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28521400000020

第20章 绍兴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绍兴市政协

2008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全面了解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面临形势,探讨对策措施,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发展趋势及战略意义

一般来说,服务业根据服务对象、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种类型。生活性服务业,是指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服务业,如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等。公共性服务业,是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图书出版业、博物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专门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主要包括现代金融业、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具有“五高两低”的特点,即高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五个化”的发展态势。一是进程加速化。近十多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发展最快的行业和门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①。二是布局集群化。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比生活性服务业更具集群发展的特点②。三是服务链式化。生产性服务业已由发展初期为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阶段性服务,逐渐发展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产业链服务③。四是市场外向化。近十多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贸易市场的主要商品。生产性服务业跨境、跨区域加快流动,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④。五是产业融合化。生产性服务业渗透性、带动力强,其加快发展促进了生产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统筹融合发展①。

就绍兴来说,当前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这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先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研发设计的制造业,是没有灵魂的制造业;没有现代物流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没有营销策划的制造业,是盈利微薄的制造业。总之,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强力支撑的制造业,是竞争力不强的制造业。绍兴尽管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总体上工业化层次不高。特别是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多种压力,原有的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发展之路已难以为继。在这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绍兴要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动摇,这是十分正确的。而要坚持工业立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提供有力支撑。

(2)这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几年绍兴以旅游、商贸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绍兴由于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少、且处于几个大城市之间等原因,发展空间和潜力有限,要做大做强有较大难度。公共性服务业主要体现为政府职能,更多地强调财政投入和经营管理。而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深化专业分工,降低交易成本,并且能主动延伸服务半径,拓展服务市场,在有限空间内实现无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具有高利润特点。产品价值增值规律表明,研发、生产、流通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俗称“微笑曲线”。可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绍兴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必然要求,是绍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

(3)这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提供服务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巨大引擎。当前,国内外许多城市如上海、广州、无锡、苏州等,都实施“从生产线跳到生产性服务业”战略,加快推进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绍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充分发挥绍兴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历史优势,有利于克服城市规模小、土地资源缺乏等不足,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从长三角各城市特点和错位竞争的要求出发,注重“融入但不被融化”,适时对绍兴城市功能定位进行完善,将原有的“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为“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服务中心”这一定位,努力把绍兴建设成服务型城市高地。

(4)这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契机。当前全球产业重心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跨国公司正在掀起新一轮服务业转移热潮。如果说,过去国际性制造业产业转移被广东、苏州等地抢占了先机,那么在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资本转移过程中,绍兴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大服务业选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主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

总之,生产性服务业是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吸纳人口就业的重要领域,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将之作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来抓,作为促进绍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像规划城市建设那样规划生产性服务业,像扶持工业企业发展那样扶持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像抓工业园区建设那样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像加强工业发展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一样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素保障。

二、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面临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发展日益重视,特别是2007年以来,专门成立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组,出台了《关于支持市区企业主辅分离的意见》等政策意见,推进了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绍兴还存在“强制造业弱服务业、强生活性服务业弱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整个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约绍兴发展的一条短腿。

(一)存在问题与挑战

(1)产业比重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665.6亿元,占GDP的33.9%,均居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倒数第2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28.01亿元,占GDP的11.6%,占全部服务业的34.2%。

(2)结构层次低。绍兴生产性服务业以交通运输、金融等传统行业为主,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仅占3.9%和13.3%,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以科技、信息等为主。绍兴多数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小,竞争实力弱,提供的只是低端服务产品。如市区从事物流的经营户有186家,但只有4家初具规模,绝大部分是合伙经营或“夫妻店”。

(3)贡献份额低。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税收、就业等带动力欠强。如2007年我市来自金融、证券、通信、信息服务、物流、中介咨询、旅游等服务业的税收为12.82亿元,占服务业税收总量的24.32%,分别低于金华、嘉兴、温州、湖州15.2、5.64、1.84和1.46个百分点。又如,2007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为17.7%,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1%,分别低于2005年全省平均水平4.76和1.69个百分点。

