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的故事育人策略
28498700000006

第6章 学习与习惯(6)

大多数的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潜意识里认为,“粗心”只能算是个大家都会犯的小毛病,人人都不会把“粗心”看作“无知”。因为粗心不是不会啊,既然不是不会,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太值得让人担忧。况且谁都会粗心,谁都免不了出错,在这样的自我解脱的意识中,对“粗心”的放纵和宽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目由于不会做而丢了分,会很生气,感觉自己很无能,甚至很悲愤。可如果要是因为粗心而丢了这道题目的分,那么这种自我谴责和埋怨的情绪就会淡化许多。殊不知,这是多么遗憾的认识啊!如果对“粗心”认识不足的话,“粗心”所带来的灾难简直无法预计和控制。

因此,对待“粗心”问题,我们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

在做练习的时候,一道题结果不对,通常会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完全是由于不会。另外一种,不是由于不会而导致的错误。

而最令人遗憾的是,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一道题目不会做,往往批评和指责更严厉一些,“你是怎么搞的,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来?!”

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丢分现象,则常会用相对缓和的口气说:“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作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上,由于不同的态度,使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卢梭说的有句话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一种“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经常不断地重复发生的。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列宁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不怕“无知”,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孩子们以为的“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了,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错了,从而浪费许多时间和丧失了可能的机会。

所以粗心比无知还可怕,更糟糕。粗心是由于对粗心的无知而造成的。

2.粗心会养成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就不好改变了。

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还是不能清醒地认识。

许多同学都曾经经历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虽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对自己付出的努力丧失信心,会认为自己再用功,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那么在这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却逐渐遭到了打击,对学习就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试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再也不好改变了。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到大,还总爱丢钥匙、钱包。只要仔细留意,但凡事业有成的人,哪个做事不是严谨细致,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细”啊。

这就是教育家为什么会强调的一点——“要从小养成好的习惯”这句话的原因!

所以“粗心”是一种很糟糕的现象,如果不幸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3.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

家长在聊起或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我们的孩子最大缺点就是粗心……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每件事情都会有不足,世界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不足,这个世界才会进步,人也一样。有时候,人的缺点在某些时候是缺陷,有时候可能就是优点,所以我们常说:“个性无好坏。”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爱发脾气,这应该算是缺点,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忍受,甚至可以原谅这个缺点的,但发了脾气就去打人,这就是错误了。而这样的错误是应该被追究的,是需要被改正的。

大家可以容易发现“缺点”和“错误”的区别,但由于它们常常很相似,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混淆,经常把“错误”当“缺点”。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我们思想里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所以造成了我们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对“粗心”的放纵。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粗心”这个问题,如果在思想上没有足够、正确和清醒的认识,那么“粗心”的问题是解决不好的,它会像幽灵一样随时会出现,会销蚀本已拥有的成就,更会妨碍将可能获得的成就。

4.怎么解决“粗心”?

谈了这么多关于“粗心”的危害,该想想解决的办法了!我们首先应该对“粗心”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再想对策来解决。

有个五年级的小孩,在他的作业本、作文本里到处都有错别字,家长对此很灰心,孩子自己也感到很没有信心。可是当老师和孩子便一起整理和统计他本子里所有的错别字的时候,孩子本人及父母发现,总是写错的字原来才这么几个,首先感觉很意外,真是从来没有想到!经过对错别字做了整理,并对其中一些字做了详解,比如把“以为”会写成“已为”这种典型的粗心归类,而经常导致用错“的”“地”“得”的原因,更多是由于对“的”“地”“得”的用法并没有本质掌握造成的,在对错字进行详细耐心的罗列和分析后,在一周以后,这个学生在作文里的错别字就减少到只有3个,这令他和父母都很惊讶、开心,因为出现3个错别字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难得和不容易的。后来的发展就无须多说了。

