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品三国:三国风云人物的博弈规则
28511200000017

第17章 忠义神武——关羽(1)

关羽(公元?-219年),字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关羽年轻时,爱管闲事,路见不平就要拔刀相助。因杀了当地县令和他的妻弟,出逃在外,在涿郡(今河北县涿州市)时结识了张飞。适逢刘备招募义兵,遂与张飞一道投奔刘备。刘备待关羽和张飞亲如兄弟。刘备为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派关羽镇守下邳城。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拜关羽为偏将军,以优厚的礼遇宽待关羽。袁绍派大将军颜良在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曹操任命关羽和张辽为先锋,率军迎击。关羽策马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并割下了颜良的首级回归阵中,袁绍众将没有人能抵挡关羽的神勇,白马之围就此破解。关羽的神勇亦为曹操所赏识,并立即上表奉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深知关羽为人,知道他不会久留于此,于是曹操派张辽以情挽留关羽。关羽对张辽说:“我深知曹操待我不薄,无奈我受了刘备的厚恩,誓死要报效于他,不可违背誓言。”曹操也知道关羽一定会离他而去,并不强留,只是对关羽重加赏赐。关羽封存了曹操的所有赏赐,修书一封告辞曹操去投奔刘备,刘备当时正依附刘表。刘表病死后,曹操率军攻打刘备,不料,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之后,刘备拥有了江南诸郡,并向孙权借得了宝地荆州。

关羽镇守荆州起自公元二一四年,当时正是刘备攻取益州的关键时刻,而随同刘备入川的军师中郎将庞统不幸阵亡,因此刘备不得已抽调防守荆州的诸葛亮率部队入川增援,诸葛亮临行前,把镇守荆州的重任托付给了关羽。

公元二一九年五月,刘备率蜀军在定军山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随后又在汉水附近大败赶来增援的曹操,成功夺取了汉中地区,刘备自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这一年,关羽率军攻打曹仁,负责镇守樊城的曹仁根本不是对手,曹操急遣左将军于禁率三万多人马,以庞德为先锋,赶往樊城增援。结果,天公作美,连降暴雨,于禁所扎的七座营寨全部被水淹没,关羽乘机发动进攻,斩杀了庞德,迫降了于禁,俘虏了曹军三万人。

关羽此役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想迁都,结果遭到司马懿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建议乘机派人劝说孙权,以割让长江以南为条件,让他暗中图谋关羽的后方。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等人的主意,并成功说服孙权袭取荆州。

孙权在偷袭荆州之前,先派使者向关羽求婚,希望关羽嫁女于孙权之子,遭到关羽拒绝,孙权大怒,更坚定了孙权袭取荆州的决心。又因为守卫江陵地区的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一向都怨恨关羽轻视自己。所以,当关羽命他们留守南郡,负责供应前方军粮物资的时候,他们经常不积极配合。吕蒙乘机游说傅士仁反叛,这样,城池坚固的长江要塞江陵城就兵不血刃地落入孙权手中。关羽在得知江陵被攻破后,立即率军由樊城向南方回撤,而东吴的部队又紧追不舍,并在章州一带设伏,捕获了关羽和他儿子关平,并杀害了关羽父子。

感恩遇 报知己

《三国演义》中有“三绝”: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关羽则是义绝,是千古忠义的典型。关羽之义突出点是重言诺、感恩遇、报知己,这可以用“桃园结义”的誓词注解:“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所以,关羽之义,既含有民间侠士之江湖义气,同时又有忠于君国的内容。许田射猎,曹操欺君罔上,他怒不可遏,拍马舞刀要杀曹贼,这是君国之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等则表现出他对桃园结义的兄弟义气的忠诚。他的确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当然,关羽的义气也有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华容道上,他“拼将一死报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义释曹操,把个人恩义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认敌为友,误了国家大事。《三国演义》作者在书中一再为关羽之义张目,确实寄托了他的思想倾向,虽有突出、加重主题之效,但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在中国人的历史中,第一个被称为名将的当然是关羽了。三国时期的关云长是以“义”来作为典型的。曹操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笼络他,可是他不为所动,一心只想找义兄。最后千里走单骑,历尽艰难找到了刘备。关云长被后人歌颂为一个道德的英雄,被人们所敬仰。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已经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了。下面我们只是看一下关羽的几则小故事,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一下关羽。