(4)中心城市服务层级低。绍兴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越州新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组团间离散性特征明显,中心城市对各地服务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偏弱。

(5)周边城市服务业发展先发优势吸纳效应强。近年来周边一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行一步、发展很快,上海、苏州、无锡、杭州都已被评为国家服务业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示范基地),这种先发优势对绍兴产生强大的吸纳效应,如绍兴2/3以上运输业务和绝大部分咨询策划业务都为外地企业承担。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这种吸纳效应还将继续增强。

(二)原因分析

(1)发展氛围不浓。一些同志谈起服务业,往往理解为餐饮、娱乐、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对设计、咨询、物流等知之甚少。不少企业倾向于服务内部化,习惯于自给自足、自我循环,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既不愿意将服务业务外包,也不善于从市场上购买服务产品,更少有人投资生产性服务业,导致主辅分离难度很大,服务产业需求基础薄弱。

(2)扶持重点不突出。近年来市里就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等不够。如支撑绍兴服务业发展的水、电、气、热、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高于工业;会展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行业管理部门;信息中介行业中的资质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审批;政府扶持服务业3000万元的引导资金偏小,且绝大多数用于文化、旅游等产业,并分散在多个部门之中,难以发挥引导作用。

(3)要素支撑不强。绍兴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条件较差,如区位制约明显、城市规模小、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商务成本偏高、风险投资发展缓慢、地方科研院所少、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等等。

(4)制造业基础不优。绍兴制造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大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先天不足。

(三)面临机遇

(1)市场需求机遇。绍兴总体上制造业已具一定规模,特别是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优势明显,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量较大,这种较强的生产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使两者良性互动发展成为可能。

(2)国际服务业结构性转移机遇。当前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加速转移,国家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速形成,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3)城市化加快推进机遇。加快服务业发展,最大的平台是大城市建设。绍兴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特别是越州新城、嘉绍跨江大桥加快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强化了基础保障。

(4)都市经济圈发展机遇。绍兴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和杭州、宁波都市经济圈合作,既会带来一些挑战,更面临接受辐射、错位发展、借船出海、承接转移的机遇。

(5)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当前制造业发展成本大大提升,需要转型提升,这成为“倒逼机制”,催生市场需求,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加快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目标

绍兴发展现代服务业,总的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创新、走在前列”的要求,突出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并进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大投入和优化管理中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在整合提升中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绍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业化为导向、市场化为手段、城市化为契机、信息化为支撑、法制化为保障,以现代金融、科技信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配套型、承接型、延伸型、互补型、深化型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标上,要处理好近期、中期与远期的关系,宜从长计议,由近及远,突出近、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到2010年,绍兴要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集聚区、一批重点市场、一批服务品牌、一批骨干企业和一批优秀人才,努力使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跟上无锡、苏州、杭州等周边先进城市的步伐。中期目标:到2015年,绍兴要努力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把绍兴建设成为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国际、国内一些城市发展进程和绍兴的实际,研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增速、结构、质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分析,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吸纳就业人口比重、税收份额等。

(二)找准发展策略

(1)产业融合、配套发展策略。注重需求导向,依托现代纺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发展优势,以延伸重点领域产业链为切入点,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延伸,加快构建有利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2)竞合统一、承接转移策略。绍兴具有区位、交通、文化和制造业基础等优势,因而有可能成为国际服务业大公司在上海、杭州投资的延伸承接地。我们要加强区域合作,主动承接转移,大力发展流量经济,努力形成开放型服务体系。

(3)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策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区位布局,强化区位主体服务功能,加速形成产业集中、资源集约、服务集成的集聚效应。

(4)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重点区块、重点品牌、重点项目的建设。

(5)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策略。在现阶段注重加大政府支持推进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共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突出发展重点

1.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业

(1)做大做强“上市板块”。一要扩大数量。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认真做好创业板准备,推动更多的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份额。二要提高质量①。绍兴上市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等低于宁波、杭州等地。要引导上市企业强化扩张意识,创新资本运作方式,鼓励企业收购、兼并,采取配股、增发、可转债等多种形式进行再融资,努力使经济证券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要发挥上市作用。引导上市企业加强股值管理,发挥上市对规范企业管理、塑造企业形象、促进企业融资、加快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四要加快推进市直企业上市。自1997年后,市直没有一家上市企业。要注重一企一策,研究出台扶持措施,加快市直企业上市步伐。

