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3

第13章 神机妙算——诸葛亮(3)

第二,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存在着重大的失误。诸葛亮一生中,无论是处理政事还是军事,不分事情大小,巨细必到,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件件过问。甚至连简单的账簿都要亲自核对,有时竟然“流汗竟日”。“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从个人对待事业的精神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有可嘉的一面,但是从办事效果和轻重缓急上看,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过多地过问琐事,势必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小事抓多了,势必会影响到抓大事,最后耽误大事。所以当司马懿探听到诸葛亮整天忙忙碌碌,眉毛胡子一把抓,健康下降,精神日衰,暗自窍喜。最后果不其然,诸葛亮心力交悴,劳累至死。他死的时候年纪不大,只有五十四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曹操死时六十六岁,刘备死时六十三岁,孙权死时七十一岁。同这些人相比,诸葛亮实在是英年早逝。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事业,都是巨大的损失。而这一悲剧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办事方式上事必躬亲,轻重不分,过度操劳,严重地损害了他本人的健康而造成的。

刘备知魏延之可用而重用,孔明知魏延之智勇而不重用;刘备知马谡之不可用,孔明却重用。

诸葛亮使用姜维作他的军事接班人,姜维实在不是大将之才,他只有点小聪明,诸葛亮在世时防备阴平小道,诸葛亮一死,防守阴平小道的大寨就空了。姜维虽然打过一些胜仗,但他不是司马昭、邓艾等人的对手。

邓艾和郭淮把军队合在一起,抵御姜维时,姜维突然又撤兵了,郭想乘机向西进军,攻打和蜀国联合的羌人。邓艾说:“敌人离这儿还不远,也可能还会回来,咱俩应分兵两路以防意外。”三天后,姜维派廖化在白水南岸,面对着邓艾的营地扎寨,邓艾对将领们说:“姜维现在突然回来,我军人少,按理说他应渡过河来攻打我们,但他们没有桥,这一定是他想让廖化威胁着我们,使我军不敢动,他必带兵去攻洮城。”邓艾当时离洮城六十里,连夜带兵往援,姜维果然来渡河攻打洮城,但有邓艾在,姜维的计划没能实现。这是姜维不善用奇兵,不了解邓艾的结果,诸葛亮用这个不善防守(不守阴平)又不善进攻的人为大将,蜀国的灭亡也有他的责任。

孔明辅佐刘备后,用兵博望坡,火烧新野,游说东吴,草船借箭,巧取荆襄。赤壁大战后,在孙、刘关系紧张,周瑜身死之后,孔明渡东吊孝,促使孙刘联合得以继续发展。后来又取西川。此时孔明有一大失误,不该留关羽守荆州,他应该从关羽的平常行为中看到他有可能破坏“联吴抗曹”的方针。更不应该的是他令关羽攻进樊城,这直接导致了荆州的空虚。关羽攻樊城时,刘备已占领了西川,孔明应调回一部分军队增援关羽,或让关羽据险力守而不应轻易出击。不知为什么孔明竟未派一兵一卒。

刘备伐吴失败后,不久就死于白帝城。刘备托孤于孔明,此后孔明独揽大权,事无巨细必躬亲。养精蓄锐后,六出祁山,但他对司马懿并无办法,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孔明在这段时期内的重大贡献是七擒孟获,使少数民族臣服,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此时他重大失误是不能唯才是举,致使蜀中缺乏人才,最终被灭。

从孔明一生来看,孔明有两大贡献:一是制定联吴抗曹,三分天下,以荆襄为家,以益州为业,然后等待“天下有变”之机,一路兵出荆襄攻宛洛,一路兵出益州经秦川攻魏的战略方针;二是治理蜀国,在他未死前保住了蜀国不亡。

在实践过程中完成了计划的前半部分,即三分天下,以荆襄为家,以益州为业的部分。但天下未变之时,蜀国内部即发生变化,关羽败走麦城,失去荆州。关羽失荆州有一处值得一提,诸葛亮入西川时为什么带走文武双全的赵云,而让关羽守荆州。当时刘备大将中只有关羽、张飞、赵云三员大将可守荆州,但张飞鲁莽不宜守荆州,只剩下关羽、赵云二人可供选择,关羽留守荆州可能是刘备亲自安排。赵云不是嫡系,关羽是刘备结拜弟兄,自然关羽守荆州他最放心,这个安排肯定得到了诸葛亮的赞同,因为关羽和诸葛亮一向不和,而赵云与诸葛亮关系融洽,所以,诸葛亮也乐于带赵云入西川,而让关羽守荆州。失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遭到失败,这样新立的蜀国就大伤元气。诸葛亮一路出荆州,另一路出秦川的计划就成了泡影,荆州一失可以说统一中国的希望就极小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治蜀应该说很好,陈寿评论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诸葛亮也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将苑》中他提出过人才的七条标准,并在实际中提拔过蒋琬、杨洪等人。但他用人的最大缺陷是求全责备,如:以魏延居功自傲,不予下人而不肯重用,却以无才的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马谡是一个极好的参谋人才,曾两次给诸葛亮出妙计,诸葛亮却把他当作独当一面的武将使用。诸葛亮本人生前任丞相负责军事,他死后却让蒋琬任丞相负责内政,而让姜维负责军事,致使权力分散,不能协调政治与军事,以至于姜维让奸臣陷害。曹操、刘备都能正确使用人才。特别是曹操能“大用者不务细行”,因此,曹操手下人才济济。

从总的战略角度看,孔明兵出祁山,无荆襄之兵呼应,战胜的可能性不大,并且祁山道路险峻,不易运送粮草,司马懿只守不战,孔明粮尽必退。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兵出祁山并非良策。

从战术角度看,孔明每次兵出祁山,都是大军进攻,没有用奇兵突袭,不符合《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用兵原则。用兵方法缺少变化,过于呆板,因而取胜的可能性很小,更谈不上统一中原。

魏延曾提出经过子午谷去攻打长安的计策,诸葛亮没有采用。当时魏国让夏侯愬镇守长安,魏延说:“夏侯愬乃膏梁子弟(指过惯骄奢享受生活的富贵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愬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旭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魏延此计确是一个妙计,可以出奇制胜,此时司马懿被罢兵权,孔明若用魏延计,很可能取得大的胜利。历史给诸葛亮开了一个玩笑,后来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时,邓艾从阴平小道冒险进兵,灭了蜀国。邓艾之计与魏延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正如魏延所料,诸葛亮从陇右进兵,魏国尽起关中之兵阻挡,双方多次相持,最后均以孔明退兵结束,这就不是“何时得中原”而是不能得中原,此计不用实在可惜。

魏延之计也被司马懿的话所证实。司马懿曾对张儒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眉城,若取眉城,必分兵两路,一路取箕谷矣。”《孙子兵法》中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从子午谷进军虽然有害,但比较起来,还是利大,孔明只看到害而未看到利。想无害而取利,这是不可能的。

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在中国已经不是凡人了,他在好多人的心目中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神人,是智慧的化身。一句话,诸葛亮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已经被神化了,千百年来高居神坛之上。

诸葛亮之所以被神化,客观地说,主要是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造成的,这其中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由东晋一直到明清,北方少数民族屡次挥兵南下,又长期占据着原属汉民族的中原地区,而退守江南的汉族士大夫因为失去祖上传下来的基业,特别是世代相承的家园,所以心理上自然普遍存在着一种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民族情结。而从历史上看,矢志不移、始终以北伐为己任的典型人物和老祖宗又不是别人,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所以从东晋开始,诸葛亮一步步走上神坛,决不是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