只要对“粗心”进行完整详细的整理,对这些现象就可以在思想上、意识上做了强化,使学生在以后的类似环境中,只要遇到这种现象,大脑就会自动提出预警和反应,这样“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扼制。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在冰面上走路要很小心,因为冰上很滑。同样,遇到类似可能粗心的境遇时,就如同走路到了冰面上,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犯错误的可能自然会少了许多。

其实,解决“粗心”,就像在冰上走路一样,小心即可,因为在冰上摔过跤,所以你会记得,除非冰上摔过的那一跤对你没有什么印象!只要用心一点面对“粗心”,“粗心”很快就会从你的视野消失,虽然这并不能完全保证不出低级的错误,但是可以很好地降低由于“粗心”而产生的错误率,做题质量和学习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当然,解决“粗心”的主要地点是在检查环节。

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21天。建立好的习惯吧!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没有经过启发和提高的认识,但没有什么习惯是克服不了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特别精选了一些富有教育智慧的育人小故事,以便广大班主任老师有针对性地使用故事教育学生。

故事1.尾数的启示

一个年轻人到某公司应聘临时职员,工作是为公司采购物品。经一番测试后,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和另外两名优胜者。面试的最后一道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2000枝铅笔,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

第一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20美元。主考官问他是怎么计算的。他说:“采购2000枝铅笔可能要100美元,其他杂用就算20美元吧。”主考官未置可否。

第二名应聘者的答案是110美元。对此,他解释道:“2000枝铅笔需要100美元左右,另外可能需要10美元左右。”主考官也没表态。

最后轮到这位年轻人。他的答案是113.86美元。这位年轻人说:“铅笔每枝5美分,2000枝是100美元。从公司到这个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4.8美元,午餐费2美元,从工厂到汽车站为半英里,请搬运工人需要1.5美元,还有……因此,总费用为113.86美元。”

主考官听完,露出会心的一笑。这名年轻人自然被录用了,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卡耐基。

尾数看起来不起眼,其实它最能够说明你的认真程度和处世态度。

故事2.认真思考别人提出的问题

1921年,印度科学家托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自己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当学生养成不良习惯时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班主任要常常十分重视学生传统习惯的养成。如:“认真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考试不作弊”、“尊敬老师”等。这些传统的好习惯固然重要,但社会在发展,时代科技在进步,仅有这些传统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我们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通过上网、进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的知识”等现代习惯上多下功夫。特别应当注意培养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共同劳动的习惯,逐步褪去他们身上“小皇帝”习气。培养和谐相处的习惯,鼓励他们多交往,多沟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好舞台。培养他们敢担当,讲文明,爱环境,肯钻研的时代习惯。要求他们文明上网,远离网络不良信息,养成克己容人的习惯。

好的习惯一经养成就能终身受益。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健全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善于观察学生,有的放矢地教育;要经常关心学生,言传身教地教育;要严格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教育。这样既教书又育人,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特别精选了一些富有教育智慧的育人小故事,以方便班主任老师们有针对性地使用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

故事1.习惯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驯虎人本来也像驯象人一样成功,他让小虎从小吃素,直到小虎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驯虎人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摔了跤之后让老虎舔净他流在地上的血,老虎一舔不可收,终于将驯虎人吃了。

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习惯绑住。老虎曾经被习惯绑住,而驯虎人则死于习惯(他已经习惯于他的老虎不吃人)。习惯几乎可以绑住一切,只是不能绑住偶然。比如那只偶然尝了鲜血的老虎。

故事2.饺子皮尖

有个富家子弟特别爱吃饺子了,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别刁,只吃馅,两头的皮尖尖就丢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长,在他16岁那年,一把大火烧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这下他身无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饭。邻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则发奋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来,一定要感谢邻居大嫂。

大嫂对他讲:“不要感谢我。我没有给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当年你丢的饺子皮尖,晒干后装了好几麻袋,本来是想备不时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你了。”大官思考良久,良久……

故事3.父与子

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