的君长)位。即位后,他一面缉查凶手,一面训练军队,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之后,又先后降服周围的苏毗、多弥、白兰、党项、羊同等部,势力日益强盛。统一藏区后,他成了藏族的赞普,建立了吐蕃王朝。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9),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此时的唐朝正国富兵强,唐太宗即刻派侯君集督率大军应战,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唐太宗历来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的做法,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并选中了自己宗室少女文成公主(625~680,原名李雪雁,礼部尚书江夏郡王太宗族弟李道宗之女)为和亲对象。文成公主不仅自幼饱读诗书,而且长得天生丽质,端庄丰满。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但又充满了新奇和向往,尤其是想到稳固大唐的千秋大业,于是就满口答应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642)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说到做到,松赞干布组织了一支强大的施工队伍开始了宫殿建设。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慰藉她的思乡之情。
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了他穿惯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的崭新生活。为了使统一的大业更加繁荣昌盛,松赞干布不仅致力于发展经济,还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选派吐蕃青年到大唐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并着手效仿大唐建立吐蕃的法律和典章制度,依照大唐体系,计划制定出吐蕃的“六部大法”。就在“六部法典”即将完成之际,发生了一段波折:这年吐蕃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特大干旱,大量灾民涌入逻些乞求救济。部落君长恭顿和大法师趁机煽动饥民闹事,并图谋假借天神旨意驱魔灭灾,诬指文成公主是女妖。松赞干布洞察到驱魔背后的阴谋,以他强大的威慑力迫使大法师改称妖魔附在文成公主的侍女拉姆身上。恭顿和大法师陷害文成公主不成,就唆使百姓将拉姆驱出逻些。文成公主为自己不能保护无辜的拉姆而自责,为寻找拉姆,她来到雅隆乡间。临行前,文成公主要求松赞干布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样,不仅灾民得到了安置,“六部法典”也终于顺利颁布,恭顿和大法师阻挠法典实施的阴谋彻底破产。文成公主在雅隆乡间一边寻找拉姆,一边为百姓治病,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被人们称为“白度母”、“活菩萨”。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携手共同生活了十年,十年中虽然受到过一些别有用心人的流言蜚语和挑拨离间,但他们的心始终紧紧的连在一起。由于长期征战使松赞干布积劳成疾,在讨伐恭顿成功后回归逻些途中,松赞干布病逝,年仅34岁。松赞干布死后葬在家乡雅隆,文成公主此后一直生活在雅隆。20年后,唐使尚凯再次入蕃,奉唐高宗之命请文成公主回长安颐养天年。文成公主觉得,她是为唐蕃亲好嫁到吐蕃,即已踏上这条长路,只有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可能再停下来。于是她送走了东归的亲人,留在高原,继续教人们种植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的玉米、土豆、蚕豆、油菜……今天很受藏族人民喜欢的青稞就是当年她带去的小麦变种而来的。她还将自己在大唐学到的技术和医学知识教给藏民,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她要求跟随去的大唐文士们努力工作,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誊清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制度走向正规化……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成为了藏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白度母”,为汉藏民族团结谱写了一首万古流芳的颂歌。
站在高高的布达拉宫观景台上,看着面貌一新的拉萨城,我在想,如果没有当年文成公主的和亲,就不会有这座“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没有布达拉宫,雪域高原或许就要失去几多神奇和灵性。也许就是这种神奇和灵性,成为了汉藏人民世代交流和交融的桥梁和纽带,使相隔遥远的不同民族能血脉相通、呼吸与共,才成就了今天能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中华大民族。就这点上说,文成公主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性贡献,就如这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堂——“布达拉宫”一样,永立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