(2)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各类投资主体,加快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政府要强化“引导第一、赚钱第二”的理念,抓紧设立并用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那些有利于促进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正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阶段的项目或企业,促进国内外优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

(3)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一要鼓励商业银行走出去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并争取上市,努力向跨区域型银行和上市银行方向发展。二要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加快推进6家农村合作银行尽快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制。条件成熟时整合地方金融机构,探索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打响“绍兴银行”品牌。三要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体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条件成熟时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

(4)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外地银行和跨国保险机构等来绍设立分支机构,努力实现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零的突破。

(5)推进金融服务创新。鼓励担保公司丰富担保品种,深化嵊州市农村金融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总结推广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等做法和经验。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保险机制。出台鼓励政策,激发企业进行工业性贷款的有效需求,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①建议在上市金融办公室的基础上,设立绍兴市金融工作办公室。

(6)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组建产权交易所,加快推进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托管流转进程,努力实现产权交易的客体由实物资产形态向股权等价值形态转变。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1)加快构建枢纽式的物流体系。抓住嘉绍跨江大桥、杭甬运河、绍诸高速、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加快规划建设与绍兴区域经济发展与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东出(接轨宁波港、舟山港等出海口)、西进(接轨杭州,充分利用杭州萧山机场这一国际口岸)、南拓(接轨温台、金华、义乌等)、北接(接轨上海及杭州湾北翼地区)、中畅(畅通市内运输网络)”的物流通道,全面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和环球供应链体系。

(2)加快推进物流基地建设。一是依托大桥建设(港口经济、河口经济),规划建设以国际物流为主要特色的杭州湾南岸物流园区(曹娥江口保税区)。建议在杭州湾绍嘉通道和杭绍甬高速公路交叉的附近区块,规划建设杭州湾南岸物流园区,条件成熟的话可规划兴建“曹娥江口保税区。近期要加快推进口岸堆场建设,并积极争取在宁波港、上海港等有较大影响力的船务公司到绍兴设点。二是依托内河运输,规划建设以大宗物资运转为主要特色的综合物流中心。建议结合火车货运东站搬迁皋埠和运河中心港建设,尽快筹划铁路、水路、公路联合运输网络,在东湖镇或皋埠镇范围内建设一个以煤炭、水泥、钢材、粮食等大宗物资运输为主的大型综合物流中心。三是依托大型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袍江物流基地。建议在袍江工业区的东北区块,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型公共物流服务平台,为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的制造企业提供“贴身式”的物流服务。四是依托大型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中国轻纺城物流基地。建议在现有的轻纺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围绕绍兴市和绍兴县接界的镜水路两侧,扩大用地空间,拓展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中国轻纺城物流基地。这一基地,当前重点要拓展国际物流服务功能,因为中国轻纺城的进出口贸易最为集中,而先前与之配套的物流中心却缺乏这方面功能。五是依托特色产品,规划建设大宗物品交易配送中心。目前黄酒生产企业多达上百家,其原料采购、产品储存运输等均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类同性,但各自分别承担,物流成本很大。建议在规划建设的杭州湾南岸物流园区内,划出一定区块建设专门化的黄酒交易配送中心,组建集“储、运、转、结”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支撑平台和配送体系。

(3)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重点要加快建设综合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化,促进物流网络互联互通和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大通关”提速工程,建立物流通关快捷机制,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实现货物的二次增值。

(4)大力培育物流骨干企业。一要引导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配送等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在大型产业基地工业企业土地出让中,对企业自备的仓储等物流用地规模要从严进行控制,除必要的安全库存设施外,鼓励企业利用公用性的物流功能设施。二要大力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三要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议借鉴“传化物流模式”,采取多元化入股的方式,整合天波物流、轻纺城物流、袍江国际物流等物流企业资源,吸引多加宝、中成集团等本地物流需求大户参股,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