关云长向来给我们的印象是武艺超群、忠义耿直、不近女色的一个真英雄、真豪杰。“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关羽果真是武艺超群、无人匹敌吗?传说中,关羽武艺超群、无与匹敌,这是他被奉为“武圣”的主要原因。纵观二十四史,名将辈出,只有关羽被称为帝,尊为神。关羽的武艺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出神入化、无人可及的地步呢?

《三国志》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写成了一卷,用文章上的原话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由此可见,关羽确实有“万人之敌”,把他称为“武圣”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三国时期和关羽武功差不了多少的也为数不少,甚至有水平在他之上的。例如,曹操的大将庞德在与关羽交战之时,曾经“射羽中额”;庞德常常骑着白马驰聘沙场,关羽的部下称其为白马将军,皆对其颇为惧怕。另外的一位曹操猛将典韦估计也不比关羽差得了多少。关羽的武艺高强,居然曾两次被俘;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身经百战的关公败走麦城,被东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马忠所算计。当然,这是小人算计,不能以武论之。可见,在《演义》中作者过分夸大了关羽的能力。关羽确实武艺不弱,但说到无人能及的神人地步,还是有点夸张的。

那么,“关羽崇拜”现象又如何解释呢?有人曾指出,关羽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乃是当时统治者为笼络和软化反抗者的一种策略和手段。

其次就是关羽的异化现象,人们在关帝庙里所见到的关公是按照后世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观念重新塑造和组合的关公。这位关公,担负着现实人们的希望和寄托,尤其是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维系圈内社会联系和公共生活的特殊纽带以及亲情认证。由此可见,正史中的关羽并非如人们所崇拜的那个关公高大完美。人们供奉的关圣人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心理和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而成的一个来自于现实而又大大超现实的偶像。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来说,这也是一种需要。

不管怎么说,关羽虽然留给了我们若干个疑点,但是他的正面形象我们还是要敬仰的。历史上记载的关于关云长的封号还是值得我们浏览一下的。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四十一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崇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其实也好色

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戏曲、小说的虚构与美化,千百年来,关羽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义的化身,是不贪财,不好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其实,这与历史上关羽的真实面目有很大的出入。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其实也好色,而且还因此同曹操产生隔阂。

当年,刘备被吕布夺了徐州,因为没有安身之处,所以便投靠曹操,曹操后来又给刘备一些兵马,并且亲率大军与刘备共同进攻徐州。当时吕布敌不住曹军的攻势,便派了一个叫秦宜禄的人去袁术那里讨援兵,结果这个秦宜禄被袁术看中了,还让他娶了汉王朝的宗室女子,而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当时留在下邳。当关羽围下邳城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得知秦宜禄的妻子杜氏是一位绝代佳人,所以便借机找到曹操,请求说:那秦宜禄帮吕布讨救兵,作为对他的惩罚,大军破城以后,希望将他的妻子杜氏赐给我。曹操当时不知道个中奥秘,马上就答应下来。下邳将破之时,关羽又一而再,再而三向曹操讨要杜氏,紧追不舍,关羽这种反常的举动,引起了曹操的疑心。曹操是何等聪明!他怀疑那杜氏肯定是个绝色佳人,于是在破城以后,他就先让人将杜氏带来,自己首先看了一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果然发现杜氏是个绝代佳人,于是便把自己对关羽的承诺抛到脑后,不顾一切地把她据为己有。

秦宜禄后来投降了曹操,而杜氏又在曹操家里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其实是秦宜禄的骨肉,因此姓秦名朗,沿用父亲的姓,实际上就是曹操的“假子”。曹操很喜欢秦朗,并且直言不讳地说:“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既然秦朗是秦宜禄的骨肉,那么,可以推断杜氏在城池被围的时候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了。一般的女人此时本来不会有多少姿色,可是杜氏在身怀六甲、大腹便便的时候却能够使关羽和曹操都为她如痴如醉,那么着迷,致使一直以爱才、惜才而著名的曹操宁肯反悔食言,背上不仁不义之名,背弃他对关羽这样十分难得的、身怀万夫不当之勇的名将的承诺,硬是把她强行占有,可以想见,杜氏必定是十分难得的绝代佳人。

