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张强文集·国画与思潮观察卷
28482100000038

第38章 收视反听(踪迹维度丛书/卷四)

后记:“张强踪迹学报告”结案与“英特纳雄耐尔”开端

随着《踪迹维度》第四卷的文献编辑渐近尾声,一个注定要在2008年完成的课题,也就马上计入终止的时段。

从1996年初,“踪迹学”这个概念在不经意间弹出,甚至可以继续追溯到1990年A/B模型的设置,迄今已经分别是13年、18年的时段。

早在2006年6月,我就为在两年后在中国北京的奥运会开幕式提供了“行为书写”的方案,并且也收到了奥组委的回函确认。

其实,我不止一次对朋友说道:奥运会开幕式很难漠视我的艺术方式。

因为,它在当下所其中潜伏的艺术与文化逻辑,对于当代文化的语境指向与逻辑勾连,是异常有效与坚实的。

如果不能够直接采用,只是因为我们当下国家的话语语境的问题考量所致。

2008年8月18日晚间的开幕式,我正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涌泉村中与朋友饮酒,而错过了开幕式最初的节目。次日,我接到了来自于国内外不少朋友的电话,询问开幕式的水墨人体舞蹈,是不是我的踪迹学报告。

带着疑惑,我看到第二天的录像,我的“踪迹学/人体书写/水墨”概念果然被采用,只是其中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主体书写者”:被置换成为人体动作主导;

“毛笔”:被转换成为人体;

“服装”:则是铺设在地面上的白色荧幕;

“互动书写”:则变成了舞蹈者地面上的动作;

“踪迹”:通过动作来显见出舞蹈运动的踪迹。

“男女互动”:则成为男女混合舞蹈。

“背景音乐”:则是直接挪用了我在“张强踪迹学报告”现场实施之中的古琴伴奏。

作为一种国家意志的凸显,个人的作用则被当然地漠视了。而总导演张艺谋变身于国家意志的符码,则可以任意地肢解、分化、裂变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公共智慧,从而轻易地嫁接在个人系统之中,而无须有任何说明与告示。

不止一位朋友向我提议,应该“告诉”奥运会总导演张艺谋的侵权与剽窃行为,而且我也甚至有些动意浮现,然而,最终还是放弃了。

原因在于:这毕竟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最小的组成单位,我个人不想让公众在这个美丽的梦幻之中,再去体会阴暗的东西。

同时,虽然这是带有“以国家的名义剽窃”的嫌疑,但最终毕竟作用于了“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概念。

不过,有一点欣慰的是,毕竟我的踪迹学报告,通过一种“观念书写”的方式,以国家的名义向当代人类进行了一次播撒——尽管这次对于张强来讲,是以匿名的方式来呈现的。

其实,在即将要结束“踪迹维度丛书”的时候,甚至是在这个带有浓厚个人体系性色彩的作品,几乎是全部完成的时候,一些与这个作品有关的人士,便纷纷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甚至发现,由于这个作品本身的社会性品质,在这个过程之中牵介的因素,以及由此而认识并熟悉的人士,其实已经深刻地进入到我个人的生活之中。

从1990-2008年的18个年头里面,他(她)们的介入改变了我的思想走向、思维模式,甚至包括了我个人的生活轨迹。

让我最初萌动这个作品与驱使我终结这个作品的人士,无疑是我在踪迹学时空中最重要的了。

1990年秋,张强踪迹学报告的第一位合作者小童,现在作为独立艺术家,旅居在巴黎,活跃当代艺术的层面上。而富于戏剧性的是,2007年初,我在巴黎的现场行为书写的三位女性合作者,也是因为她的介绍,而成功地参与到我的作品之中。

与比利时艺术家Lia的结缘当然是因为我在重庆的原因了。当我们生活在一起时候,经常感慨为什么会结缘于重庆。对于我为什么在重庆,则有一个当然的理由。而Lia却无论如何无法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来到重庆。对此,我只有感谢上天的眷顾了。也正是因为Lia的缘故,使我对于踪迹学概念进行了深度反省,也加快了我们共同进入“英特纳雄耐尔”空间的步伐。

郭恒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第一次刊发我的“踪迹学报告”的前身/机动书法。从书法层面上肯定了在现代空间之中的有效性。