(1)总部经济。坚持外引与内育相结合,在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绍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的同时,大力培育本土总部企业,积极鼓励在外创业的越商回归。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绍兴县、镜湖新区两地发展总部经济的统筹协调和规划引导,促使其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努力将这两地的若干区块打造成区域性总部中心和商务中心。同时,统筹兼顾迪荡新城总部经济功能定位。要尽快启动行政中心异地新建工作,充分发挥行政中心搬迁效应。以行政中心异地新建为龙头,加快推进越州新城建设,加快完善商务配套,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带动越州新城核心区块总部经济的发展。

(2)会展业。加快镜湖新区会展场馆建设,提升现有会展水平,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培育大型会议与会展的论证、咨询、策划、设计服务机构。绍兴会展业要努力实现由一般的商品交易为主向商品、科技、信息、人才交流交易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重转变;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向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转变;由单纯经济类会展向经济、文化和高级别会议论坛转变。

(3)中介服务。建议由政府投资建造综合型中介服务大楼,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商务、商业、信息、事务等中介行业集聚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落户绍兴。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集行业信息、品牌、法律等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

(4)市场服务。建议借鉴广东塑料交易所市场等的经验,推广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率先对钱清轻纺原料市场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使其逐步成为现代化电子交易市场。建议根据绍兴产业特点,培育新建工业旅游产品特色市场、上虞照明电光源市场等专业市场。

(5)创意产业。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创意,针对绍兴制造业的特点,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雕刻设计、软件设计等。要大力发展文化传媒创意,充分挖掘利用绍兴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赋予传统文化资源以时代特征,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影视演艺、广告传媒、书画艺术、文艺创作等产业。要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发展创意产业,对地块成熟度要求较高。建议以这次城区退二进三,对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为契机,出台专门政策,利用闲置楼宇、仓库和厂房进行改建、扩建,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园。

(6)服务外包。鼓励企业到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服务外包先发城市设立办事处,大力承接二次转包业务。加快构建服务外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绍兴服务外包业网站。加大服务外包产业招商力度,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相关认证,加快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基地建设。

4.优先发展科技信息业

(1)加快主导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要围绕绍兴纺织、医药、机械等主导产业,选择若干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服务平台,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当前重点是要加快中国纺织研究院江南分院、北京大学工学院绍兴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建设,切实把这些平台建设成为绍兴主导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心、推广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

(2)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深化和改进科技型企业创建申报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从市场上购买技术服务。

(3)积极发展电子软件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与绍兴产业特点紧密结合的软件产业,开拓软件外包市场,接受上海、杭州服务外包溢出转移。提升电信增值业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建设。

(4)加强资信服务。加快发展公共政务、金融、物流、文化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建议政府发挥综合优势,建立信息优化处理中心,及时为行业协会、企业提供快捷、准确、有用的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金融信息,特别是要及时制定公布具体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