关羽被曹操横刀夺爱,失去了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内心自然是耿耿于怀。所以他如果与曹操不分道扬镳就奇怪了。因而,以后曹操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金,下马银,那么看重关羽,施了那么多的恩惠,花费那么多的人情,结果关羽还是不能留下,义无反顾地离他而去了,这里边与刘备、张飞的弟兄之情起了主要作用,但是,他被曹操抢走心爱的绝色美人也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这件事,使我们对这位道貌岸然,“致令千秋仰义名”的关老夫子有了新的认识:在你死我活、针锋相对的战场上,我们这位关夫子竟然还被一个大腹便便的、容貌美丽的孕妇所痴迷,甚至三番五次地对曹操这位全军主帅提出要求,千方百计地要把她据为己有,谁能说他不好色呢?

神勇无敌吗

关羽的神勇也是人们着力强调的一面,斩颜良、诛文丑,表现出他的英勇神速;过五关、斩六将,同样显示出他的神勇无敌;而刮骨疗毒则反映出他超人的刚毅与顽强。同时他刚而自矜,骄傲自负,他不愿与黄忠同列为五虎将,又看不起孙权,更瞧不起陆逊。《三国演义》作者虽对他“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性格特征有所赞美,但也描写他因刚愎自用而大意失荆州。

由此可见,关老夫子被神化,关庙遍及全国各地,完全是儒、佛、道三家共同尊奉的结果,这一点,恐怕关老夫子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在写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毒时写道:“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云长一边饮酒,一边下棋,泰然自若,谈笑风生,显示出超凡脱俗的大将风度,令后人感佩不已,成为坚强刚毅的典型。但是,这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却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实无其事。一则关羽受伤的时间与华佗在世的时间不符。据史书记载,关羽臂上受箭伤是在公元二一九年的秋天,即曹军与蜀军樊城大战之时,而华佗则在关羽受伤之前的公元二0八年就去世了,所以,已经死去十一年的华佗怎么会为关羽刮骨疗毒呢?再则,即使华佗还活着,曹操怎么会让他到敌营去为关羽治伤呢?

水淹七军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专门有一回即第七十四回描写这一事件,表现出关羽高超的智谋。

历史上,关羽与于禁的樊城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秋天,但淹掉于禁七军并不是关羽计谋所致,而是天灾。

《三国志·关羽传》中写道:(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于)禁所督七军皆没(被淹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魏书·于禁传》也有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与于禁交往)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所以,水淹七军完全是大雨引起汉水泛滥产生的结果,事出自然,并非人谋。

《三国演义》中写关羽在华容道上因念曹操旧情而放他一干人一条生路,以此表现其义重如山之个性。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不是。

当年,曹操赤壁兵败,确实从华容道逃走,不过守候这条要道的不是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注中引《山阳公载记》说:

公(指曹操)船舰为(刘)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赢兵(病弱之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赢兵为人马所蹈藉(践踏),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与我差不多)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不久)亦放火而无所及。

由此可知,在华容道上是刘备没有截住曹操,让他跑了,因为放火晚了,没起作用,根本不是关羽放走的。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表现出他盖世英雄的气概,这一情节特别动人,流传也十分广泛。然而却与事实不符,历史上,斩华雄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

孙坚当年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身份参与讨伐董卓,作为孙武的后代,他作战英勇,不同凡俗。但他起初曾败在董卓手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中写道: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团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烧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

可见,孙坚败得很惨,要不是采取“金蝉脱壳”之计,还难以逃脱。不过孙坚并没有气馁,后来重整旗鼓,不但打败董卓,而且斩了华雄,所以本书中又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所以《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是张冠李戴。

不过,为了突出关羽的英勇无敌,小说中这样写也可以理解,在文学创作中加工虚构是常用的艺术手段。

失荆州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