蔡梦霞 第二位合作者。当时系中国美院的学生,现在已是清华美院在读博士后。她的参与令我摆脱了对于形式主义的专注。

文备 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现代书法无私的组织者。现代书法创作的先导者之一。在他的帮助下,我在南京实施了大量的作品。

阎波 作曲家、艺术教育家,出于对于我的行为的信任与友谊,资助了我的第一个踪迹学的个人展览暨学术研讨会。

高氏兄弟 当代艺术家。我的踪迹学艺术实践最初的坚定支持者。他们的介绍,促成了我与岛子的结识,并且举办首次踪迹学报告的展览。

岛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的第一个踪迹学报告的个人展览暨学术研讨会的学术主持,他的《踪迹的审美之维》一文,是目前对我作品评论之中,最具有深度的文章之一。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我的踪迹学报告之中敏感到“互动”的概念,他对于我的艺术的评析,影响到后来很多观察者的视角。

孔新苗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他以语言学的角度,阐释踪迹学的另类美学品质。

姜静楠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在主编中国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丛书时的约稿,使我在我的思想发育的关键时刻,倾力撰写了中国当代书法与后现代的关系。

古干 作为我与其他现代书法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推荐者,作为第一代中国现代书法的核心人物,古干具有着学术的远见与无私的品格。

杨应时 作为现代书法的鼓吹者,杨应时曾经不遗余力地向海外推介中国现代书法,在这个过程中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了 一个体制外的现代书法的狂热探求者与成就显著者,他以自己的智慧所建立的人脉网络与各种刊物,使他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并推出我的最新踪迹学报告的最新动势。

张以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博士,他选择了我的作品首度进入美国展览,并且相信张强踪迹学报告是迄今最具先锋力量的创新之作。

戈登·白若思 作为大英博物馆“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展览的策展人,他同时策划我在大英博物馆的现场举办了两场行为书写的表演,同时,令大英博物馆收藏了表演的踪迹服装。

王晓晖 一位美丽优雅的女士,一位能力与智慧兼备的地产业者。她在我的“行为书写”的社会化过程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晓晖策划了我在2006年初轰动海内外的“仙女山行为书写”;她同时主持了同年3月份我在重庆美术馆的“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的大型综合艺术展。

江东 重庆出版社富于能力与智慧的编辑,由于他的努力,我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的首册——《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在我的“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大型个展前夕得以问世。

戴前锋 优秀的摄影家和富于学术责任的编辑,由于他的卓见,我的“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的后三卷得以顺利出版,同时,他又推动了我的《踪迹维度》四卷丛书的问世。

张奇开 旅德艺术家,学者。他以自己的国际经验,对于我的踪迹学报告以更宽阔的学术视野进行关照,他的序言,为我即将出版的《行墨巴黎》,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王小箭 资深的艺术批评家。他精深的语言符号学知识修养,提示了我在埃及实施踪迹装置作品时的意义系统的全面建立。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铭记的人物还非常之多,诸如没有著名批评家王林教授的推荐,我不可能来到地处西南重庆的四川美院,也就不可能有踪迹学报告在社会层面上更大面积的播撒;没有四川美院院长罗中立教授的支持,我在重庆的“行为书写”就又可能遭受更多的误解;而副院长罗力教授的对于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也是使得我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方面,减少了更多的后顾之忧。

就在2008年即将永远地消逝在历史的时空之中的时刻,一个来自于长沙的电话,又打破了我书房长久的静寂。我以前随手勾画的一部有关“现代书法”的著作构想,又被湖南美术出版社列入了2009年出版计划,编辑告知我有关的写作工作可以全面进行了。

一切就是这样,要想彻底地告别过去,也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与Lia合作的“英特纳雄耐尔”(国际化/本土化)艺术方案已经展开——计划中第一步“历史的研究”与第二步“现实的观照”却是在同步行进着。然而,以往的学术与思想,却是无法一下子可以告别的。

我只有祈望在这个告别与行进的过程之中,能够走得稍稍顺利些——尽管这个祈望在“祈望”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某些虚幻性。

这因为学术的研究与艺术的新创造,永远就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的一个过程。

——而我在不自觉中已经在享受着这些“麻烦”了。

2008年12月28日

神妙(雕塑)

时间: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