(四)优化发展布局

(1)布局原则。一要注重与有关规划布局相衔接。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产业空间布局相衔接,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相匹配,与服务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战略相协调,既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又有利于整个大城市建设。二要注重集聚园区发展。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宜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三要注重差异化竞争发展。服务产业门类众多,行业空间边界模糊,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各地要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坚持差异化竞争、错位化发展,强化主导产业的带动效应。四要注重融合互动发展。紧紧围绕各产业基地、专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合理规划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2)布局要素和主要架构。在布局要素上,要综合考虑各地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产业市场基础等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建设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在布局架构上,按照“立足全市、重抓本级”的要求,全力营造“1610”格局,即形成“1个高地”,构筑“6条发展轴带”,打造“10个集聚区”,从而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清晰完善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一要形成“1个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高地”,就是绍兴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包括“四大组团+镜湖绿心”。这一区域是绍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区域,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西连、北进”中的互动效应,努力使其成为绍兴市域内产业最为集中、层次最高、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效应的高地。二要构筑“6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轴带”。充分注重沿路、沿江、沿河、沿桥等交通网络和节点,规划构筑柯海线、329国道(柯袍线)、杭甬运河(104国道、铁路)和上三高速(嘉绍跨江通道)、绍诸高速、杭金衢高速这“三横三纵”的6条服务业发展轴带。这是绍兴大城市连结各县(市、区)服务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纽带,也是绍兴对接周边城市的主要通道。三要打造“10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根据各地产业特色、交通区位和市场条件,规划建设一批定位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集聚、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议绍兴、诸暨、上虞、嵊州、新昌这5个县(市)的城区和绍兴大城市的越城、柯桥、袍江、江滨组团和镜湖新区(越州新城)这5个组团,各规划建设好1个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3)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建议抓紧制定绍兴市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意见,加强规划指导,明确具体布局和扶持措施。重点要按照突出重点、错位发展的要求,明确越城、镜湖新区(越州新城)、柯桥、袍江和江滨组团这绍兴大城市内的5个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和主要业态。一是越城组团:以发展现代金融业、创意产业、科技信息服务业、大宗物资内河运转型物流业等为主。近期要结合市区二环线工业企业搬迁转型,规划建设创意产业园;以人民路、中心路城市主干道两侧为重点,规划建设现代金融街区;以城东高新技术创业大厦为依托,拓展建设科技创业园;以铁路货运东站搬迁和运河中心港建设为契机,在东湖和皋埠镇内建设大型综合物流中心。二是镜湖组团(越州新城):以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建筑和外贸等研发、设计及商务服务类)、文化会展业、现代金融业等为主。近期要抓紧启动行政中心异地新建工作,加快推进镜湖外滩地块和迪荡新城企业总部基地、微型CBD建设。三是柯桥组团:以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制造、外贸、研发、会展、商务服务类)、新型专业市场、市场依托型物流业等为主;近期要加快推进商务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和中国轻纺城物流基地建设。四是袍江组团:以发展科技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型物流业等为主;近期要加快科创中心和袍江物流基地建设。五是江滨组团:以发展港口物流、空港物流业等为主;适时推进杭州湾南岸物流园区建设。

在集聚区类型上,各地可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挂牌增设类、改造提升类、新建培育类这三种类型加以推进。在扶持政策上,对经认定设立的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议享受如下优惠政策:一是区内服务企业享受工业企业相关的税费优惠。二是区内服务企业投资项目用地,享受市重点投资项目有关土地政策。三是对区内服务企业,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要优先重点扶持。四是区内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等价格,按工业企业价格标准执行。

(4)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集聚区建设的关键。建议结合中心城市“西连、北进”战略,规划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包括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服务业项目和提供发展载体的基础性设施项目,并到上海、香港招商。要完善项目生成、推进和保障机制,广泛征集鼓励类产业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五)强化发展保障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权限范围内“轻税薄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快清理一批不合理的政策,逐步取消投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歧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要切实落实好一批正在实行的有效政策,重点要把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的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快主辅分离等政策落到实处。要制定一批新的支持性政策,认真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在财税、用地、融资等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如要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乃至略轻的税负政策等。

(2)集聚优秀人才。传统农业经济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传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其从业人员“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更为明显。要坚持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大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注重从绍兴实际出发,采取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优秀服务人才来绍工作。要健全人才评价、绩效考核等机制,完善服务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推进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努力营造优秀服务人才“育得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良好环境。

(3)培育优势企业。具体途径主要是“四个一批”:即主辅分离一批,继续深入推进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鼓励支持从市区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等服务业经济实体;要联合重组一批,引导物流等服务企业开展联合、兼并和资本运营,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要改革创新一批,加快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招商引进一批,主动承接国内外服务资本的转移,努力引进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4)营造优良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健全诚信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健全政策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管服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降低生活成本,加强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宣传报道,各级各部门要对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个人予以更多的关注和褒扬,形成以服务业为重、以服务业为荣,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

(5)实施优质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市委、市政府抓紧制定绍兴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抓紧出台一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选择几个重点集中精力、集中要素重点攻关,带动面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监督检查,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确保各项规划、政策意见和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统计工作,建立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